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宇 庄 敏 熊潇潇 韩婷婷 倪 翟
从课桌性文字透视大学生性教育的重要性
刘小宇庄 敏熊潇潇韩婷婷倪 翟
【摘 要】课桌文化作为校园里的一种亚文化,折射出了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大学生在教室内涂写有关于性心理、性行为等涉及性元素的文字图画,将“性的发泄”倾泻在校园教室的课桌,反映了他们的性观念、性欲求、以及性挫折的愤懑。我们通过对高校教室涉性文化的分析,参考国内外在教室文化中的典型案例,得出了一个有关于大学生性心理、性观念和性态度的课桌性文学问卷调查报告,继该报告,从课桌文字透视大学生性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课桌性文字 大学生 性心理 性教育
文化之大,包罗万象。如今“美食文化”、“旅游文化”等层出不穷,“课桌性文化”也有盛行之势。由于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人们接收到的信息量越来越多,人们思想的开放度也越来越高。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内心的空虚感也越来越强,人们迫切的想要表达自我。大学生更加迫切的需要一个自由的舞台来表达自我。在大学校园里,课桌也就成了人们表达自我的一种途径,课桌文化也就逐渐演化成一种校园文化形态。教室内的课桌上,墙壁上写满了东西,内容可谓千奇百怪—有学习交流,网络语言,表白示爱,交友,黄色笑话以及有关性的简笔画等等(详情参照后面调查结果分类)。这些“课桌文字”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淡薄,对公共设施的不爱护,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生的性心理和性观念。因此我们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课桌文化”,以及“课桌性文化”所反映的性教育的深刻内涵,我们小组开展了此次调查研究活动,并得出了研究报告。
其一,大学生在教室课桌的乱涂鸦,尤其是将隐私的“性问题”倾诉于传播文明的高校教室,其方式和内容都有损“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本研究有助教育者从引导教育的角度净化校园文化;
其二,大学生将“性的发泄”倾泻在校园教室,反映了他们的性观念、性欲求、以及性挫折的愤懑,本课题研究有助于我国性教育的开展,也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三,校园课桌的性文化反映了大学生性文明方面的现实状况,通过研究,更能从构建性文明的教育方面来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养;
其四,高校教室课桌性文化的研究,可以发现大学生性心理存在的问题,对于落实教育部加强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具有推动价值。
我们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和抽样调查,一般了解与重点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制定访谈提纲,进行个案访谈。本次调查从现阶段学校课桌文化现象实际出发。首先查阅教室涉性文化相关文献、书籍,了解该领域研究情况,接着走访高校,实地考察高校教室涉性文化情况;接着整理实地考察教室所得资料,制定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并根据实际情况发放问卷,进行个案访谈;最后,系统分析调查问卷的结果和大学生的性心理、性观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考虑到调查对象的特殊性,我们主要侧重实地拍照以及问卷调查,实地拍照主要反映课桌文化内容,问卷主要用来反映大学生对课桌文化的观点。访谈法是此次调查的辅助调查方法,深入的了解了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对性涂鸦的看法。
我们设计了12个问题,主要包括:(1)被调查中的基本信息;(2)对课桌性文化的态度与建议;(3)自己有过怎样的涂鸦;(4)对性涂鸦应采取的教育方式等4个方面的内容。采用单项选择题型为提问形式。
(一)课桌性文化实录结果分类(以成都大学十陵校区为例)
1、反映出大学生的择偶观的部分文字摘录,如:
(1)不喜欢长满体毛的男生!喜欢阳光、干净的小男生,但又需要有涵养、温柔、体贴,难找啊!所以……单身啦。
(2)“就打个伞送回家又怎样,很伟大吗?就这样就想人家爱你?哼!笑话!”
对该校大学生关于性观念的涂鸦的分析来看,部分大学生对爱情感到无奈,既对自身单身感到无奈和自嘲,又对爱情充满了渴望,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追求到自己的幸福,而不是纯粹的等待。这些反映出该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对爱情迷茫,对爱情渴望但又缺少方法,需要老师或者同龄人的指导和帮助。
2、反映出大学生的性行为观的部分文字摘录,如:
(1)“求炮友,详情请联系677XXX。”
(2)“95108XXXX,本人男,寻炮友一名,非诚勿扰,胸大的来!”
通过对该校大学生关于性欲求的涂鸦,我们可以发现该校大学生存在青年期性欲旺盛,寻找性伴侣来满足生理需求。这需要正确的性教育知识作为引导,引导大学生如何正确的处理自己的生理需求。此类涂鸦在我组收集的材料中数量最多,也表现出这是大学生的共性问题。
(1)“现在是一年之后,不知道你脱团了没有,祝福所有的光棍节日快乐—2012.11.11”
(2)“今兮何兮,遇此良人。”
通过对该校大学生关于恋爱择偶心理的涂鸦,我们能看到这部分同学渴望爱情,抒发自己对完美爱情的向往,也有对于失恋的感叹和反思。大学生情感经历千差万别,每个人抒发的感情也不尽相同,其中也包含不常见的性心理表现,这些都迫切需要专业的性教育老师来帮助提升他们的性心理素质。
(二)课桌性文化问卷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120份,调查对象多为在校大学生,其中男42人女78人,当谈及与亲密关系的人有过哪些性行为时,63.33%大学生为拥抱,其中1.67%大学生有过人流经历,这从侧面表现出大学生在满足自己生理需求的时候不能做好保护措施,有40%的大学生表示在教室的桌面或者墙壁看到过有关性的涂鸦,其中48.33%的大学生认为这些有关性的涂鸦是无聊的游戏,并且89.17%的大学生认为这些性涂鸦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而在谈及认为哪种教育方式比较好的时候,52.5%的大学生选择了性教育,30%的大学生选择了专题讨论活动。这些数据都表明了大学生性知识的匮乏,部分大学生的性思想还比较落后,想要改变这一切就必须发展性教育,将大学生的性教育落到实处,而不仅仅将性教育局限于艾滋病的预防。
(三)大学生对课桌性文学的评价
我们通过访谈,访问了部分大学生对课桌性文字涂鸦的看法和对策,主要回答有以下四方面:
1、文字涂鸦是可以的,只要不影响大家的学习生活,也从侧面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
2、涂鸦现象的出现是平时大家对性这个话题的回避导致青春期的大学生只有用这种方法来发泄心中的好奇。大学可以开展讲座或者性教育课程。
3、正常的生理发育和不成熟的心理年龄造成了大学生对性的不了解和观念扭曲造就当前课桌涂鸦文化的源泉。大学生的性教育应该分两个部分第一是公开系统的进行课程学习,再则是进行小众心理辅导。
4、性涂鸦不论是文字还是简笔画都是大学生自身性态度的表达,一方面能看出大学生对性的态度是开放和乐观的,另一方面说明高校的教育现状,高校教师讲课内容空洞乏味,不能引起学生兴趣,才导致学生上课无聊,在课桌墙壁上涂写。
以上内容,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性”相关问题的煎熬普遍存在,也可以看出一部分大学生的性观念和性态度相对较不成熟,需要对其进行性教育,提升自身的性文明程度,达到身心的性和谐。
(一)大学课桌性文化凸显性健康教育的重要
“课桌性文化”反映了大学生的性文明素养。大学生面对“性”问题,部分人采用不敢直面和乱涂鸦的方式“发泄”。显然,这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并且有损大学生文明形象,更有损大学校园文明环境的建设。因此,积极开展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性”问题非常必要。目前性教育在我国的开展情况也不容乐观,目前只有首都师范大学和成都大学开展性教育辅修专业。由此可以看出性教育在我国教育体制中仍属于空白区,证明了性教育广泛的发展空间。
(二)推行性心理健康及性教育的必要性
我们对12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设问“你认为怎样引导大学生的性文化向文明发展”,95.83%认为在大学推行性教育很有必要。
其一,有利于减少大学生将“性的发泄”倾泻在校园教室的课桌的行为,进而净化校园文化,还大家一个干净的墙壁和课桌。
其二,有助于构建性文明的教育,让更多人了解性知识,运用性知识,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性文明素养。
其三,大学相当于一个小社会,大学生的性教育落实好,对以后的家庭和谐、社会稳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高校性教育的开展
性教育是人格教育、人生教育和文明教育。从我们的调查分析来看,大学生性教育应该在注重性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突出和强调大学生性观念的培养,性行为的规范,以及性心理的健康。将科学知识的传播与价值观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男人或女人,培养社会和道德所要求的态度与行为,使受教育者的性观念、性心理保持健康,性行为符合社会伦理要求,最终在社会上求得两性间的完美生活。
我们认为高校性教育的开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从大学生的需求入手。大学生普遍对性十分渴求,那么就该普及避孕知识和安全的性行为。通过专业的性教育讲座、性心理咨询、性教育课程将正确的性观念普及给大学生。
第二,可以普及性知识的应急问题,比如面对性骚扰或强奸时的应对办法。
第三,可以教授两性关系处理,比如合理看待两性关系,怎样处理同异性之间的来往,怎样谈恋爱。这些部分也可以通过性教育社团普及性知识。总之就是着眼于大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
参考文献:
[1]黄鹏伟.大学生课桌文化的心理现状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2(01)25.
[2]罗刚.当代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情况综述及其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性科学,2014(01)15.
[3]齐麟.大学生性教育分析[J].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文法分院学报,2014(04)25.
[4]安美玲.论当代大学生性价值观教育[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3(03)01.
[5]彭明芳,谢华.近十年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研究综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4(07)11.
[6]代昕节.新生代大学生性观念实证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2013(04)01.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高校教室的涉性文化调查研究,项目编号:CDU-CX-201411079032,该项目为2014年成都学院(成都大学)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课题。
作者简介:刘小宇(1995-),女,四川绵阳人,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小学教育14级5班学生;庄敏(1994-),女,四川成都人,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小学教育14级5班学生;熊潇潇(1996-),女,四川成都人,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小学教育14级5班学生;韩婷婷(1995-),女,四川广元人,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小学教育14级1班学生;倪翟(1993-),女,四川成都人,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小学教育12级2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