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象柴,即可点燃,也可捣毁。”如果教学方法恰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则把学习看成是精神负担,效果必然降低。
刚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天真好奇,求知欲强,注意力又不稳定,易分散,并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如果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进入小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要让一年级的儿童喜欢上数学课,首先必须激发、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下面就从以下七个方面进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共同的活动,教师应该是学生最忠实的学习伙伴。老师一旦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上走下来,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的交流,那么学生的心理上不会再因为你是老师而使他害怕,他就会大胆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说出来,敢于提出问题,积极思考,更乐于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该是轻松、愉快的。
一年级的小朋友,才刚进入小学,对老师也十分热情,因此在刚开学时就应该抓住小朋友对老师好奇和热情的这一机会。对小朋友既要严,树立教师的威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要会哄,让他们把你当好朋友,更喜欢你,才会喜欢上你的课。
在上课时,老师可以创设一些需要解决问题的情境,然后故意装作不会而需要学生的帮忙,于是这些小朋友便会积极主动地抢着帮老师解决这些问题,并且思维比平时更活跃;在做题时还经常让学生来当小老师;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积极地参加到他们的学习活动中去;和他们一起玩一些数学游戏等等。除此之外还经常在课余时间和他们进行随意的交流或和他们一起开心,让他们觉得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无形中学生就会喜欢这种授课模式,对数学的学习也会产生兴趣。
因此,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产生爱的感情,有助于唤起孩子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以故事创设情景,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教学时经常将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创设一种情景,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激发孩子们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
例如,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题:小兔子的好朋友给他过生日,小熊住在森林深处,一大早就赶来了。他带了两桶最好的蜂蜜送给小兔子。看,隔老远,他就喊起来了,“小兔,小兔,快开门,你看我给你送什么来了?”小兔子早就闻到蜂蜜的甜味了,她赶忙迎出来,“谢谢、谢谢,快屋里坐吧!”不一会儿,小花猫也来了,送给小兔5个苹果,小猴也赶来了,他从果园里摘了4个桃给她。小鸡也赶来了,但她什么也没送,还偷吃了3个苹果,小兔子不高兴了。请小朋友们算算看,小兔共收了多少水果?最后还有几个苹果?学生们听完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很快他们就列出了算式,算出了结果:5+4=9,5-3=2,我又鼓励学生用编小故事的方法,利用书上的图片编故事,学习算术,学生们学得兴高采烈,积极主动。
2.创设生活场景, 体验学习生活中数学的乐趣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分类时,我采用小朋友逛超市的视频引入,并对超市物品的摆放进行观察,再对一些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分类。让小朋友在感受到生活场景中的数学,体验学习生活中数学的乐趣,又如,在教学第一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它们的含义,特地创设乘车的情境,让他们进行模拟乘车,现场表演,有上车下车的人,应该如何计算,这样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更容易理解。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数学学习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生动的语言以儿歌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看图解决问题的时候,我采用了让小朋友先看图念念童谣再列式计算的方法,小朋友轻轻松松地掌握了此类应用题。如有一题是这样的一幅图:3只青蛙停在荷叶上,1只青蛙准备跳入水中。小朋友能理解意思,知道要用减法计算,但在列式的时候就要写成3-1=2。因为他们就看到了停着的3只青蛙和准备跳入水中的1只青蛙,想当然的认为就是用3减去1。而不会想到这只青蛙跳水前是属于“4个青蛙”这个整体的。如何解决?“讲解法”试过了,不会理解的还是不会;“变静为动”,效果不错,动一题会做一题,不动呢,有些学生又犯错了。变静为动是借助学具进行情境回放,效果不错就是麻烦。是否存在新的教学方式既达到同样的目的,又减少操作的困惑。小朋友不是喜欢歌谣吗?尝试通过歌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效果真不错呢!瞧,我让小朋友看着图,一边手指着那只准备跳入水中的青蛙,一边有节奏的说:青蛙你先别跳,等我数好你再跳!数一数,原来有几只青蛙呀?“1、2、3、4,原来有4只青蛙。”“几只跳入水中,怎么列式?”“1只跳入水中,是4-1=3”小朋友迫不及待地喊着。这样一来,小朋友再没有出现过错误了。而且一看到类似的题目,就兴致勃勃地这样说一说,念一念,让小朋友觉得仿佛在跟小动物一起玩游戏,学习也变好玩了。
四、动手操作学具,激发兴趣
思维科学的开拓者钱学森指出:“小孩子的思维也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到抽象的。”根据低年级好奇好动的特点,上课时,老师应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每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坚决克服不经思考,盲目动手的毛病。
例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摆一摆,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要求摆的△比 ○ 多2个,在摆的时候,要想一想先摆几个△,再摆几个△,一共摆几个△,让学生把自己摆得结果,到展示台上展示。老师再在黑板上摆。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量关系,图和数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摆出来的6 个△,是由与○同样多的4 个△和比○多2 个合起来的。在学生完成操作之后,要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时间,让他们对照自己所摆的结果想一想:我是先摆什么,再摆什么,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由“物化”的过程转化为“内化”,儿童的思维由感知表象到抽象,让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摆一摆和想一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摆的过程。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在学生讲述时,一般先让学生照自己所摆的学具,或是与同桌讲讲“悄悄话”,做到人人都有机会讲,从而得到锻炼。
五、开展丰富的游戏活动,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去“做数学”,体现学习过程活动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游戏是他们不可缺少的活动,人人都感兴趣,当他们在课堂上也能玩到游戏时,会觉得多么开心,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也就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放到他们喜欢的活动中去学,让死板的东西变得直观、有趣,学生会学得更轻松。把一些教学内容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做”数学的过程,同时萌发一种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学习要求。
例如教学“12”时,请一小朋友到讲台前举起自己捆好的一捆小棒说:“我的朋友在哪里?”其余同学都立即举起两根小棒说:“你的朋友在这里”。再请其中一同学送到前面来放在一捆的右边,最后大家查一查,看他(她)放得对不对。对了,便齐声说:“对!对!对!请回位!”同时要求小朋友讲清:左边的一捆是1个( ),右边的2表示( )个一,所以读作十二。然后出示直尺图,让学生先读出10以内的数,再接着往下读,这样就把10以内的数与11——20的数联系起来。再通过一些练习,使学生对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这样的学习学生边玩边学,乐在其中。这体现的也正是新理念中的“让学生在玩中做,做中学”。因此,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也培养了学生在“动”中求知的能力。
六、培养竞争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对于一年级儿童来说,当他们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热切的向往之情,进而产生一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情绪。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来唤醒他们的学习需要。
例如,可以制定一个奖励制度,首先帮他们建立荣誉感,让他们渴望受到表扬、得到奖品;其次,让他们明白想要受到表扬、得到奖品必须要把数学学好,把他们对奖品的欲望转移到学习数学上来;最后在教室的某一固定地方设立光荣榜,在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就可以将自己的照片贴上去,不能坚持的小朋友就将他的照片从光荣榜上那下来。这样做了就可时刻激励学生要学好数学,避免产生阶段性学习,逐渐培养、巩固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七、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自信心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特别注重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小小的鼓励。听到鼓励后,学生会表现得更好。除语言鼓励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鼓励学生。如:送给学生小红花或掌声;让做得好的学生给自己画一朵花、一个笑脸图、一面小红旗;人多时可以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夸夸自己等。这样鼓励的方式变换运用,学生觉得新奇而高兴,同时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越学越有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多鼓励,让他们永远充满学习的自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那一份独特的快乐,学生更会想学、乐学。
总之,在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做到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