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与柔情:女作家眼中的军营世界

2016-12-06 13:44郑润良
神剑 2016年3期
关键词:军旅女作家军人

郑润良

20世纪9 0年代以来,由于军旅文学在当代文坛位置的整体边缘化,军旅女作家受到的关注与评论也日渐稀少,但女作家们的出色表现还是引起了一些评论家的注意。在《姹紫嫣红春满园一一对军旅女作家的扫描与思考》(水玉)一文中,评论者提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新世纪三个军旅文学的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茹志鹃的《百合花》、刘真的《英雄的乐章》、杨沫的((芳菲之歌》、李纳的《涓涓流水》、曾克的《战地婚筵》等作品标志着军旅女作家群体的首次亮相。第二阶段,王海鸽、成平、丁小琦、严歌苓、庞天舒、项小米、毕淑敏、裘山山、姜安、王曼玲、张慧敏、马晓丽、燕燕等“50后”“60后”女军人投身文学领域。这一阶段应该说是军旅女作家群体不断壮大、发展的一个阶段。裘山山的《我在天堂等你》、项小米的《英雄无语》、马晓丽的《楚河汉界》、姜安的《走出硝烟的女神》及庞天舒的《落日之战》等长篇陆续问世,为军旅女作家乃至整个军旅文学树立了新的标高。第三阶段,坚守在军营的一些女作家挑起了大梁,庞天舒的《红舞鞋》、刘静的《戎装女人》、王秋燕的《向天倾诉》、温燕霞的《红翻天》、王凤英的《雄摅图》等,成为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的硕果。此外,文清丽、张子影、王甜、郑敏、刘晓珍、徐艺嘉、黎雨朦、董夏青青、伍会娟、杨小瑞等人在中短篇小说创作方面都有不俗的成绩。但总体而言,随着军旅女作家群体的分化以及新生力量补充的缓慢,军旅女作家的整体创作实力相对于第二阶段依然有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长期关注新时期军旅女作家群体的评论家李美皆在《新时期军旅女作家群的散点透视》一文中按代际对女作家群状况进行了分析,“50后”军旅女作家在20世纪80年代已露峥嵘,20世纪90年代羽翼丰满,21世纪初的创作愈见丰厚扎实;“60后”军旅女作家多数在20世纪90年代成名,21世纪初风头正健;“70后”军旅女作家基本都是在进入21世纪后开始写作;“80后”军旅女作家目前为数尚少,且多半刚刚起步。李美皆在指出代表军旅女作家群体未来实力的“70后”“80后”女作家由于自身经历影响兵味日渐稀薄的同时,着重指出了由于军队专业创作队伍的整体缩小,女兵或女军官成长为女作家的空间也在日益缩小。这个问题直接关系着军旅女作家群体的未来发展,应该引起高度关注。

虽然性别不能决定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但由于军旅女作家群体相对趋同的经历(“50后”“60后”女作家大多从部队保障机构的女兵成长为专业作家进入机关,“70后”“80后”女作家大部分从军校或高校毕业后直接进机关)等原因,军旅女作家的创作大多远离宏大主题,更多从军人的情感、婚恋入手,着力塑造铁骨柔情的军人形象;从女作家们近期作品来看,这一点依然是创作的主流。当代军人正处在社会总体转型期、军队新军事变革期的关键历史时期,军人职业伦理与个体追求之间的矛盾格外突出。女作家们所擅长的对人物复杂心理的细腻描摹因此大有用武之地,既可以通过对军人情感生活、心路历程的描绘塑造出丰满立体的当代军人形象,也可以借助对军营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反映军营的点滴变化与深层次问题。

裘山山的《红围巾》关注的是边地普通士兵的情感状态。小说隐含了两个时空的对话。姜妍和前夫老范一起去探望“老革命”,一个在汶川地震救援中认识的老兵,却意外遭遇了“老革命”的死亡。在“老革命”的遗物中,他们发现了一大堆红围巾,都是留给一个叫“邱医生”的女子的。因为寻找“邱医生”,他们逐渐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往事。20世纪60年代在西藏当兵的“老革命”有一天在中队迎来了文工团慰问,在送年轻美貌、带着红围巾的邱医生从厕所回来的路上,他突然上前抱住女医生。队长前来探看时,两人慌张倒地。之后,邱医生帮他隐瞒了实情,又帮忙治好了他被冻伤的脚,使他一辈子刻骨铭心。促使年轻时的“老革命”做出非礼行为的无疑是青春期的性心理变化和边地战士长期与世隔绝、长期见不到异性导致的心理畸变。邱医生的宽容和理解事实上也代表了叙述者对“老革命”这一行为的宽容和理解。几十年来,边地战士的这种处境其实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红围巾”这一意象与其说寄托了“老革命”几十年来对邱医生的单相思,毋宁说代表了宽容与人性之美。红围巾的意象及其内涵也让人联想起茹志鹃的名作((百合花》。

《红围巾》隐含了以宽容之心对待一个犯错误的士兵的叙述意图,无独有偶,刘晓珍的《去看飞机》也以一个犯了错误的士兵为主人公,但她就没有“老革命”那么幸运了。医院女兵丹红出身军人世家,平时心高气傲,“有点理想主义,爱头脑发热,有次瞎聊天,聊到霍金的黑洞理论时两只眼通了电般亮闪闪,弄得一旁爱学习的李庭都像看外星人样望着她”。因为医院平常管理不大严格,出于对飞行部队的好奇,丹红怀着侥幸心理不请假外出跟随男病号飞行员去看飞机,结果恰逢医院点验,挨了个处分,还被人们认为品行不端作风有问题。为了不影响自己考学,周围女兵纷纷与她划清界限。被流言蜚语缠绕、“众叛亲离”名声扫地的丹红甚至选择了自杀,幸好被及时发现制止,避免了悲剧的发生。小说揭示了某些后进士兵个体由于被排斥、被不公正议论感受不到亲密的战友情,反而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也因此提示我们要尊重军队中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包括有缺点的个体,在严明军纪的同时更要辅以人性化的关怀。

王凤英的《有列火车那样开过》以某高原导弹研制基地为背景,咏叹高原军人及其家属为国家所做的巨大贡献和牺牲。但小说通篇以一个外号“黑五妮”的小男孩的视角进行叙述,使得衣食粗陋的生活也充满了欢乐色彩。“黑五妮”和五个姐姐、奶奶跟随父母生活在油毛毡平房里。虽说这个破地方喘口气都累,三姐探枝经常一跑就晕倒,黑五妮却觉得这里可以逮兔子打狗,加上有满口河南方言、乐观豁达的奶奶,性情各异的姐姐们陪伴,好玩得很。让他倍觉神秘的就是爸爸工作的场所,以及那列不知装载什么东西从他家门前经过的火车。小说并没有太多戏剧化的情节,质朴而富有生气的语言营造了高原普通军人家庭的艰辛与欢乐。只在几处看似无意的“闲笔”中暗示高原军人自我牺牲的精神,比如父亲的一对同事夫妻,都是清华大学核物理毕业,一直要不了孩子。“这种情况不少见,双职工里更多,年轻轻的,开不了怀一一也有不少生了的,傻孩儿不少,不是口眼歪斜,就是胳膊腿儿不全乎,嘁,气候闹的!”

黎雨朦《密林深处》中的牺牲则更为惨烈。年轻的森警战士小雨在一次扑火行动中更换传送带时被断木砸中,当场牺牲。他的密友靳小山冲进火海夺回他的尸体,因此负伤。靳小山难以承受失去战友的苦痛,一蹶不振,却在一次车祸中脑损伤导致选择性失忆忘记了小雨,伤愈后回到部队。与靳小山青梅竹马的温莉不敢面对随时可能失去爱人的威胁,从小山的生活中黯然离去。小雨的恋人一一靳小山的妹妹靳盈盈不远千里到牙克石的密林深处悼念自己的恋人,不愿选择忘却。小说分别以靳小山、靳盈盈、温莉三个叙述视角对彼此之间的关系展开审视,构成了潜在的对话和复调效果。靳盈盈的痛苦和温莉的无奈选择都从侧面映衬了军人这一特殊群体超越常人的艰难与荣光。

文清丽的《来自钢三连的邮件》同样聚焦军人的牺牲给他的家庭带来的伤痛。在国内外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军队实战化训练也逐渐加大了强度。但在加大训练强度的同时,科学组训的问题也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小说以一个英雄连士兵文书小王向自己心仪的美女记者倾诉内心矛盾的形式表达叙述者对当前部队训练中存在问题的困惑与不解。前三封信中,小王主要表达自己对焦连长熬夜后跑五公里猝亡的伤心难过,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当前一些先进连队存在问题的困惑,比如英雄连队迎来送往太多,搞得官兵筋疲力尽;在加大训练强度的同时,没有加强训练安全保障;一些单位甚至提出“训练场上高伤亡,是对军人生命的真正负责”这样不尽科学合理的口号。同时,小王也透露了焦连长牺牲后作为英雄典型被宣扬,团里还照顾性地把焦连长爱人、母亲、孩子接到部队安顿下来。但事实上,焦连长爱人并不想在部队住。“她跟连长感情并不好,两人老不在一起,连长整天忙,就因这,她跟连长闹分手时,才发现怀孕了,她想做掉,连长却牺牲了。她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她还年轻,她不希望自己被家和孩子拖着,可是命运就这样跟她开了个玩笑,孩子有了,连长没了,婆婆却得跟着她。”这些不被记者们关注的事实或许才是英雄日常生存的真实现状。在最后一封来自单位的信中,我们获知小王被鼓励进了战斗班后也不幸在一次训练事故中牺牲了。作者借由焦连长和小王的牺牲提示我们英雄的牺牲毕竟也是一种悲剧,要尽最大可能防范这种悲剧的发生,同时更要关心基层官兵的日常生活状况与个人实际困难。

王甜的《罗曼史》讲述士官的婚恋故事,这部小说与《来自钢三连的邮件》有异曲同工之处,即都是通过主人公的主动倾诉来表达内心情感与观念。小说以打工女毛菊凤为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向首长介绍她如何意外认识士官冯仕良后对他的忠厚老实一见钟情、略施小计将其俘获的爱情轻喜剧。董夏青青的《北境》同样聚焦士官的婚恋问题,而且都是选择女性为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到北方边境男朋友伍振的连队本来是要和他分手的,让他知道自己跟别人有过小孩,以及分离的三年里,那些背着他的龃龉与缠斗。但到部队后耳濡目染边地哈萨克人的淳朴、司炉工对部队的不舍及其内心隐藏的对“烂人满街跑”的山外世界的不满都感染了我,让我重新感受到男朋友伍振善良、朴实的可贵之处,决定和他继续下去。小说对边地特殊民族风情和生活氛围的描写格外动人。

许多女作家的作品中都不约而同涉及一个情节,即外来的美女军官给边地基层官兵带来的视觉和心理的冲击。徐艺嘉的《沙漠之羊》讲述生活在西北大漠深处军用铁路大动脉旁边的点号哨所里三个战士的孤寂生活。小说以哨所里的一只羊“沙漠之羊”为叙述主体,讲述一个关女记者到来后引发的哨所里的纷争。纷争主要是周小亨和陈卫之间围绕要不要吃掉“沙漠之羊”展开的,沙漠里吃不到新鲜蔬菜,天天吃罐头食品,更不要说新鲜肉食了,继续养活“沙漠之羊”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陈卫对“沙漠之羊”的态度前后有极大的变化,“沙漠之羊”的聪明、通人性使得他原来和周小亨一样把它视为哨所的一员,甚至妻子为了怀孕到哨所想吃羊增强体质都被他拒绝了。但妻子后来流产并归咎于他当初没让她吃羊后,内心痛苦无处排解的他只有迁怒于“沙漠之羊”。小说在让我们看到大漠战士坚强、忠诚、敬业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他们个人生活中辛酸的一面。

责任编辑

刘稀元

猜你喜欢
军旅女作家军人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一位军旅书法家的慈善情怀
本期主题:军旅
节假日时的中国军人
等待三天
SKAP秋冬军酷系列新品上市
军人画军机(六)
一则故事 改变一生
印度军人特写
等待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