高广明
(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关于广西壮汉双语教育中的教材问题的思考
高广明
(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壮汉双语双文教学,是指在在壮族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学校里实行壮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和文字进行的教学模式。通过这一教学模式,达到‘以壮促汉’,提高壮族地区教学质量,培养壮汉兼通人才,保障了少数民族语文的使用和发展,还更有力地推动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繁荣。壮汉双语教育体制是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广西壮族聚集区推行的一种特殊教育模式。从80年代正式恢复壮汉双语教学以来,壮汉双语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还存在着一些困难,比如壮汉双语教材的问题。
课程教材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教材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来人才的素质、未来社会的发展,同时教材改革还有助于提高教材设计和使用水平。因此课程教材的研究也因此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壮语教材而作为双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壮族地区推行的双语教育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壮汉双语教材的角度出发,分析广西自治区当前双语教材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问题。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查阅和两天的实地访谈。
教材多为原始的纸质印刷教材类型,缺乏声像、图片、画册、网络和广播电视等多媒体现代化教材。忽视文化的差异性。壮汉双语教材没有充分考虑到壮族和汉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内容多体现汉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情景,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所占的比重大,基本没有壮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如民族谚语、民族传说、民族音乐、民族山歌、民族舞蹈和民族节庆等壮族文化元素。由于是跨文化学习,缺乏过渡性内容,必然增加学习的难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不高。在实地考察时问了那里的学生,他们反映:“原来的小学壮文课本,课文内容很长,又没有图片,旁边也没有汉语注释,看着都眼花,有时候都不想翻开课本了。”而且小学的教师告诉我们: “一篇一至两页的汉文课文,翻译成壮文有五到六页,课文篇幅长,而且读起来拗口,不仅学生学起来困难,我们教起来也很麻烦。”
壮汉教材多停留在识字阶段,好似仅仅把教材当做一种练习记忆的符号,教材与生产生活脱节,实用性不强,必然缺乏存在的生命力。当前教材欠缺地域特征,基本没有体现区域实用的信息元素,如缺乏民族生活常识、外出务工安全、区域自然和人文资源及农、牧、副、渔等特色民族产业发展知识。[1]由于采用的是东部汉族地区编写的教材,因而教材内容呈现的是汉族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壮文版的教材与汉文版教材一致,自然也没有体现出壮族地区的历史、文化等“地方性知识”。显然,这样的教材对于具有壮族语言文化背景的学生来说,是不能被很好地接受的。在壮汉双语教学实践中,壮文教师实际上是“就壮语文教材而教汉语文”,从课本到课本,将壮语文学习与壮族学生的生活及环境割裂开来,不能将壮族地区丰富的课程资源引入到壮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不高。[2]
比如一些缺乏教材辅助读物。当前鲜见壮汉双语教材相应的教辅出版读物,特别是面向学生的教辅资料极少。比如关于壮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英雄故事,山歌等等相对开发的非常的少,孩子反应除了看教材之外,没有什么可以看的。相反在和汉语的教材相比,他们更喜欢去看汉语教材,因为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另外可选择性也很大。他们接触的身边的电视、站牌、标志等等都是汉语写的,所以如果不是万不得已,他们不会主动找壮文图书的。另外壮汉双语教材开发层次不高。壮汉双语教材仅仅停留在小学阶段,缺乏初中、高中、职校的教材,特别是大专院校及更高层次壮语人才培养的教材基本上还相对比较少。所以学生继续往上求学的时候,就会发现教材可能无法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了。
现在广西学校课堂中所教授的壮族语言是建国初期我国《壮文方案》中界定的以广西武鸣语音为标准音,以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的壮族民族共同语。它与广西各地壮族人日常使用的壮话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发音上,而且也同样存在于词汇中。异于日常生活用语的标准壮语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学校师生都能流利的使用当地壮话和普通话两种语言,即使幼儿园的学生也几乎可用两种语言与之交流。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顺畅书写、阅读汉字,而能书写、阅读壮文的确并不多见。当问及该校学生是否愿意学习壮族文字时,他们多数都不约而同的回答“不愿意”,或是“不喜欢”。问其原因,是学生觉得学习壮族语言文字太难。拼音文字并非根植于壮族深厚的文化与悠久的历史,对于壮族来说,它只是一种外来输入的文字。而标准壮语虽然是以壮族的方言土语为基础进行改革修订的,但其本身社会实用性较低。由于汉语汉字在壮族地区的普及,拼音壮文与标准壮语至今并没有在壮人中推广开来。壮人仍以当地壮话或汉语为主要用语,以汉字为主要书写文字。[3]在实地调查中学生反应,这些上课教的内容,回到家之后,父母听不懂,也没有办法交流,在当地的壮语环境中,上课教的内容完全没有机会使用。慢慢的学生就会觉得学习标准壮语没有意义。
因此,开发富有特色的壮文教材,适合壮族学生使用的教材尤为重要。在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大框架下,充分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优势,努力联系壮族学生的生活经验,按照儿童小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根据壮族学生的认识规律、学习水平和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合理安排语文、数学教学内容的顺序、层次和逻辑关系,努力编写出反映社会科技发展的趋势,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的教材,以建识适合壮族学生学习知识‘信息和技能的科学教材体系。[4]
[1] 韦克甲吴雪梅.广西壮汉双语教材开发亟需国家支持[N].中国民族报,(2).
[2] 滕星.壮汉双语教育的问题及转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7-11.
[3] 蔡欣欣.陷于两难的壮汉双语教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8.
[4] 覃玉兰.云南与广西壮族壮汉双语教学对比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高广明(1991-),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G75
A
1672-5832(2016)04-02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