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汽车业的进化与突破

2016-12-05 17:04王宗
财经 2016年32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

王宗

人工智能正处于红利期中,在多领域里持续有所技术突破和应用创新。未来,它很可能要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对很多产业带来颠覆性,其中,这个新一代技术革命的急先锋,将助力汽车业的升级与变革

时下,人工智能的浪潮,继续在各个领域如火如荼地涌动着,亦成为传统企业巨头和新型互联网公司的商战布局焦点。

国际投资咨询机构VentureScanner的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初,全球共有957家人工智能公司,美国以499家位列第一。根据这家机构的数据统计,全球人工智能公司在2015年共获得近12亿美元的投资,如果从过去20年的全年投资总额来看,这一数据已超过了其中17年的全部投资总额。

“人工智能”的概念之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变得耳熟能详,除了近年来的曝光率陡增,更主要的是在技术和应用上有所突破。如今,人工智能领域覆盖了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图像识别、手势控制、虚拟私人助手、智能机器人、推荐引擎和协助过滤算法、语音翻译、视频内容自动识别等13个细分行业。

如果从未来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维度来看,人工智能必将是众多智能产业技术和应用的突破口。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前院长、驭势科技有限公司CEO吴甘沙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未来不断升级迭代的人工智能应用,将成为包括汽车在内的实体制造产业强势回归的重要引擎。

吴甘沙的职业生涯,围绕着计算机、人工智能分成三个“五年”。第一个五年,他主要研究受控执行环境,比如java虚拟器研发;第二个五年,专注领域转到了并行计算上。2009年以后,吴甘沙转而潜心研究大数据及大数据在物联网方面的应用。决定从英特尔中国研究院辞职后,他瞄准人工智能创业方向,并看好智能驾驶领域。

处在红利期的人工智能

关于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智能的讨论,从人工智能诞生之日起,便呈现各路诸侯纷争之势,争议不绝。在一些传统产业中,这种“取代”正在一定程度上悄然发生。

在1913年以前的工厂里,每名工人都需要从事很多项工作,他们的岗位难以被其他人或机器取代。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发明了工业流水生产线,在这之后,高度的专业化与分工遍及全产业,几乎每名工人都成为流水线作业中的一个“螺丝”,只需从事一小块的工作。无意间,这给百年后的弱人工智能登场创造了先天的历史条件。

吴甘沙认为,最近的五年至十年,是弱人工智能、窄人工智能的红利期,“弱人工智能不是通用的人工智能,但是可以解决非常确定性的问题”。

在吴甘沙看来,“不能指望其像人一样思考”的弱人工智能,其计算机视觉仅仅停留在分类识别,无法懂得画面的含义;语音识别可以识别出字,但不懂得字背后的意思;机器翻译是根据大数据、统计来做的,并不意味着“懂”。

即便如此,处于红利期的弱人工智能,仍能为人类的驾驶冠上“智能”的名牌,也确实可以带来智能化技术和用户全新体验。

吴甘沙接受《财经》采访时说,按照应用的类型,人工智能分成三类:高智能、低风险;低智能、低风险;低智能、高风险。

人在驾驶汽车时,要感知周围的环境:知道哪些是障碍物、地面车道的语义、红绿灯、交通规则,还要知道自己在哪里,该往哪里走。这些都是现在的人工智能可以解决的问题,只不过是“高风险”。

他认为,在一个比较理想的数据集上,基于人工智能的车辆识别,能做到90%的准确率。在成本可以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多种传感器的融合、交叉验证,在高风险的环境下可取得合理的可靠性。

而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正处于一个红利期中。根据VentureScanner的统计数据,近几年来人工智能在风投领域不断刷新市场数据,以2014年人工智能领域全球投资额10亿美元这一指标为例,同比增长近50%,预计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超千亿美元。

有关这种市场爆发期的论调,几成业内共识。根据瑞银近期发布的报告预测,到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到1800亿美元。

人工智能将成为智慧“容器”

从诞生以来,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从智能手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到服务机器人、智能驾驶、智能医疗、AR/VR等热词的兴起,人工智能产业俨然担当了新一代技术革命的急先锋。尤其是今年初AlphaGo大胜李世石的人机围棋对战,更进一步掀起了人工智能的热潮。

在各种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相关的论坛上,多家科研团队研发的智能机器人相继登台亮相,在刷新人们的视觉体验的同时,也让人们嗅到了智能机器人走入未来家庭生活、全面开启智能时代的可能。

在一些大型的会议现场,传统的会议速记员的工作正在被一套人工智能系统代替:现场收音,实时将演讲内容转为文字,然后几乎同步地展现在演讲人身后的显示屏上。而在过去,重要会议的速记员,是媒体记者、会议主办方留存演讲内容的关键人。

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也已大展拳脚。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壮大,在几分钟内、用手机APP来信用贷款,越发成为人们追捧的服务。对于互联网金融公司与传统银行来说,判断贷款者是否是一个“好人”,成为整个贷款流程的信用评估关键。

结合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与公安系统的身份系统,来定位一个人的信用状况,这些传统金融信贷的做法早已不能满足互联网信贷的需求。人工智能的作用开始凸显:利用计算机系统,全网搜索贷款申请人的信用信息、债务状况、诉讼案件、公司稳定性等,甚至社交网站的信息也成为人工智能的可用数据。

在人工智能的“监督官”把关下,互联网信贷公司在几秒之内便能判断贷款申请人的信用状况,进而决定是否放贷、贷款额度。而在过去,这往往需要几天、甚至十几天以上的时间。

在医疗领域,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国内外已经有一些新科技的应用与尝试,出现了“机器人医生”。

对医生来说,大脑的记忆容量和时间有限,不可能全部读完和理解最新的几万份有关研究论文,更不可能记住人类可能患上的上万种疾病。但人工智能不同,“机器人医生”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可以持续从大量的医学工具书、医学新闻甚至电影剧本中提到的电子病历进行机器学习,并不断更新医学知识。

而且,机器人医生能够学以致用,迅速给出专业性的“意见”,指导医生作出诊断和治疗决策,也节省了医疗机构的成本。

在浙江乌镇举办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图灵奖获得者、世界著名人工智能专家雷伊·雷蒂说:“可以预见,在未来30年内,将会实现人工智能的高度普及。”

而当人工智能照进现实,也必将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让生活方式更为多元。

根据瑞银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当前的人工智能,正处在从弱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技术的持续突破,未来在金融、农业、交通、制造业等行业,甚至各行业之间的应用也将普遍起来。

人工智能助力汽车产业进化

在汽车产业人士看来,人工智能在汽车业的应用也将不断进化与突破,最终甚至可能带来一场产业变革。吴甘沙认为,在汽车行业,全球的汽车厂商也都瞄准了人工智能方向,希望借此发力,能迅速占据这一行业高点。

比如,从人工智能驾驶的发展层级上看,奥迪等传统车企处于从“辅助驾驶、人机共驾”迈入“高度自动驾驶”阶段,也在一些车型上应用了芯片、传感器和软件等类似于辅助驾驶的产品。

一个简单的应用例子是,人们在开车时,时常会被对面开着大灯的行车亮得晃眼、甚至焦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奥迪A8L设计应用了矩阵式LED前大灯,能根据周边环境使局部区域灯光变暗,避免了给对向车辆驾驶员造成眩目和烦心的驾驶体验。从智能化上,单独控制的LED灯光,时而化作光点,也可时而化身为动态灯带。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汽车行业在传统硬件技术如发动机、变速箱等已经趋于成熟。在动力性、操纵性等技术层面满足绝大部分消费者需求的情况下,服务与用户体验将成为行业未来的主要竞争力。

吴甘沙预测,作为智能驾驶终极形态的“全天候、全区域、全速度的智能无人驾驶”,有望在15年到20年内实现。届时,彻底的智能化将给用户带来意想不到的体验,“汽车将变成个人的一个私享空间”,在他看来,如果满城都是智能驾驶车辆,每个人甚至没有了买车的必要。

吴甘沙将人工智能比作好吃的葡萄干,汽车产业则是白面包。“两者相融合,配成葡萄干面包,价值就得以提升。但如果脱离了产业,人工智能只是小小的葡萄干而已。”

放眼全球汽车行业,几乎所有的车厂都开始向智能驾驶进军和探索。“他们清楚,这种新技术迟早要颠覆过去传统的技术。”吴甘沙表示,传统汽车厂商发力智能驾驶,核心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将成为竞争的关键。

不过,面对涉足智能驾驶领域的高科技公司,传统汽车厂商也需要重新定位自身的优劣势。吴甘沙认为,与国内车企相比,国外汽车厂商的智能驾驶研发能力从整体上稍强一些,这是因为它们能以不同的手段来弥补技术研发的不足。

对于汽车行业内的人工智能设计,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认为,通过在传统汽车上增加传感器来实现智能化的实验与工程设计,已是相对传统的做法,应在整车的初步设计阶段,就开始将人工智能纳入其中,使得未来的汽车从诞生之日便是智能汽车。

引领实体产业的理性回归

与今天如火如荼的互联网经济相比,实体产业略显黯然。在产业界,呼吁实体产业经济理性回归声音渐起,“工匠精神”亦为热词。在未来,智能驾驶会不会成为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工业实体产业强势回归的一条重要路径?

在吴甘沙看来,科技革命的发展,是有层次、有逻辑的递进关系:从1976年开始的20年,是数字化的20年;从1996年开始的20年,是网络化的20年,通过互联网建立连接,通过打破信息的不对称来改变人们的效率,提升用户的体验。

搜索引擎改变了人与信息的连接,电商改变了人与产品的连接,社交网络改变了人与人的连接,O2O改变了人与服务的连接,分享经济改变了人与现实资源的连接。这都是互联网的使命:提升效率,改变用户体验。

但是,吴甘沙认为这种改变,并不是终极的。

比如网约车解决了打车难、打车贵的出行痛点问题,但撬动这个行业的支点,却是风投资金在补贴用户。“互联网改变连接是有代价的。”吴认为。

以网约车为例,一部分人打车变容易了,的确牵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变化,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成本结构。因此,当网约车的价格提升后,用户发现,与出租车相比,网约车并没便宜太多。

“成本结构必须在实体产业上动手术刀,而互联网产品很难实现这一点。”吴甘沙认为,互联网经济最终要回归到实体,而智能驾驶是一种可以理性回归的实体产业,以后将具有带动效应。“现在的经济,处于互联网红利在慢慢用尽的过程中,需要一种新的支撑点出现,而人工智能可能就是这个支撑点。”

人工智能会做到人的力有不逮之事,而且机器不知疲劳、每天24小时工作,进一步压缩人力成本,这就能改变成本结构。这种利好的趋势还包括多个方面:比如减少汽车保有量,缓解拥堵情况、交通事故、停车难、污染物排放等问题。

“中国人每天要浪费很多时间在路上,时间是刚性稀缺的要素,人工智能驾驶给你节省了时间,让你做有用的事情,它的辐射面所带动的整个社会效率的提升是无比巨大的。”吴认为,“未来20年,一定是智能化的20年,也是科技革命从数字化20年,到网络化20年,再到智能化20年变迁的时代。”

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而人工智能是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引擎与突破口。

《财经》:未来20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呈现什么样的态势?

吴甘沙:未来20年,一定是智能化波澜壮阔的20年。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能够看到一些脉络,2016年开始,人工智能在市场规模、辐射面、持续的时间尺度上是跟1996年的互联网以及1976年的PC相提并论的。

正如1976年PC开始了数字化的20年的发展,从那时起开始进入到虚拟社会;1996年的互联网,开始的是20年的网络化服务。技术的发展导向可以看出很多名词,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R、VR,最终人工智能可以凸显成为一个最重要的产业方向。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原来说的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分开来说的,但有了人工智能,它们中间的边界就模糊了,劳动力可能就是生产资料。

《财经》:如今的汽车驾驶中,到处都存在着驾驶人之间的交互。比如在小的道路交叉口转弯时,司机通常会伸出手、友善地提醒对面的司机,在完成转弯后还会鸣笛致谢。未来的人工智能,如何才能让车辆实现智能化交互?

吴甘沙:要实现智能化交互,需要达到智能驾驶的第三级,即高度自动驾驶,需要从头开始设置新的智能驾驶。在未来,人与车可能会实现融合。比如,我驾驶一辆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车到星光天地广场,抵达停车场门口后,我就去购物了,而这辆车可以自己去找停车位。这就是融合。

在第四级限定场景的智能驾驶上,将会出现很多种新的设计概念,比如这种车上是不需要雨刷的,也没有驾驶员。

彻底智能化的汽车,与其叫汽车,不如称之为“一个可移动的空间”:一旦没有了驾驶员这个角色,什么都可以放进来。放置一台咖啡机,就变成了一个可移动的星巴克;放置一块大屏幕,它就是一个移动影院;放置一台办公设备,它就是一个移动的工作室;它也可以变成一个移动的餐馆。此刻,车本身变成了一个人的私享空间。

《财经》:未来,人工智能将对汽车产业带来哪些变化?行业内的主要竞争点会在哪些方面?是成本方面的比拼、核心技术方面的较量,还是用户体验的角力?

吴甘沙:未来的竞争将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包括汽车产品本身与商业模式等因素综合考量。产品的竞争包括车的性价比、能给客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等。有些价值是客户心理上的价值,觉得买了后有面子;有的则是实用性的价值。国外在考虑新的商业模式,包括租赁模式:未来,大家可能不愿意买车,更愿意租车,这对于人工智能迈进汽车业是一个突破的机会。

未来确实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时代,我们感觉到汽车产业的整个竞争格局会发生变化。要知道,传统汽车产业,竞争格局几成定局,但往往当一项颠覆式的技术出现时,竞争格局就会发生剧烈变化。

这就像196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美国运动员迪克·福斯贝里,第一次用背越式来完成了跳高,他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弧线助跑、背向横杆的背越式技术,而这种技术马上就风靡全球。一个颠覆式的技术出现了,打破了这种传统格局。汽车产业也将如此,虽然未来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的竞争格局一定会发生变化,而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就是打破竞争格局的一颗重要棋子。

编辑:郑屹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智能制造 反思与期望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与就业
智能制造·AI未来
数读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