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琴
摘 要:以健美操运动形式为运动干预模式,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实验法和逻辑分析法,以西南林业大学健美操公共体育课90名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西南林业大学女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再以运动次数和运动强度以及运动时间不同的条件设定三个实验组来对90名女生的心理变化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建议:构建体育运动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模式,通过学校体育提高高校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改善西南林业大学女生心理健康状态。
关键词:高校女生 运动强度 运动次数 心理健康
前言
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改善高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实践的探索,更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不断改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终使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研究表明,运动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强,调节学生心态,使学生压力得到很好的放松,是一种很好的心理调节方法。本文以西南林业大学公共体育课三个健美操班的女学生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对象,对运动次数和运动强度不同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度、抑郁症、焦虑症、敌对心理、恐惧症、偏执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等9个症状对女大学生进行评价和运用运动干预来改善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根据教学实验来研究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干预程度及结果,验证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同时得出健美操运动次数和运动动强度不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响的理论依据,具有很强的研究和指导意义。[1~5]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西南林业大学90名选修健美操课程的女大学生为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我国体育院校学报、体育专业杂志中关于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面的学术论文,并从网上查询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研究,为撰写论文提供理论依据并确定本研究方向。
(2)问卷调查法
运用心理健康测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制定调查问卷,对西南林业大学选修健美操课程的90名女大学生为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对象。发放问卷90份,回收90份,有效率100%。《症状自评量表一SCL90》的每一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如偏执性思维,如敌对、猜疑、妄想、被动体验与夸大等。1分~没有:自觉无该项症状(问题), 2分~很轻:自觉有该项症状,但对受检者并无实际影响,或影响轻微,3分~中度: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对受检者有一定影响,4分~偏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对受检者有相当程度的影响,5分~严重:自觉该项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对受检者的影响严重。“轻度、中度、重度”的具体定义应该让评定者自己去体会,不必做硬性规定。该量表主要包含各因子: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度、抑郁症、焦虑症、敌对心理、恐惧症、偏执症状以及精神病性。
3.实验法
(1)实验时间地点
实验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分为两种,分别是6周教学和12周的教学,每周1节课,每次课90分钟;实验地点,西南林业大学健美操房。
(2)实验设计
实验对象为西南林业大学90名选修健美操课程的女大学生,在实验研究中选择的本次实验的运动方式为健美操运动,把学生分成三个组(每个组30人):第一组教学时间为六次课,运动强度为一般强度;第二组设定教学时间为六次课,运动强度为大强度;第三组的教学时间为12次课,运动强度为大强度。本次实验运动强度按照一般强度心率为每分钟120次、大强度心率每分钟140次的标准来安排运动强度。研究者按照这些标准对90名女学生进行教学实验。在实验前后对这90名学生进行心理量表和身体各机能的测试,从而进行对比,来说明运动次数和运动强度不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是否有影响。
(3)实验假设
对西南林业大学女大学生进行次数和强度不同的运动干预,能够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实验测量工具
心理健康测试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秒表进行心率的
测量。
(5) 实验的步骤
第一步:第一次课对三个实验组进行心理测量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前测)。
第二步:按照每一组对运动次数和运动强度的不同要求进行教学,运动干预的内容主要以健美操练习和训练来进行锻炼。
第三步:每一组的最后一次课,即实验结束时,再发放第二次心理测量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学生实验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后测)。
第四步:对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整理,进行数据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4.数据统计法
通过运用EXCEL软件和SPSS 软件对调查和实验数据进行数理统计,以检验实验前三组实验对象心理现状,每一组实验前后心理因子的比较,同一运动强度不同运动次数实验后心理因子变化的比较以及同一运动次数不同运动强度实验后心理因子变化的比较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运用平均数、T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统计,以P〈0.01为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5为有显著意义。
5.逻辑分析法
运用推理、判断等逻辑分析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比较析和推理,进而得出结论。
二、结果与分析
1.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为了检验次数和强度不同的运动干预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参加本次实验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这样才能让实验前后得到对比,增加实验的结果的准确度和可信度,所以实验刚开始就先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西南林业大学90名女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现状的测量。(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本次实验对象西南林业大学90名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不是很理想,达到心理健康水平的人数偏低,心理症状表现明显也就是心理不健康的心理因子所占的比例比较大,特别是强迫症状88.2%、抑郁症状82.4%和焦虑症状77.1%,显示症状特别明显,健康人数较低,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人际关系67.7%、敌对68.8%、偏执70.5%等症状的健康人数也低;仅有躯体化46.3%、恐怖36.7%、精神病症状17.0%以及代表睡眠和饮食的其它症状中,健康人数所占比率相对高一点,出现这样的心理状况问题可能是由于现在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以及学习和生活给予的压力太大,再加上女生本身柔弱的性格,造成了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理想,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6~10]
从表2可以看出,对实验前三组实验组中每组女生进行心理健康现状的健康状况进行对比,三组中症状明显人数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三个组症状不明显的人数比较也没有显著差异
(P〈0.05),说明实验前三组女生的健康状况没有差异性。
2.运动次数和运动强度的不同对改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1)学生实验前后SCL-90量表各心理因子水平的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在运动次数为六次课和运动强度一般的实验组中,学生在前测和后测心理健康各维度都发生了变化,从平均值来看后测的心理健康维度得分都低于前测得分,经过T检验可以看到,其中强迫、敌对、偏执等症状P〈0.01,有非常显著的意义,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其它因子P〈0.05也具有显著差异,而恐怖症状和精神病性虽然品均值和分值都有所下降,但不具有显著性意义。[11]
从表4可以看出,在运动次数为六次课和运动强度为大强度的实验组中,学生在前测和后测心理健康各维度都发生了变化,从平均值来看后测的心理健康维度得分都低于前测得分,经过T检验可以看到,其中强迫、抑郁、焦虑等症状P〈0.01,有非常显著的意义,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精神病性和其它因子P〈0.05也具有显著差异,而躯体化和恐怖症状虽然平均值和分值都有所下降,但不具有显著性意义。
从表5可以看出,在运动次数为12次课和运动强度为大强度的实验组中,学生在前测和后测心理健康各维度都发生了变化,从平均值来看后测的心理健康维度得分都低于前测得分,经过T检验可以看到,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度、强迫、抑郁、焦虑等症状P〈0.01,有非常显著的意义,除了这四中症状,其他的症状因子P〈0.05,具有显著差异。[12]
(2)学生实验后各心理因子水平结果的比较
从表6可以看出,经过T检验在上课次数相同运动强度不同的P值对比中,对一般强度和大强度两个组的实验结果对比得出:焦虑症状有非常显著的意义,强迫、抑郁、恐怖、偏执、精神病、其他等症状显著意义,其余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等症状平均值和分值都有变化,但没有显著性意义。
从表7可以看出,当上课运动强度相同而上课次数不同时,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情况也不一样,通过对强度一样6次课和12次课两个实验组的对比,进行T检验的P值对比得出上课次数不同的情况下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度和偏执等症状P〈0.01,有非常显著的意义,其它症状P〈0.05,都有显著意义,各症状因子的平均值和分值都有显著变化。[13]
从表3、表4、表5、表6和表7中分别对运动次相同运动强度不同的实验组和运动强度相同运动次数不同的实验组进行实验前后以及实验后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每一个实验组,学生的每一个症状因子实验前后数据都有变化,心理健康状况也都有所改善,T值在不断增加,显著意义也不断提高,而在对不同运动次数和运动强度实验组实验后的结果对比中得出了:运动强度和运动次数不同对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有显著意义,而且运动次数和运动强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不一样,运动次数多比运动强度大对心理健康的改善更有积极意义。[14]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 从本文的实验测量数据和实验结果分析中可以验证运动对改善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积极作用。
(2) 实验前后每一个实验组的学生健康指数明显上升,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等症状改善效果非常显著,躯体化、焦虑、偏执等症状也得到显著改善。
(3) 运动的次数和运动的强度不同对改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不管是运动次数多少还是运动强度高低都能干预心理健康状况,但运动次数多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比运动强度大对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作用更显著。
(4) 健美操运动作为本实验研究中的运动方法,通过教学实验发现健美操运动符合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作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运动方式。
2.建议
(1) 高校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太少,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认识太少,改善心理健康的意识太弱,学校应该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度,成立专门的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部门,从而对心理健康状况不理想的学生进行及时改善。
(2) 学校因开设心理健康的课程,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
注度。
(3)重视体育锻炼,开设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使学生更能从多方面选择体育锻炼,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次数。
(4)增加体育课或者增加关于体育运动的协会,可以让学生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性。
(5) 体育课中老师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安排不同的运动强度,调动女学生上课的积极性。[15]
参考文献
[1] 郑华玲.健美操运动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2012
[2] 姚玉龙.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体育锻炼干预研究[J].运动,2011
[3] 何颖.季浏.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对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及验证中介模型[J].体育科学,2003(7)
[4] 薛晓玉.中等强度下不同持续时间健美操练习对女大学生身心自尊影响研究[D].扬州大学,2012
[5] 黄斌.体育锻炼和认知干预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6] 邵乐乐.不同持续时间中等强度健美操和篮球锻炼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压力的影响[D].扬州大学
[7] 邱达明.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整体自尊、生活满意感及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亚群的[D].江西师范大学,2012
[8]朱风书.中小强度篮球和健美操选课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心境及其心理健康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5
[9]许国善.运动干预对燕山大学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
[10]张勇、纪志敏、齐文华.不同运动时间健美操锻炼对女中年女性血脂肪及体质量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 24 ) : 5018 -5019
[11]王珺.健美操运动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7
[12]陈楠.健美操太极拳运动对长春高校女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3]刘宇晔.不同项目中小强度的专项选修课对女大学生心境及心理健康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3.4
[14] 毕秀淑,彭延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3
[15] 李洪滋.运动与健康[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