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谨之
编者按 今天,传统媒体中有想法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如何坚守,如何应对各方面压力、淡定从容地直面转型大潮,执着无悔地践行新闻理想?本刊陆续约请一些采编一线的媒体人谈谈心里话。
当我端坐在电脑屏幕前,写下这段开头时,距离中国最遥远的南美大陆,传来了中国女排奥运夺冠的特大喜讯。此次消息传递,腾讯弹窗并未拔得头筹,第一时间告知我的,是刷爆微信朋友圈的各路公众号。
报纸、电视、PC端、手机客户端,文字传播的平台越来越大,这为传统媒体带来拓土开疆的绝佳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网络媒体、自媒体等强大的竞争对手。
窗外,蝉噪声声。虽已入秋,杭州的空气依旧灼热,像极了媒体转型中从业者紧张焦灼的心情:急于求变,却又害怕碰壁;蓄力待发,却不知路在何方。
与日俱增的经营压力、粉转路人的读者群体,“你自己信吗”的责问发难,迫使我们“自省吾身”:言论场中,我们身处什么位置?笔下的报道是否有人喝彩,是否符合时代需求?多元化、碎片化的信息场中,传统媒体人该对市场摆出什么“表情”?
一、没有梦想。谈何坚持
今年7月1日后,“初心”这个词,火了一把。但我却对它有些畏惧,也害怕招来哂笑。
怕谈梦想,仿佛是中国人的性格。说得高了,怕人觉得此乃痴人说梦,说得低了,又恐人指摘胸无大志。其实,梦想对于记者而言,不可或缺。因为容易碰壁和遭受诱惑的事业,往往需要更有力的精神支撑。
“七·一”建党纪念目前后,身为《浙江日报》政治新闻部的一员,我度过了繁忙的工作季。在“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现实语境中,我也拷问着自己的初心?我为何做记者?这3年的记者生涯,我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我还在坚持初心吗?我还能坚持初心吗?
坦白地说,非科班出身的我,入行是源于偶然的求职经历。但当我意识到手中这支笔的分量,便是要求自己担起社会责任之时。
3年来,发稿不计其数,也曾拿过不少奖项。但入行不满1年,参与的一组报道,最令我记忆深刻。
2013年起,浙江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浙江日报》作为省级党报,开设了“治水拆违大查访”栏目,派遣记者跟随省委督查组赴全省所有市、县进行明察暗访,并通过新闻曝光,推动工作。
我跟随督查组先后前往金华婺城区、温州乐清市等地,刊发9篇稿件,报道涉及的雁荡山景区违建、城中村改造等问题均得到有效整改。期间,还曾数度收到举报信件、接听举报电话。
我想,正是当地群众的信任、立竿见影的成效,让我真正明白,尽管当下舆论场中,信息重复、爆炸,但党报记者依然手握“金话筒”。我们的发言权,具有推动社会事件向上、向善发展的正能量。
我曾报道6岁绍兴男童王剑宇照顾病重父亲的故事,见报后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共募得爱心捐款20余万元;我曾参与丽水里东山体滑坡灾害主题报道,写作的两篇大通讯,为救灾重建凝聚起浙江力量。
当然,作为记者,谁都有几篇最终无法见报的稿件。我也曾有过,也曾因此懊丧、惶惑和怀疑。
“书生救国无长物,唯有手中笔如刀”
尽管,我们面对的诸如环境污染、司法不公、贪污腐败等问题无法一蹴而就得到解决,但至少,通过我们的笔,能让它们变得好一些。或许有朝一目,当我变得更加成熟、强大,或许可以改变更多。
我是一名无限接近90后的80后记者。在办公室起身四顾,目之所及几乎都是年轻面庞,我敬佩“战友”们的勤勉与进取。即便那些年龄与父辈相仿的师长,他们眼中仍未淡去揭露时弊的锐气和勇于创新的果敢。他们俯身改稿、带队采写的身影,我终不能忘。
他们的初心,也敲打我的初心。让我觉得有所背负,让我觉得不可辜负。
这个时代,冗余的是苛刻的指责,缺失的是理性的自问。人们总批判中国社会的礼崩乐坏、道德失守,但中国人能否保持理想中“中国人”的样子,取决于当下的文化气候和社会氛围。这与教育、舆论、宣传息息相关,也正与新闻从业者密切相关。
有位前辈曾言,如果你想发大财。就请离开报社。坚守新闻岗位的价值,是用文字记录每个可能被称为“历史现场”的时刻,揭示掩藏在新闻事件背后的哲理与规律。
有梦想,才有远方,也才能燃起探求真相、叩问真理的无限热枕。
你说,梦想有多重要?
二、讲故事,是我们的本分
今年,浙报集团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改革——三端融合。
前期座谈会中,入耳最多的高频词当属“本领恐慌”。恐慌什么?同事的解释是——担心适应不了新媒体需求。
听闻此语,我反倒是有种“不怕天塌”的安定。新媒体并非洪水猛兽。记者,还该是那个讲故事的人呀!只是,曾经的自我设限,令报道囿于材料文件,陷入了“没有素材,无法写稿”的怪圈。
忧虑读者流失,不妨反求诸己:你写故事了吗?其实,没有一个新闻主题,无法用故事演绎,我们丢失的,是说故事的意识。
今年,我采写的长篇人物通讯《“老炮儿”书记》,满足了自己说故事的欲望,也意外获得了省委书记的批示。对我是鼓励,更是启迪。
2月16日,猴年我头次下基层。地点不远,杭州转塘。行前,我有些忐忑,这个传说中为迁一座祖坟、不惜上门游说27次的社区书记,好不好说话?会不会三言两语就打发了我?
上任不满3年,收获整整一面金灿灿的奖牌墙;办公室墙上,他的书法作品笔力雄健;办公桌下,一双烂皮鞋磨得快破了底。这个企业家出身的社区书记,哪能不传奇?但这长约1000天的治村故事,又该从何说
与父辈相仿的年纪,陈宏伟已在商海摸爬滚打多年,而我仅是年轻记者,如何尽快对接他的话语体系,令他感受到我的专业?略一思忖,我便接过他的话头,穿插说起之前采访过的那些基层书记的酸甜苦辣,“治水拆违大查访”中的所见所闻。
“当时我去批那块临时用地,他们怕我房子到期了不肯拆……”“是啊,临时用地2+2,最多4年。”这时,我捕捉到他眼中闪过的诧异。我猜,他大概思忖着,“这个丫头倒也不是什么都不晓得”。
共鸣,也许,就从这里开始。
头回见面,我并未深究细问,只请他谈困惑、谈难处、谈得意、谈懊恼,而我则作为旁观者,竭力找寻他的特点。回程后,再细细梳理笔记,归纳出若干角度:“讲规矩”“敢作为”“重感情”……这时,他的形象不由与前段时间热映的“老炮儿”重合在一起,由此确定了之后的采访方向。
第二次,我带着写作框架上路,并在交谈中牢牢掌握主动权。从不同角度出发,我请他各讲一个故事,同时重点记录其中细节、矛盾与冲突,一直盘问到他言无不尽,才“鸣金收兵”。我始终坚信,自己好奇的,读者也好奇;自己觉得无味的,读者更不愿看。
如果说,面对媒体转型,传统媒体的从业者直呼“压力山大”,是因为我们曾太依赖于所谓的“套路”,令新闻变得千篇一律。转型,对于我们而言,是挑战,也是自我提升的机遇。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身边有人跳槽,也有人开起了公众号。但只要还从事媒体工作,说故事总是不变的大前提。如此看来。转行,也很简单,就是挥别“高大上”的“强调”与“指出”,感受表达人类共通的喜怒哀乐。
或许,不是所有人物,都那么有故事。但最吸引入的故事,绝不会出现在别人提供的简单素材里,不会现身在通过“度娘”查寻到的已发表的报道里,不会跃动在部门上报信息的事例里。
它在阡陌田间,需要寻找;它是有效信息,绝非套话;它有血有肉,满是情怀。
三、唯有情怀能动人
记者,与作家不同,多了些道义担当的责任。但记者,也与作家有着相同点,需要触及人性深处的灵魂。
我时常思考,一本好书,该是什么模样——应当能说出读者说不出的话,令人阅后有直拍大腿,大喊一句“懂我”的冲动。那么,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又该是什么模样?党报该如何回应读者的期待?
为党的事业鼓与呼,是我们不变的使命。白热化的媒体竞争中,浙报提出解困与革新的要求,因此每篇报道都应是一份答卷,适应全新的阅读需求,积极投身于新闻内容生产的供给侧改革。
形式或许很多,但离不开有效信息的传递:展现新闻人物和事件不为人知的真实侧面,带来人文的温情、安静的力量。
文以载道。无“文”无以载道,自媒体时代,党报要引导舆论,必须重建具有阅读吸引力的话语体系。这并非指全盘网络化,或一味追求文采斐然,而是语言的“在场”,社会生活的在场、舆论讨论的在场。写作中,我着意追求有别于以往的语言特色,多用短句、方言,还原基层人物的诙谐本色。
我也曾思考:面对读者,我该展现一个怎样的“老炮儿”,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是敢为人先的模范?还是至情至性的小人物?着墨之处,除了他的嬉笑怒骂、治村故事,是不是还应有更多信息?
小人物也能反映大时代。我们笔下的是个人,但也是时代洪流中有困境、有理想的每个分子;记录的是事件,也正是社会变革中生长与进步的每个脚步。
文以载道。有生动的故事、有创新的表达,还要有“道”。关于“老炮儿”,我试图让读者看到的,不仅是他的笑容与汗水、他治村的曲折情节,更是对信念的执着、对底线的坚守、对群众的深情……那才是对人最本质的关怀,对社会最深刻的责任。
于是,我努力揭示当下农村基层面临的普遍情况:基层干部必须有干事创业的激情,才能为群众谋福利,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干部想让群众信服,办事必须公正、公平;基层人情关系复杂,光埋头苦干不够,还要善于借力使力,调动社会资源……
当然,我也想通过一个“老炮儿”,让读者看到一群奋战在浙江各地的基层干部,从他们的恪尽职守中,从他们的默默奉献中,看到美好未来的曙光。
若读者读着“老炮儿”的故事会心一笑,若读者看完“老炮儿”的故事,不由得想起自家村头那个略带“匪气”的村书记,便不枉我费过这番思量。
用人生诠释时代的信念,用平凡找寻生活的尊严。或许怀抱这般愿景,媒体人便能在充满喧嚣的变革转型期,从容应对。
树梦想、说故事、讲情怀,哪里会错呢?
编辑 文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