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飞治沙

2016-12-06 01:42葡萄雨
吐鲁番 2016年4期
关键词:治沙沙漠

葡萄雨

沙飞治沙

葡萄雨

两年前的9月4日,享年80岁的治沙老人沙飞因病去世。弥留之际,他牵挂的不是家人家事,而是眷恋他为之奋斗了21年的治沙站,如今易名为“沙漠植物园”。他在生命最后的时刻,用尽最后的力气断断续续地说:“建设治沙站费尽了我21年的心血,整个治沙站布满了我的脚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用我和同志们的汗水浇灌而活着的,我的生命与治沙结下了姻缘,我走后,一定要把我的骨灰撒在治沙站这片沙拐枣林里,让我永远长眠在这片我和同志们亲手栽植的固沙林里,永远为大后方的老百姓站岗放哨。”看到孩子们不断地点头,老人才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老人所说的治沙站,是位于吐鲁番市城南11公里处的沙漠植物园。别看它现在是绿草如茵,树木满园,流水潺潺,鲜花盛开的旅游景点,过去曾是令人生畏的戈壁荒漠。

这里海拔为-80.97米,年均8级以上大风30天左右,最多达68天,最大风速超过40米/秒。风沙流动速度居全国之首;年均积温13.9度,极端高温47.62度,夏季沙面温度超过80度,年均降水量16.4毫米,年蒸发量3000毫米;年均湿度41%;年日照时数3049.5小时,日照百分比为68%;年总辐射量为139.5千卡/平方厘米。

1961年5月,一场最大风力超过40米/秒、10级以上大风席卷了吐鲁番盆地,持续了13个小时。吐鲁番县10万亩丰收在望的小麦被毁,当年亩产仅4.5公斤,4万亩棉花和6万亩高粱连地皮被刮走,全县有125道坎儿井被沙埋断流,红旗公社支边农场所有的庄稼都被摧毁,流沙填平了渠道涝坝,埋没了20余间房屋,死了几十头牲畜。沙治不住,生产难以起步,当地农民始终过着清水泡馕的日子。许多人经受不住这里的艰苦,纷纷外出谋生。当时流传的一首歌谣:“风大沙子多,出门爬沙坡。庄稼风吹走,房屋沙埋没。”道出了风沙给人们造成的灾难与痛苦。

在这片荒漠的土地上,前人的脚印和寻求,就像不会发芽、开花、结果的种子一样,自然而然地被埋没了;后人曾屯垦过,然而无情的历史在这里演了一幕幕沙进入退的悲剧。

严酷的现实,震撼了人们的心,也教育了人们,不开展防风治沙的斗争,农业生产的面貌就不可能得到根本上的改变。1964年,吐鲁番县委、政府决定,把防风治沙作为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战略措施,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战役。然而,位于红旗公社西缘的这块荒漠依然沉寂着,周围的五个大队依然处在风沙的围困之中。

有人曾试图与其抗争,据说1958年,苏联专家曾到过此地。他们说要治住这里的流沙,除非用沥青浇灌;吐鲁番中心县委书记李嘉玉到过这里,他说,用草泥糊也得把这片流沙糊住……多少年过去了,愿望依旧是愿望。人们都说这是上苍的意愿,没有指望了。然而,残酷的现实却触动了新任公社党委书记买买提·玉素甫的心。

1971年8月20日,他经过实地考察,深思熟虑,请求新疆科学分院沙漠研究所和县林业站派技术人员前来助战;他亲自领导,组成临时治沙指挥部,把驻地搬进了沙窝里。动员公社机关干部、大小队长、群众一千多人,集中10台推土机和拖拉机,牛犁铧、刮板等80多套,马车60多辆,浩浩荡荡开进了人烟罕至的戈壁沙漠,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经过两天的艰苦会战,共平整了2条道路,总长1公里;开挖渠道10条,总长1公里;平整林带20条,总长5000米;组建了行政、科技联合的治沙单位,全疆第一个社办治沙机构就这样诞生了,起名为园艺场。

那么,谁来挂帅呢?买书记想到了沙飞。沙飞也参加了这场会战,亲眼目睹了沙漠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开始了认真的思考。

郑重选择

1972年4月1日,沙飞接到公社通知,来到买书记办公室。寒暄几句之后,就直奔主题。“你知道我请你来的目的吗?”买书记边说便递过来一杯开水。“不知道啊。”沙飞接过水杯回答道。“经公社党委研究,有两个单位要人:一个是社办煤矿需要一名副矿长和会计;一个是园艺场需要一名场长。两个单位,随便你选。”买书记充满期待地说。

这个消息勾起了沙飞痛苦的回忆:1954年初中毕业,他响应国家大办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号召,主动放弃升学和徐州的城市户口,毅然回到老家邳县滩上公社当了会计,因为发放救济款错了一元钱,被人扣上贪污的帽子,被批斗了两天。为了过关能继续工作,他把父亲养了两年的羊卖了,凑足1500元,违心退赔了“贪污款”。后来查清了账目,还了清白。但是,退赔的1500元钱却让一名干部卷走了。沙飞非常痛恨这一行为,给公社党委留下了一封信,毅然同好友一起踏上了西去的列车……

来到吐鲁番,原本只想当一名默默无闻的农民,过清闲的农家日子,买书记给他的选择,让他陷入了深深地思考当中。“我来新疆不就是为了支援边疆建设的吗?如今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为什么还这样犹豫不决?当年为了支援边疆建设,连续写了9次申请,如今来到了新疆,不就是为了实现梦想吗?支援边疆就得拿出行动,躲避现实,隐居生活,绝不是我的理想,我来新疆是响应党的号召,支援边疆、建设边疆、献身边疆的。”想到这里,沙飞站了起来,明确地表示:“我服从党委的安排,去哪个单位,容我回家商量后,再报告。”

消息不胫而走,当晚,简陋的窑洞房间里,汇集了几十个同乡好友。有的说煤矿好,就是危险性高;有的说若论发展,还是园艺场好。正当人们讨论热烈的时候,沙飞的爱人张玉兰发言了:“农村干部还没有干够,要想当干部我们就不来新疆了。当干部起早贪黑,终天不沾家,风里来雨里去出力不讨好。平时还好,运动一来挨整的都是干部。有影无影的,屎盆子只管往你身上扣,这个罪我们受够了,哪怕要饭,说什么这辈子再也不当干部了。”她对沙飞说“要当你当去,明天我就带着孩子回老家去”。

张玉兰的一席话,给刚才兴高采烈的高谈阔论浇了一盆冷水,大家面面相觑,甚是尴尬。看大家都不说话了,坐在一边抽莫合烟的长者胡大爷赶忙说:“妹妹是刀子嘴豆腐心,沙飞你就别多想了,既然咱们来到沙窝子里安了家,就得有人出头,你就带领大家伙干吧。”

沙飞不能再沉默了:“玉兰说的是实话,我来新疆名义上是支援边疆,实际上是为了躲避当干部,过个清闲的日子。这些年,维吾尔族老乡对咱们非常关心、友好。他们对咱越好,我就有一种想干点事的愿望,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如今机会就在面前,我决心去园艺场。”就这样,一场“扩大会议”顺利结束,沙飞去园艺场的决议全票通过。

走马上任

就是在这样紧急的关口,公社党委派沙飞来到了园艺场。

展现在沙飞面前的园艺场,是一幅多么苦难的景象呵!进入眼帘的是一片光秃秃的荒滩戈壁。除了一片凸起的沙丘南面低洼处零散的藏红花,可怜巴巴地挺立在那里以外,没有任何其他植物。

困难,重重的困难,象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场长的双肩。但是,沙飞是怀着改变风沙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在这个不是共产党员,但有着崇高共产主义理想的他看来,只要努力奋斗,即使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要杀出条路来。他坚信:“一张白纸能画出最美最美的图画来!”

第二天,他就走进沙漠,用充满智慧的双眼和坚硬的脚板,审视和丈量着这片贫瘠的荒滩戈壁。他从这个沙丘到那个沙丘,一路走,一路和先期到达的技术人员谈论。见到技术人员的试验田——三个小洼子不足一亩地的苗圃,他看到了希望,兴奋地向大家说:“这里并非是生命禁区,园艺场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的关键是要干,怎么干。”

沙飞的话,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大家议论说,新来的场长看问题高人一招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

考察结束回到园艺场唯一的一间简易窑洞,沙飞开始了思索:

要想改变这里的面貌,不能像眼前这样,早上从家里来,晚上回到家里去,一来一回,半天过去了,必须尽快改变这种走干的现状。他做出决定:一是给大家一天时间与家人商量,愿意来的,就带上土块模子来,场里提供麦草,咱们自己动手打土块、盖房子,入冬前,把家搬过来;二是改园艺场之名为治沙站;三是确定一个治沙方案。

此决定一宣布,大家的议论热火朝天,有的说不叫园艺场了,我们来干嘛?有的说现在就举家迁过来,吃什么?沙飞理解大家的疑惑,有理有据地说了建设园艺场的关键是治理好沙漠,防治风沙危害。改名为治沙站,目的是先治理再建设。大家听懂之后,又有了新的疑惑。治沙站主要是治沙,场长的名字叫沙飞,治沙就是治沙飞,名字犯忌。

沙飞笑着回答:“名字犯忌,迷信也。咱们治理的是沙子、是风沙。你们想治我,那是治不了的,我的名字叫沙飞,我会飞,能治得了吗?”一场严肃的确定治沙方案的会议,在一阵欢快的笑声中完成。

沙飞想:“愿望终归是理想,要想落到实处,必须统一大家的思想。群众两眼望着领导,领导挺不起腰杆,群众就不能充分发动起来。要想战胜风沙危害,必须首先统一大家的思想。”

夜,已经很深了,沙飞躺在露天的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披上衣服,找离驻地不远的公社副社长乃买提谈心去了。

在这么晚的时候,乃社长听见叩门声,吃了一惊。他迎进沙飞,连声问:“老沙,出什么事了?”

沙飞说:“我想找您谈谈。你在这里生活了多年,您说,改变沙漠面貌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乃副社长沉思了一下,回答说:“关键在于人的思想的改变。”

“对。”沙飞说:“眼前最关键的就是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没有治沙的干部,就没有治沙的群众。”

两个人谈得很久,很深,一直说到后半夜。他们的共同结论是,“治沙”首先要破除思想上的顾虑;特别是要对参战的干部群众进行治沙的思想教育。不从思想上解决好长期治沙的准备,要想完成治沙任务,将是不可能的。

治沙方案确定后,大家的思想统一了,公社尽量提供各类支持,县水利局派来了打井队,决定帮助打两眼机电井。有人提出打在居民点旁;有人主张打在场部所在地,沙飞斩钉截铁地说:“第一眼井打在沙窝子里,要向沙漠进军,就得在沙漠深处安营扎寨。”经过激烈地争论,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按照沙飞的意见办。

1972年5月15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自流井出水了,12户社员举家搬到了治沙站。两年后,增加到23户,124口人。加上上级单位支持的牛、骡子、马匹、推土机、拖拉机和马车等生产用具,治沙站完成了初建的任务。

公社为了加强治沙站的领导力量,决定为沙飞配备一名助手。公社党委书记亲自带“助手”来到治沙站。让沙飞没有想到的是,这位维吾尔族助手竟是他的老朋友克依木·吾守尔。那是1966年9月初,沙飞和同伴落户在红旗大队四小队的第三天,他俩忽然接到队长的通知,让他们到“钢砖厂”报到。当时,两人高兴地不得了,暗暗庆幸自己运气好,刚来新疆第三天,就能到“钢砖厂”当工人。不一会,一个巴郎子赶着一辆毛驴车,要送他俩去“钢砖厂”。他俩赶忙收拾家当拿到车上,巴郎子一声鞭响,毛驴车飞快地向西奔驶而去……走了大约个把小时,正当他俩想问“钢砖厂”在县城的什么地方,规模多大,产值多高,月工资多少的时候,毛驴车戛然停下了。他俩奇怪地看了看巴郎子,巴郎子用手中的鞭子向西一指,他俩顺着巴郎子所指的方向一看,在距他俩一百米左右的地方,有几个光着膀子的壮汉,正在活水泥托钢砖。不用介绍,他俩噗嗤一笑,知道“钢砖厂”到了。上天真会捉弄人,原来所谓的“钢砖厂”,竟是解放管理区抽出十来个劳动力,在这里生产一些钢砖,准备修渠用的。当时的“钢砖厂厂长”就是这个克依木·吾守尔。

听了介绍,公社买买提书记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都流了出来:“原来你俩还有这么一段经历,证明我没有选错人,你们是有缘分的”。买书记放心地宣布了公社党委的决定:沙飞任站长,克依木·吾守尔任党小组长。

从此,沙飞同克依木·吾守尔同志同甘苦,共患难,心连心,手拉手,取长补短,并肩战斗,共同奋斗了7300多个日日夜夜,创下了农村大队级党政领导搭班子最长记录,树立了民汉领导合作共事的一个典范,一时成为佳话。

艰苦创业

领导班子健全了,接下来就是确定如何治沙的问题了。有人提议在沙漠西缘建一道南北长3000米,东西宽50米的基干林带,先把沙子挡在治沙站外围,然后再按照长400米,宽200米划成条田,栽上10米宽的防护林带;有人提出多打井,栽榆树、桑树、葡萄;种棉花、种高粱。专家说:“还是要搞大面积固沙造林,虽然,1964年搞了,因为风沙太大,没有成功,但是光靠打井解决不了问题。一是成本太高,按照200乘以400米一个条田,就要规划64条。按照每两条打一眼井,就得打32眼井,加上配套设备,每眼井投入就得15万元,连同高压线、变压器等,没有几百万根本不行。”

听了大家的意见,沙飞突发灵感,说了一句:“能不能找到一种不用浇水也能成活的树种呢?”有人赶忙说你这是在开国际玩笑,见过不吃饭能活的人吗?有的人回答,有啊,机器人。“难道还有机器树吗?”会场顿时沸腾起来。

科学院沙漠研究所的黄技术员立即应答“这不是开玩笑,世界上确实有不用浇水的树。这种树叫沙拐枣,耐干旱,只要进行冬灌就能成活。据说,新疆精河县,甘肃民勤县就有,我们可以引进。”

沙飞一下子兴奋起来:“我们有救了!”一直沉默的专家老管说:“在风沙这么大面积流沙里,直接栽树、种葡萄等作物不现实,要先栽沙拐枣,再种些草,把流沙固住保险些。”

沙飞综合大家的意见,提出先固沙后植树的理念,得到公社党委的批准。随之大面积固沙造林活动热火朝天地展开,1974年春,栽种了四万多棵榆树、胡杨、沙枣等林木,实验性栽了7棵沙拐枣、10棵红柳,到了4月10日,树苗全部成活了。大家那个兴奋劲甭提多高兴了,人们欢呼,跳跃,饮酒庆贺。

天有不测风云,谁也想不到,两天后的一场大风猝不提防,12级狂风大作。在外边办事的沙飞等人担心治沙站新绿的树苗,就顶风冒沙奔向治沙站。此刻,风沙走石,豆粒大的石子被大风卷起来,打的人睁不开眼睛。他们试了多次,站都站不住,别说向前挪步了。风一时半会停不下来,牵挂着治沙站的苗木。他们就手拉着手匍匐在地上一步一步艰难地向治沙站挪,不到两公里的路程,整整爬行了两个多小时才回到家里。

此刻,治沙站完全笼罩在灰蒙蒙的沙尘之中,大白天屋里点起了煤油灯,微弱的灯光下,爱人张玉兰惊恐地守着孩子,生怕被风吹走,家人一天水米未进。爱人抱怨地说:“像这样的地方怎么生活啊!”话音未落,一阵大风刮了过来,哗啦啦一阵响动,羊圈的顶棚顷刻间被大风揭走,十几只羊惊慌的乱串,有几只羊被风沙抢得直咳,眼见就不行了。沙飞顾不了这些,赶紧走家串户了解情况,万幸人畜都没有伤亡。

沙飞想起新栽种的树苗,赶紧奔向植物园。几位专家也不约而同地赶来,到了目的地一看,大家都傻眼了。前天还是绿油油的小树,全被风沙侵害,有的连根刮走,有的被沙子掩埋,渠道没有了,道路没有了,40000棵树只剩下拐角的一棵胡杨。他们又赶到实验地,沙拐枣和红柳全部被埋没。

面对如此惨烈的场面,大家个个像霜打得茄子,都耷拉着脑袋。头脑清醒的沙飞赶紧号召人们清理沙子,大家依旧铁青着脸漫不经心地清理沙子。

沙飞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于现实,这风沙危害,自古以来害了红旗公社人民多少年呵!今天,要制伏它,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想到这里,他告诉大家,大风虽然残酷,给我们带来了灾害,但同时给了我们警醒。它把我们一些人的侥幸心理刮跑了,把我们一些人的幼稚、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刮跑了,证明了我们先固沙后植树的方针是正确的,我们应该一直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

大风过后的第二天,公社党委派来了援兵,机关干部、治沙站邻近的群众800多人带着伙夫、干粮和行李赶来了,清挖渠道里的沙子,整理加固道路,25天的工作量,不到一周奇迹般地完成了。这就是党号召的力量,这就是集体的力量!

风沙的危害清除了,人们松了一口气。而沙飞依旧惦记着试验地里的“宝贝”,就独自去查看沙拐枣和红柳。这一看,让他万分激动,被沙子掩埋的7棵沙拐枣和10棵红柳,奇迹般地生还,重新发出的嫩芽,绿油油的随风摆动。沙飞看到此情此景,双膝跪地,感谢上苍。那个激动劲,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溺水奄奄一息的人遇到了一块木板;走投无路的人遇上了共产党;干旱枯萎的庄稼遇上了雨露。他猛然跳起,飞快地奔向办公室,边跑边喊着:“奇迹出现了!奇迹出现了!”

当跑到专家的办公室,一脚把门踢开:“奇迹出现了!”专家得知实验树生还的消息后,也像沙飞那样动情地跑向试验地。痛定思痛,沙飞又悟出了一个道理:7棵沙拐枣被沙子埋了一米多高,竟能奇迹般地长出新芽,而那些被埋的榆树、杨树却再也没有醒过来。如果先用沙拐枣全面固沙,第二年再栽种其他树木不就行了吗?在他的提议下,公社党委批准了用沙拐枣大面积固沙的方案。

沙飞立即派人前往精河县和民勤县调运沙拐枣种子,实现了当年采购当年育种。次年春天,扦插、栽苗和直播,齐头并进,一下子上了1500亩。这对于治沙站来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辉煌业绩。1500亩,说起来容易,干起来很难。首先要过平整土地关。这里都是荒滩戈壁,沙包高低不平,落差十七、八米。高得像座山,低的像湖底,在沙飞的带领下,硬是用双手和建议的工具,在当年11月底,完成了平地任务。

其次要过冬灌关。冬灌,顾名思义是利用冬闲水浇灌。1500亩都是沙土,埂子底下有不少老鼠洞,稍不注意,就会跑水,无法收拾。白天还好,关键是夜晚,黑灯瞎火,不好照看。

三九严寒,零下20多度的漫漫冬夜,人们早已在隆隆的炉火声中进入甜美的梦乡。而身穿翻毛羊皮衣、脚蹬单皮胶靴的夜班浇水人,此刻却一手提马灯、一手握铁锨,来回奔忙在沙地里。稍不注意,水流就会像脱缰的野马,四处无法堵截,人们为此吃尽了苦头。

沙飞带头参战,同浇水人一起查渠道、砸冰块、堵决口,日夜泡在冰水之中,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一个风雪交加寒风刺骨的夜里,大涝坝突然决口,如不及时堵住,下游的村庄就有被淹的危险。沙飞顶风冒雪,从两公里外的沙地里跑回站,挨家挨户叫人,又返回决口处。大涝坝堵住了,沙飞却晕倒在雪地,嘴里还不停地呼喊:“快堵住决口!”第二天,他又照常出现在茫茫荒滩上。又一个深夜,沙飞破冰浇水,不小心倒在冰水中,一条腿掉进废弃的坎儿井里。恰巧有人路过,才得以解救。如果当时没有其他人,后果不堪设想。获救后,他一直穿着冰衣、冰靴,坚持到接班的人赶来才回家。

第三是要过植树关。1500亩,要种18万棵沙拐枣,光靠治沙站60个人的力量,无论如何都无法完成。公社党委再次号召全社支援,来一场植树大会战。因为种的沙拐枣常年浇不上水,为了保墒,坑深必须在半米以上。参加会展的人只图完成任务,有三分之二不合格。沙飞发现后,立即做出返工的决定。有的人不乐意了:我们帮你们干活就不错了,那么认真干嘛?反正戈壁荒滩上,本来就没有成活的希望。看到天色已晚,有的领导出面劝说,差不多就行了。沙飞非常生气,硬是坚持返工,在技术员严格监督下,不合格的全部做了返工处理才作罢。

梦想实现

历史再次证明:人民是伟大的。就这样,在沙飞的带领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常年奋战,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红旗公社西边的大面积流沙地,奇迹般地出现了一片新绿洲。4700亩沙拐枣林封固了大片流沙,2000亩的老鼠瓜、骆驼刺、野芦苇绿化了戈壁,营造防护林22条计15公里,植树50万株,开垦1170多亩耕地,8000多亩风蚀沙地得到有效控制,建葡萄园80亩,果园120亩,建成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占地2300多亩的沙漠植物园,500多种沙漠植物引种成功。

通过几十年的实验研究,科研人员寻找到这些适合新疆荒漠地带生长的植物,对改造荒漠化地理意义重大。植物园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已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吐鲁番教学实习研究基地”。

如今的治沙站,绿色给座座沙丘镶上了翡翠般的边沿,昔日茫茫戈壁沙荒,已变成浓密的林海。治沙站由最初的12户人家,发展到拥有70户400多人的新村:林带纵横交错,瓜果四季飘香,水足粮丰畜旺,翻盖了新房,铺设了柏油路面,安装了路灯,一派繁荣景象。

每临春季,漫步在沙拐枣林中,如同置身于一个大公园里,嫩绿的枝条随风飘曳,绿、红、黄、粉各色沙拐枣果实,缀满枝头,鸟声啾鸣,花香四溢,美丽的景色真令人目不暇给。日本、美国、科威特等国客人,相继来过这里,看到“人进沙退”、郁郁葱葱的景象,他们怎么都无法同过去风沙漫天的荒漠戈壁相联系。他们纷纷表示要把治沙的经验带回去。

治沙站的人艰苦奋斗、持之以恒地与风沙斗争,取得了改沙屯田的丰硕成果,闯出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新路子。这些收获和荣誉,都集中在1978年这个年度里。

1978年春天,在吐鲁番县露天影剧院召开的万人大会上,沙飞代表治沙站上台领取了“全国第一次科学大会奖”。当他从时任县委副书记买买提·玉素甫手里接过奖状的时候,心情五味杂全,那些艰苦奋斗的日日夜夜,与风沙斗争的触目场景,一同参加战斗的亲密战友……电影般在眼前晃动。他在心里默默地说:“这辈子值了!”

1978年8月,在吐鲁番县大面积造林成果鉴定会上,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沙飞代表治沙站,在众多学术权威人士面前侃侃而谈,报告着治沙成果,赢得阵阵掌声。午休的时候,一个从北京来的专家问:“治沙站发言的那位是哪个院校毕业的?”当得知沙飞只是初中学历后,顿时瞪大了眼:“不可思议,一个初中生竟会有如此高的水平,罕见,罕见。”岂不知,理论来自于实践,沙飞与沙漠抗争了10年,积累的经验绝非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

1978年秋天,治沙站获得了国家林业部“大面积固沙造林推广”三等奖;手捧印有国家林业部鲜红大印的证书和600元奖金,沙飞激动万分,依旧在心里默默地说:“这辈子真的值了!”次年,沙飞又获得国家环保局“全国环保工作积极分子”光荣称号。一生中诸多的第一次,时时撞击着他的心灵。每每想起,幸福、心酸、汗水、泪水都会交织在一起,这就是一个普通的治沙人走过的普通路。

治沙人家

沙飞治沙,不是孤身奋战。爱人张玉兰自始至终陪着他,大儿子在治沙站战斗了3年,二儿子、三儿子、女儿都在这里成长。沙飞为治沙站操碎了心,但从不过问家务事,孩子们不愿意打击他。唯独立了一个“家规”:全家人都得从事治沙工作。二儿子高中毕业时准备报考师范学校,他硬是让报考了林业学校;小儿子初中毕业时准备考技工类学校,他硬是让报了新疆林校。后来如其所愿,一个在吐鲁番地区林业局当了局长,一个在吐鲁番市林业局当了局长。

沙飞自中学时代开始就追求进步,来到新疆有了施展抱负的平台,多次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因为各种因素,直到1978年才被批准入党。

沙飞是个典型的大公无私之人,平生最反对自私自利,有几个例子可见一斑。大儿子在治沙站接受再教育时,公社曾给治沙站分来指标,有两次机会可以获得更好地发展:一次是入伍当兵,一次是推荐去上海医学院上大学。公社党委书记是他的朋友,只要一句话,就可以办到。然而,他始终一言不发,最后都推荐了别人。当爱人找他理论的时候,他义正严明地说:“为自己家动用权力和关系办事,打死也做不到!”

沙飞的无私表现在教育孩子上。有一天,小朋友去邻居家玩耍,邻居家小孩对他父母说,他的一元钱不见了。父母问他,都有谁来过咱家,他说有谁有谁,其中就有沙飞家的老二。主家一时难以查清,就指桑骂槐。沙飞得知后,以为自己的孩子拿了,回到家就让老二站到面前,问了情况,见老二不承认,就找来一根绳子,把老二吊了起来,举起巴掌就要下手,看到老二坚毅的神情和斩钉截铁“没有拿”的回答,方才作罢。

沙飞的无私表现在公物管理上。有一次,看见放羊的羊倌不小心让羊群误入了林带,一米多高的小树树叶,让羊啃食的精光。平时很少发火的沙飞,此刻暴跳如雷,怒发冲冠,一把揪住羊倌的衣领,挥起拳头就打,幸亏被人拉住。沙飞铁青着脸,愤愤地说:“你的良心让狗吃了!你要知道,这树能活是多么不容易,每一片树叶都包含着咱们的心血和汗水,你的羊吃掉一片树叶,就像是拔掉一根我的头发”......见沙飞如此动容,此后,再也没有发生牲畜啃食树木的情况。

另一次,一名社员从地里背回来一捆干枯的沙拐枣枝,恰巧被沙飞碰上了。“站住!谁叫你把沙拐枣枝背回来的?”沙飞一声怒吼,把这个社员吓了一大跳。等他回过神来,竟理直气壮地说:“树枝是被大风挂断的,又不是我砍的,没有干树枝,我们用什么烧火做饭!”沙飞再次发怒,像上次对待羊倌那样,举手便要打他,被人劝住方作罢。消了气的沙飞语重心长地对这名社员说:“不要怪我发火,咱们费了多大的劲,才把沙拐枣树种活,好不容易长这么大了,我们怎么能忍心动它呢?”社员说:“我背回来的是干枝。”沙飞接着说:“干枯的沙拐枣枝用处大的呢,可以用来建造防风屏障啊。”听沙飞这么一说,社员心服口服,承认了错误。

治沙站和农村生产大队一个级别,站长算不上什么官。沙飞却把站长的责任看作志高无上,他姊妹7个,排行最小,是父母的最爱,从小受照顾最多。他父母相继去世,都正值防风固沙造林大面积推进的关键之时,思前想后,他拒绝了亲人的劝说,背负着不孝之子的骂名,硬是没有回去尽孝。当记者采访问道此事时,他说这是他一生中最痛苦、最遗憾的事。追其原因,他说一是路途遥远,四天之后才能到家;二是经济拮据,来回几百元,不如花到治沙上。其实,这都不是理由,关键是他放心不下治沙工作,以“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做了无奈的诠释。

沙飞自1972年走进沙漠,1993年光荣退休,历经21个春秋。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治沙上,常年勤苦,日夜操劳,积久成病,高血压演变成冠心病,从退休到去世,恰巧又是21年。可以说,前21年与风沙斗争,后21年与病魔抗争,表现出来的精神令人敬佩。在与病魔斗争的间隙,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坎坷人生》,邳州柳琴戏电视连续剧本《情系火洲》,撰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与病魔抗争的心得体会。这些文字加起来50多万,即使正常人都无法完成的创作,一个长期心脏病患者却一字一句创作而成。沙飞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及毅力不能不令人敬佩和感动。

2004年12月15日,沙飞起草了《遗嘱早知道》送给子女们,他用隽秀的钢笔字写下“生是一种美,死也是一种美。”遗嘱里对子女说:“我没有什么物质上的遗产,只有《坎坷人生》等文字,这是我最珍贵的遗产。你们要一字不漏地认真通读几遍。为官应清廉、忠诚,要像焦裕禄、孔繁森那样,永为人民的公仆。对群众没有官气,对同志没有霸气,对亲友没有俗气,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我采访时,沙飞的长子说:“自己从父亲身上学到的东西很多,感触最深的是他在位时的大公无私,默默奉献;退休后的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这些都将成为我一辈子的财富。”

不是结束

2016年5月的一天,我来到久违的沙漠植物园。走进这座世界最低的沙漠植物园,眼前呈现的是一个以绿色为基调的多彩世界:高高低低的绿色植物相依相偎,绵延的荒漠上生长着沙拐枣、沙冬青、白刺、甘草、梭梭等4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植物园内设有荒漠植物引种繁育区、沙漠植物分类标本园、柽柳专类园、民族中草药园、荒漠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区、荒漠野生观赏植物园等8大园区。在荒漠依旧是人们惧怕的自然天地时,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可谓一枝独秀,堪称人类战胜自然的典型案例,是吐鲁番城郊放的一处世外桃源。

沿着曲径通幽的篱笆墙,能分明感受到沙的灵动、风的飘逸和植物园充满生命的韵律。一簇簇柠条花开,黄灿灿的一片,像一群头顶黄冠的公鸡随风起舞;被专家誉为“软黄金”、溢满果浆的黑枸杞,骄傲地昂起高贵的头;野西瓜、山柑、白梭梭、银沙槐、无叶豆、光果甘草、黑胡萝卜、石刁白、木贼麻黄、顶羽菊、地肤、苦马豆、霸王、肉苁蓉、曼陀萝、文冠果、梭梭、沙拐枣、麻黄、连翘、花花柴等植物,争相炫耀、尽情展示着自己的妖娆。

在群英荟萃的植物园中,最英雄的当属胡杨树。它虽然没有苍茫伟岸的气势,也没有参天蔽日的雄姿,模样其貌不扬,参差不齐;树干有的活着,有的干枯,有的倒下。活着的,树冠昂扬,枝叶繁茂;干枯的,躯体光秃,傲视苍穹;倒下的,木质如铁,叩之有声。令人称奇的是,一棵胡杨树上竟能长出三种叶片。树冠底部是柳叶形、中部是圆形、顶部是椭圆形,真是妙造天成,无论是生是干或是死,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个性。

园中里的梭梭、怪柳与胡杨被人们称之为“沙漠三剑客”。柽柳在全世界共有100种,中国有20种,吐鲁番的沙漠植物中就有16种。《诗经》中把柳描写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把柳比喻成温柔的女子,轻移莲步,款款而行。而柽柳的美,是因为它能在荒芜的沙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民族中草药精品园建于1992年,收集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常用植物种类;野生药用植物园收录了光果甘草、黑胡萝卜、石刁白、木贼麻黄、顶羽菊、地肤、苦马豆、霸王、肉苁蓉、曼陀萝等60余种,在中国众多的植物园中,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特色独具。

沙漠植物园景区园内的植物、花卉、药材品种之多,植物种类之稀有、植物生长环境之特殊,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植物园里,四季如春,齐花烂漫,特别是秋天的植物园,金黄色的、金红色的、金棕色的、金紫色的大片大片的胡杨层林尽染,蔚为壮观,吸引大量的游客来此观光游览。

当人们在赞美被誉为“沙漠三剑客”的梭梭、怪柳和胡杨时,沙飞却独爱沙拐枣和老鼠瓜。以下是他亲笔对这两种植物给予的赞美:

“沙拐枣,即非枣,亦非树,为何要赞美它呢?在茫茫戈壁、漫漫沙漠中,有那么一种植物,它不像高大的青松令人敬畏;也不像挺拔的白杨,惹人喜爱,它确实有点怪。它的枝条细嫩,长满针状的叶子。它的可贵之处是不需要人们为它专门浇水施肥,也不用剪枝修整,只要给它一点冬闲水,就能度过炎热的盛夏,热,不枯叶;冷,不枯枝,不显山不露水,不高大不美观,然而,沙高一尺,它就随之长高一尺,风沙休想把它埋没,也别想从它脚下飞走。它虽其貌不扬,却能顽强地生长在沙漠之中,阻挡住风沙的侵蚀,保卫着绿洲的生息。每年五月,花开满树,像一团团绒球,五颜六色,煞是好看。秋天树籽成熟,绒球随风飘舞,散落在沙土之中,只要有点湿气,来年就会长出新枝,年复一年,繁衍生长,悄然无声地为人类做着贡献。

“老鼠瓜,既不是老鼠,也不是瓜,而是在戈壁荒滩上随处可见的耐旱植物。学名山柑,在植物界属于‘顶级耐旱高手’。它浑身长刺,枝条就像细嫩的芨芨草,圆形的叶子碧绿肥厚,枝叶茂盛,盘根错节,匍匐在地面上。一棵小的老鼠瓜可以覆盖一到两平方米;一棵大的老鼠瓜可以覆盖3到五平方米。它的根部发达,所覆盖之处,积满了沙子。它微不足道,不为人熟悉。然而它却年复一年默默无闻地匍匐在戈壁沙漠,防风固沙,保护着植被。每年夏季,它都开花结果,白色的花格外耀眼,花落后露出拇指大小的红球,就像透明的气泡,这就是它的果实,状似微型西瓜,因老鼠喜欢吃,加上瓜的形状像老鼠,又名老鼠瓜。秋季成熟,用手一捏,瓜肉呈现,粉红色的瓤,包裹着无数个黑籽,像成熟的无花果,味道微甜。它同沙拐枣一样其貌不扬,以其渺小的身躯,抗击着风沙的侵蚀,悄然无声地为人类做着贡献。”

沙飞常把自己喻为沙拐枣、老鼠瓜,默默奉献。这就是沙飞治沙的故事,从年轻时追求进步,到青壮年走进新疆,从与风沙斗争到与病魔搏斗,沙飞奏响了一曲当代治沙人的交响乐章。

猜你喜欢
治沙沙漠
“沙漠之鹰”,中看不中用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沙漠之手
沙漠之旅
走进沙漠
走进沙漠
三代治沙 大漠花开
致敬中国治沙人:每一抹绿色都是一段故事
穿越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