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传承
——浅评中西融合的油画大家

2016-12-05 03:34张留峰
中国美术 2016年3期
关键词:赵无极林风眠吴冠中

文 张留峰

薪火传承
——浅评中西融合的油画大家

文 张留峰

油画传入中国与中华民族文化情感相融合,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而在油画民族化的进程中,也面临着两大问题:1. 东西方艺术问题,2. 传统与创新问题。而这两大问题可以解决比较好的要提到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和朱德群他们四位艺术大家。本文重点评述了他们各自的艺术特点和他们是如何探索民族油画语言的,旨在为油画家们在探索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提供参照和借鉴。

东西方艺术 民族情感 艺术风格

油画作为一个舶来品,传入中国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最早在明朝万历七年,由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首次将西方油画携入中国内地。由于民族审美和当政者闭关锁国的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油画并没有发展起来。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国门的打开,油画才在中国的大地上开花结果。

油画生根于西方,传入中国后必然也会和民族文化情感相融合。中国的地理环境、水分空气、文化传统、民族审美与西方有所不同,中国人流淌着民族的血液,也必然孕育出中国特色的油画,所谓中国特色的油画,并不是单指写意油画,而是用油画语言和材质去表达中国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也是在中国哲学的引导下去表达民族的情感。它的样式和面貌可以是多元的。由于油画材质的色泽细腻、易于修改、手法多样、表现力强等诸多优点,受到中国画家的喜爱。经过几代画家的共同努力,油画的发展在中国的大地上已形成了繁荣的景象,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油画家。在油画民族化的进程中,要达到中西艺术很好地融合并非易事,这首先要解决两大问题:1.东西方艺术问题,2.传统与创新问题。而这两大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不得不提到四位绘画大师——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和朱德群。

林风眠先生早年留学法国,回国后担任杭州国立艺术学校校长。他在办学上贯彻了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理念,在绘画的探索实践中也采用了这种思想。林风眠先生的画作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精神,汲取了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的绘画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他在探索油画本体语言中走出了自己的新路子,即以民族审美为本、以西方现代派油画表现语言为外衣,采用了方正的构图,无标题的设计,努力打破了中西艺术的界限,造成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如他的油画作品《山村秋色》,画面采用了散点透视,表达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近景中,富有形式感的秋树用色大胆浓郁,对比强烈,从中能看出野兽派色彩对他的影响;远景中,暗灰色的高山和天空被刻画得浑厚大气,传达出一种悲凉的气氛。远景的悲凉和近景的温馨诗意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使画面中既有悲凉、孤寂、空旷的气氛,又有诗意抒情的民族情怀。

《山村秋色》 林风眠(左图)《华丽的透视》 朱德群(右图)

他的学生赵无极先生早期的画风受克利的影响较大,他从中国青铜器上的铭文和甲骨文中寻找到语言符号,并沉迷于符号的世界当中,后又逐步脱胎出来。通过探索,逐步形成自己的抽象绘画风格和面貌。赵无极先生的画作虽是抽象的风格,但画中的中国元素是显而易见的,他画面中流露的气息,能看出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对他的影响。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实绘画从某种角度说也是调动各种矛盾因素进行画面的整合,从中解决矛盾,最终达到和谐的统一。赵无极的画面运用了对比元素,在动静、松紧、强弱、虚实之间反复调整彼此的关系,从而达到一种有秩序的美感。赵无极完全遵照中国的精神原则运笔,经常引用石涛的话说:“手腕——是手臂的延长,必须像鹅脖子那样轻柔舒展,为的是能传达内在心灵的流动。”在他灵动的画面中彰显出大象无形气息,让人产生形而上的联想,可以联想到大山水、风、空气、宇宙的大气象,他的画作比他的老师林风眠先生更接近“道”的境界。

《杏花春》 吴冠中 木板油画60cm×80cm 1975年(左图)《早春》 吴冠中 木板油画45cm×37cm 1975年(右图)

如果说赵无极的作品格调接近“道”的高度,那吴冠中的作品更具有一种广度。与赵无极相比,吴冠中先生更像位人民艺术家,他的画可谓是雅俗共赏,具有着更为广泛的接受度,这源于他“风筝不断线“的思想,即追求一种广泛的共鸣。吴冠中说:“艺术起源于求共鸣,我追求全世界的共鸣,更重视十几亿中华儿女的共鸣,这是我探索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现代化的初衷,这初衷至死不改了。”吴冠中长期致力于油画风景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这使得他的画作既受到西方专业人士的认可,又符合中国诗意和人民的审美情趣。早期留学巴黎的经历使他视野宽阔,能够很好地吸收西方现代派的营养,同时又融入了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他加强了线造型和采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色调,加强了点线面的黑白构成和画面形式美感,追求单纯和韵味,画面气息接近水墨画。如他的油画作品《杏花村》,以明亮而跳跃的色彩、和谐而细微的刻画,展现了那个年代扑面而来的南方的早春景象;远山下的农舍、盛开的粉红色杏园,已经冒出嫩绿的杨树,远处房舍前玩耍的孩童,挑担下地的农妇,近处小道上牵牛的牧童,以及杨树下啄食的小鸡等,均刻画的精微与灵动;仿佛带你进入一派世外桃源般的境域。再如他的作品《早春》,画面用笔既有挥洒的大笔触,又有精微细致的小笔触点缀;六七十年代典型的北方小山村跃然画中。那门前石碾,近处池塘,墙内具有代表性的胶东半岛的渔屋房舍,清郁而含蓄的银灰色调的画面中伴有树梢泛青的枝芽,仿佛告诉人们;春天已经临近。其实这幅作品又是先生的运用“心中之象”和“移花接木”式写生方法进行二度创作的一个范例,是一幅尺幅虽小,却能小中见大的写生创作稿。吴冠中先生的画面气息和林风眠先生的画作虽然有相近的地方,但也有所不同,林风眠的作品在诗意中传达了一种大气悲凉,吴冠中的作品在现代形式美感中传达了一种平静。

朱德群先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是深厚的,他一向酷爱中国的诗词,从诗词的意境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他欣赏范宽的作品,范宽作品中所展现的磅礴气势和生动的气韵,也是他毕生所追求的。朱德群曾说:“如范宽说过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之物;与其师之物,未若师于心。所谓师于心者,即是以画家为主宰,并已有抽象的概念。”他的作品风格由具象到抽象,逐步从物象中脱离出来,反映了他想象力、修养、个性上的融合和提炼。他的用笔畅快洒脱,犹如瀑布奔泻的水流,一泻千里,从中能看出西方表现主义的风格和行动画派对他的影响。他那看似随意的笔触,在严谨的画面结构和微妙细腻的色彩中显得并不随意。他的用色遵循了中国水墨画的墨分五彩的原理,在黑白、浓淡、干湿当中寻找一种节奏的韵律。他的绘画艺术中同时具有东方艺术的温婉细腻与西方绘画的浓烈粗犷,正是他融合自身中国文化背景与历史传承以及善用西方的绘画工具与技巧的具体表现。

从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和朱德群他们师徒四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艺术实践精神是一致的,即都在立足于本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地汲取西方现代派的艺术养分,去表达民族情感和审美。他们都有留学法国的经历,视野开阔,思路敏捷,并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和素养,这使他们能够很好地解决东西方艺术的问题。他们在广泛地吸收传统艺术营养的同时,又勇于探索,敢于革新,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面貌,也很好地解决了传统与创新的问题。艺术大师们的步伐是坚实的,他们在中西合璧的道路上都取得了自己应有的成就,他们的艺术思想和探索历程为致力于探索油画民族化的莘莘学子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和借鉴。

当今,各种艺术思潮繁多,现当代艺术中多有鱼龙混杂,西方财团操控和炒作,形成一种文化侵略,也对艺术的评判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许多天价的艺术品其实艺术价值不高。当代艺术看似多有哲学的思想,但又有猜灯谜恶作剧之嫌,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反传统的呼声造成了对民族文化精髓认识不足,容易搞成“国外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偏见。有很多中国的油画家跟着西方的艺术思潮走,追随西方的艺术价值体系,这就脱离了油画民族化的康庄大道。缺少民族自信心,将会造成按照西方的艺术标准去衡量本民族的艺术传统。忽视本民族的艺术传统,将容易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迷失方向。当今,树立民族文化艺术的自信心,按照中国审美和民族情感去创造有价值的艺术作品,构建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体系,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成为当务之急。相信,在中国的大地上,随着油画民族化的进程,具有中国特色民族审美的油画语言体系定将逐步完善,并将创造辉煌的硕果传播于世界。

(张留峰/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Passing on the Heritage——A Review of Oil Painting Masters Combining Eastern and Western Elements

责编/赵小来

赵无极作品

猜你喜欢
赵无极林风眠吴冠中
春江水暖
论赵无极作品中的传统美学精神
林风眠《静物·瓶花》
濠河边长大的旅法艺术家——赵无极
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剪影
赵无极 《21.04.59》:墨龙腾天 甲骨巨献
吴冠中 山一程,水一程
林风眠:鹜影中增添一分清寂的幻想
林风眠与20世纪的中国艺术
吴冠中最负盛名者最遭物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