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有尽而意无穷

2016-12-05 08:44徐培培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9期
关键词:项脊轩归有光枇杷树

徐培培

明人王锡爵评归有光说:“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年时代的书斋,它同作者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曾在这里读书休憩,在这里听老妪讲述母亲的故事,在这里听祖母的教诲,在这里同妻子闲谈。这些就是《项脊轩志》一文的主要内容。文章所记述的这些人事并无什么独特的地方,然而恰恰是这样的内容成就了《项脊轩志》被誉为“明文第一”的传奇。阅读此文时,常在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我想本文“明文第一”的荣誉应该就和这份莫名的感动相关吧。感动源自何处?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简单解读。

一、平常的屋子——于平常处见真淳

《项脊轩志》中真正以项脊轩为这一老屋为描述对象的文字,只有第一段。未曾修葺之前的项脊轩,“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其狭小不言而喻;而“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又足见其破败;“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更是写出了项脊轩的不宜居住。于是作者打算整修项脊轩:“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带来了“室始洞然”的效果,又因“杂植兰桂竹木于庭”而使得“旧时栏楯,亦遂增胜”,还因“庭阶寂寂”而引得“小鸟时来啄食”,于是现在的庭院每逢“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整修之后的项脊轩,面貌稍新,但较之于大户人家书斋清幽雅致、古色古香的特性,这个项脊轩依旧很难引起读书人的喜爱。

但对于这一片小天地,作者却有着别样的领受: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到“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再到“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从这些文句中我们分明能看到作者寄托在字里行间的喜悦。这种喜悦是不带有任何功利之心的喜爱,这种喜悦恰恰折射了作者的真性情。一个人面对荣华富贵的选择可以折射其品性,同样,在困厄的环境中还能有如此高雅的情怀,还能固穷守节,不能不说更是一种境界。归有光的家族经历过繁华,而到他这一辈却早已家道中落,不复往日的繁华景象,甚至连作者的书斋都在向人们倾诉着这个家族如今的败落。而对这种败落,作者有着别样的解读:“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这句话中虽寓有作者生不得志的感叹,但更多的传达出作者“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高尚的志趣以及作者怡然自得的情怀。再加上兰、桂、竹的陪衬,就让我们看到,虽处陋室,作者却能安贫乐道;志不得伸,作者依旧不以己悲。故而,唯其品性高洁、不汲汲于功名利禄之人才能有如此的境界,真正是“于平常处见

真淳”。

二、平朴的语言——于平朴中见情致

本文的语言平淡自然。作者不刻意求工,但笔随意到,写来情真词切,别具风韵。正如方苞所说:“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写景叙事,遣词造句,简洁准确。如以“下注”形容雨泽,以“斑驳”描绘桂影,以“影动”暗写风吹,都非常贴切。同时作者还善于捕捉一些生活中细节加以描摹,使得本文描写人物淡而传神。如写母亲的往事,通过老妪的回忆,抓住扣门扉、问饥寒两个细节,就把慈母疼爱儿女之心写得那么深切感人。

三、深厚的情感——于时光的流逝中见情感的绵延

《项脊轩志》全篇分正文和后记两大部分,共七段。前五段,写于作者18岁时。后两段为后记,补叙了正文写成以后十余年间的事,作时当在作者31岁以后。时间相隔这样久,但通篇的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一气贯注。据此,可以说,作者的这种对家族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之情、对故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对自己落魄的感伤之情是从未停止过的,这样的人注定是活得最累的人。就像本文为人称道的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将无尽的思念融入到寻常的叙事中。枇杷树本属无生命之物,并不会因为妻子的亡故而放弃了自己的生长。如今,物在人亡,树葱茏茂盛而人音容早逝,不尽的悲凉便尽在树的每一片绿叶、每一根枝丫之上。这棵枇杷树,在文章中不但传递出光阴易逝、真情难忘、睹物思人、痛何如哉的无限情思,而且移情于物,让情感随着枇杷树的成长而成长。这样,情感也就绝不会随了时光的流逝而逐渐转淡,只会如这枇杷树一样,经历的岁月曰长久,心中的情感便愈浓烈。

四、独特的构思——“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所记内容又分属两个时期,但是通篇的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读来毫无阻滞隔涩之感。这种情形,在古今散文作品中都是很少见的。纵观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其间不断点示,用一间旧屋作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粗看,作者似乎是信笔而书,无拘无束,漫无章法,实则经过精心的提炼和严密的构思。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穿,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绾合,虽然全文所写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的人又分属三代,但是读来却没有一点散漫琐碎的感觉,反而显得非常凝练和集中。清人梅曾亮评此篇云:“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正因此,这篇散文做到了人们常说的“形散而神不散”。

明代的文坛,以雕琢为工,以剽窃为能事,在这样的文坛风气下,本文却表现出平易自然、质朴清新、感情真挚、毫不装腔作势的新气象,这无异于给当时的文坛吹去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平常的屋子、平凡的人事、平朴的语言、深厚的情感、独特的构思”,所有的这一切,看似普通,却成就了本文“明文第一”的地位。跨越古今,这篇文章至今还时时撞击着读者的心扉。同时这篇文章也让我们看到琐碎平淡中更易寄托深情。只要我们用心贴近生活,我们就能透过琐碎平淡进入美丽的人生境界,我们的生活就处处充满感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本文当属此列,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猜你喜欢
项脊轩归有光枇杷树
枇杷树
《项脊轩志》的人物描写
枇杷树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校园里的枇杷树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寒花葬志
枇杷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