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溥,于顺利,李单凤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植被和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3)
海南霸王岭保护区的基本特点和有效管理
王献溥,于顺利,李单凤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植被和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3)
摘要:指出了霸王岭林区是海南三大热带林区之一,季节性雨林及其垂直带类型保存较好,保护区建立以后做了大量有关自然保护的基础工作,成绩明显,急需认真总结经验,以期推动其它保护区的发展和有利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简要地介绍了保护区的基本特点,探讨了如何开展有效管理,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供有关方面参考。
关键词:霸王岭保护区;生物圈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
1引言
霸王岭保护区位于海南西南部霸王岭林区山地东缘,是从霸王岭林业局管辖范围划分出来的一个区域,归海南林业局管理,面积6 626 hm2,其中林地占4 000多hm2,主要保护对象为季节性雨林及其垂直带类型和海南特有的海南黑冠长尾猿(Hylobatesconcolorhainanus)。始建于1980年,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本文目的在于简要地介绍它的一些基本情况,并探讨如何开展有效管理,提出相应的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2基本特点
2.1自然特点
霸王岭保护区地处白沙和昌江两县范围,约占北纬18°5′~19°20′,东经108°53 ~109°12′,西南与东方县毗邻,南边与乐东县接壤,周边被许多乡镇、工矿企业、国营农林场所包围。区内山地纵横,沟谷溪流落差大,最高峰斧头岭海拔1 654.8 m,最低处海拔50 m,主要呈现花岗岩窿穹地貌,局部地区有变质岩和沉积岩出现。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夏凉冬暖,雨量多,湿度大,于湿季明显,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以东北风为主,3~4月间偶有短暂的热风影响,有雷雨和飓风。年平均温度24.3 ℃,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28.4 ℃,极端最高温度37.5 ℃,最冷月(12月)平均温度13.5 ℃,极端最低温度1.1 ℃,年降雨量1 657 mm,最大日降雨量97 mm,一年中晴天或半晴天不足3个月,雨天或半雨天约3个月,其余6个月为阴雾天气,年平均相对湿度84.2%。土壤随海拔升高有所变化,一般海拔400 m以下丘陵为黄色砖红壤,海拔400~800 m山地为砖红壤性红壤,海拔800~1 200 m山地为山地黄壤,海拔1 200 m以上山地为灰化黄壤,均呈强酸性反应。发源于雅加大岭、黑岭和斧头岭,迂回于林区的昌化江有10多条小支流,最终流入北部湾大海。一般流程短,坡降大,最终落差高达1 500 m,其中雅加瀑布陆地落差110 m,平均径流0.8 m3/s,雨季最大可达1.5 m3/s,长年流水不断,由于地势跌宕起伏,形成三级飞瀑,为霸王岭林区一道引人入胜的景观,对水电资源和农林灌溉有重要的作用。
2.2生物多样性特点
2.2.1植被分布
海拔700m以下丘陵山地为季节性雨林带分布范围,由于过去长期的采伐,大多只在局部沟谷地区有零星小片残存,大多数地区已被不同演替系列群落和人工种植的巴西橡胶(Heveabrasilensis)林所占,主要建群种有青皮(Vaticamangachapoi)、坡垒(Hopeahainanensis)、无翅坡垒(Hopeaexalata)、野荔枝(Litchichiensisvar.euspontanea)、蝴蝶树(Heritieraparvifolia)、细子龙(Amesiodendronchinensis)、海南韶子(Nepheliumtopengii)、母生(Homaliumhainanense)、白茶(Koilodepashainanensis)、见血封喉(Antiaristoxicaria)和海南阿芳(Alphonseahainanensis)等。林下棕榈科植物和树蕨生长发育繁茂,例如桄榔(Arengapinnata)、鱼尾葵(Caryotaochlandrc)、刺轴榈(Licualaspinosa)、桫椤(Alsophilaspinulosa)、黑桫椤(Alsophilapodophylla)、白桫椤(Alsophilabrunoniana)、短叶省藤(Calamusegregius)、白藤(Calamustetradactylus)、苦藤(Calamusfaberii)、多刺鸡藤(Calamustetradactyloides)等。
海拔700~1 200 m山地为山地季节性雨林带分布范围,森林保存比较完整,林木生长繁茂,面积较大,原生性较强。主要建群种有白榄(Canariumalbum)、粘木(Ixonantheschinensis)、黄叶树(Santhophyllumhainanensis)、胭脂(Artocarpustonkinensis)、海南紫荆木(Madhucahainanensis)、线枝蒲桃(Syzygiumaraiocladum)、油丹(Alseodaphnehainanensis)、杏叶石栎(Lithocarpusamygdalifolius)、万宁石栎(Lithocarpuselmerrilii)、托盘青岗(Cyclobalanopsispatelliformis)、厚壳桂(Cryptocaryachinensis)、光叶白颜树(Gironnieracuspidata)、海南木莲(Manglietiahainanensis)和海南杨桐(Adinandrahainanensis)等,还混生有不少针叶树,例如陆均松(Dacrydiumpierrei)、鸡毛松(Dacrycarpusimbricatus)、海南粗榧(Cephalotaxusmannii)等。
海拔1 200 m以上山地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分布的范围,保存也较好,面积较大,主要建群种有大果马蹄荷(Exbucklandiatonkinensis)、纯叶水丝梨(Syncopsistutcheri)、刺栲(Castanopsishystrix)、线枝蒲桃、红鳞蒲桃(Syzygiumhancei)、子凌蒲桃(Syzygiumchampionii)、隐脉红淡比(Cleyeraobscurinervia)、五列木(Pentaphylaxeuryoides)等,局部山背地区混生零星和海南五针松(Pinusfenzeliana)林下出现较多的杜鹃花科植物,例如,南华杜鹃(Rhododendronsimiarum)、毛棉杜鹃(Rhododendronmoulmainensis)、海南杜鹃(Rhododendronhainanense)、映山红(Rhododendronsimsii)和吊钟花(Enkianthusquinqueflorus)等。在这个范围内有大片南亚松(Pinuslatteri)林的分布。山顶和山脊地区由于风大、土层浅薄,出现山地常绿阔叶林的山项矮林变型,林木分枝低,树干倾斜扭曲,树干粗,但生长不高,层次不分明。主要建群种有钝叶水绿梨、毛棉杜鹃、丛花山矾(Symplocospoilanei)、密花树(Rapaneaneriifolia)、大头茶(Gordoniaaxillaris)等。
2.2.2物种多样性特点
根据各种调查,已记录到高等植物2 838种,其中蕨类植物131种、祼子植物56种、双子叶植物2 150种、单子叶植物501种,热带区系成分为主,海南特有类也不少,海拔较高处出现较多的东亚植物区系区的亚热带区系成分。此外,还记录到菌类植物324种,可供食用和药用的种类不少。
已知脊椎动物368种,其中兽类68种、鸟类215种、两栖类37种、爬行类48种、大多属东洋界成分,约占80%,广布种也占一定的比重,古北界成分较少,不及4%。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种类有22种,其中一级保护的6种,海南黑冠长臂猿就是其中之一,二级保护的16种,还有省级保护种类14种。此外,还记录到昆虫2 037种,还有许多未鉴定出来。
海南黑冠长臂猿在20世纪50年代,在海南中、南部山地林区都有分布,大约2 000头。由于大面积季节性雨林遭受严重破坏,种群不断缩小,已陷入濒临灭绝境地,现在,只见于霸王岭林区范围。在霸王岭保护区内主要栖息于海拔800~1 200 m范围的山地季节性雨林带大约2 000 hm2范围内,只有4群20多头,以果实、鲜嫩枝叶、昆虫和蜂蜜等为食。一般,成熟年龄8岁左右,寿命30岁上下,成年猿重5~6 kg,一般每群由成年公、母猿和不同龄的若干仔猿组成,一共3~4头至7~8头不等,但雄性多于雌性,对扩大繁殖十分不利。保护区外也还有出现的痕迹,因此,必需扩大保护区的面积,把残存的季节性雨林和山地季节性雨林连片起来,让周边残存的个体也能包括进来,才能适应其保护发展的要求。
2.3社会经济特点
霸王岭林业局管辖面积66.15万亩,有林地面积49.35万亩(包括保护区面积在内),人口2 600多人,农村人口多为黎族,还有少量苗族。1994年以前,主要任务在于采伐天然森林,生产木材,已砍伐原木55万m3,大面积热带季节性雨林消失或碎化,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天然森林停止采伐后,主要依靠南亚松林生产松香,营造巴西橡胶林建立橡胶生产基地,开发林副产品和系列产品加工,建立果蔬生产基地和发展水电产业来发展生产。农地面积较少,只在沟谷地区种植水稻、红薯和玉米,居民还以采集林副产品、捕猎野生动物来维持较低的生活水平。当前,保护区虽已建立,但面积较小,生物多样性得到一定的恢复,但对海南黑冠长臂猿的保护来说仍未能真正的解决问题,特别是缺乏发展来支撑,仅有一点的经费难以发挥其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繁荣地方经济和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1]。
3有效管理展望
3.1保护区管理类型定位
霸王岭林区是海南三大热带季节性雨林分布地区之一,地位重要,特别是担负着海南特有而濒临灭绝的海南黒冠长臂猿繁重的保护任务。霸王岭保护建立以后,已完成了大量基础工作,特别是由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组织,由中山大学与德国汉堡大学世界森林研究所合作建立定位站,对季节性雨林和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无论在组织领导和科研实际方面都为保护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按综合管理保护区的要求来规划工作,也就是说,要在保护、科研监测、教育培训、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旅游五个方面同时并重地来开展工作,使之成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以期发挥它的无限活力。这样,它的面积明显嫌小,所以,应把整个霸王岭林业局的管辖范围都列为保护区,同时,把管理还未走上轨道的省级梅岭保护区也合并进来,按照生物圈管理区的要求重新调整和完善功能区域划定,才好完成预期的任务[2~5]。
3.2健全保护区的管理体制
当前,霸王岭保护区和霸王岭林业局分别都归海南林业局领导,前者只强调保护,后者重在发展,彼此并无密切的联系。实际上,按照生物圈保护管理模式的要求来分析,彼此属于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明确将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规划工作,就能构成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基本单元,把保护和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以保护区命名较之以行政单位林业局命名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由政府主管部门全权负责是一种好的管理形式,但应注意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办法是建立一个管理委员会,邀请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领导以及非政府组织、利益攸关者、有关专家、企业家和周边社区代表参加共同组成,负责制定规划、协调、监督和组织保护区邀请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承担具体项目。与此同时,还要邀请本省一个适宜的科研机构或大专院校为顾问单位,并通过它邀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共同组成顾问委会员,协助保护区出谋划策,培训干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6]。
3.3完善保护区内功能区域的划分
经过上述扩大保护区面积的要求,原有的功能区域划分必然就不再适用于,主要要根据季节性雨林的保护,特别是要适应海南黑冠长臂猿保护的要求重新调整。各个功能区域能够连片最好,不成的话可分成若干片,中间隔以实验区或过渡区,但彼此要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保护区统一规划的要求下,分别完成各自的任务。核心区和缓冲区应在保护和科研监测上下功夫,试验区要通过试验研究把保护区有发展潜力的生物资源发掘出来,不断向外推广。这里,特别强调要把与周边社区共同建立的过渡区搞好,在保护区统一的总体规划要求下,帮助他们搞好土地合理利用规划,使之成为由各种各样具活力的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多样性镶嵌体,既有利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也成为社区的一个重要发展区域,主要任务在于把次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创建多种多样新兴的生物多样性产业、发展观光农业、建立休闲度假生态养生的农家乐庄园等方面的工作做好[7,8]。
3.4建立季节性雨林业生态系统定位研究试验站
作为一个综合管理的保护区必需要有一个独特的研究试验站,这是其重要的标志之一,特别是热带北缘地区因为研究较少更有必要。霸王岭保护区间是由中山大学与德国汉堡大学世界森林研究所合作建立过类似的研究站,研究内容涉及到季节性雨林植物生理生态学特性、植物区系学与植物群落学特点、动物区系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学、土壤学、水文学以及经营管理学诸多问题,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时间较短,未能长期坚持下去。今后,应通过顾问单位的协助恢复建立起来,除了要对季节性雨林的基本规律研究继续下去以外,还要根据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的实际需要确定适当的研究项目,以推动保护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下去[9]。
3.5建立教育培训和生态旅游服务中心
季节性雨林物种丰富多彩,人们知之并不多,作为一个综合管理保护区,应把建立教育生态旅游服务中心看为一项首要任务,把保护区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本底资料、中长期发展规划、生物多样性产业的创建以及生态旅游的景区、景点的观光内容等,利用现代化的光、声、电等技术把这些方面的资料、图片、标本、光盘等,通过建立展览馆、陈列室、影视厅、演习馆等全面广大公众,使他们对生物圈保护区的基本理念和霸王岭保护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也方便大专院校师生实习、培养导游和员工队伍,在此基础上定期召开有关各种各样的论坛、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培训班等,出版各种保护手册和宣传资料,效果将会大大提高。为了发展生态旅游,还应设置咨询处、自然保护资料、图片、光盘和各种土特产品销售室、住宿和休息空间,方便游人观光和生活的需求,影响会更大。同时,可在网上组织国内外生态旅游者前来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养生等活动。这样,保护区的教育培训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10~12]。
3.6创建有发展前景的生物多样性产业
保护区资源持续利用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主要在实验区和过渡区开展应注意与社区进行合作大力开展,下列各各方面比较重要:
3.6.1南亚松林区的科学管护
霸王岭林区拥有大面积得天独厚的南亚松林资源,估计有7.2万亩,还有人工种植的加勒比松(Pinuscaribaea)林、思茅松(Pinuskesiyavar.langbianensis)林4.2万亩,立木数达407万株。除了采伐木材外,还进行割脂,每年生产松香5 000~8 000 t,成为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但必需注意合理采伐,科学割脂,保证天然更新和人工抚育促进林木生长,保持数量相对稳定,才能实现持续经营。
3.6.2建立苗木和花卉生产基地
当前,各地都急需因地制定地利用本地优良树种造林绿化,提供苗木是保护区的任务,而且也是行之有效的一项产业,应认真确定适宜树种建立育苗基地。可供选择的树种和花草有青皮、坡垒、无翅坡垒、母生、海南阿芳、海南紫荆木、白榄、粘木、黄叶树、胭脂、油丹、厚壳桂、海南木莲、大果马蹄荷、红鳞蒲桃、黄桐(Endospermumchiennse)、观光木(Tsoongiodendronodorum)、海南石梓(Gmelinahainanensis)、鸟巢蕨(Neottopterisnidus)、粤万年青(Aglaaonemamodestum)、细叶棕竹(Rhapisgracilis)、鱼尾葵、桄榔、大叶蒲葵(Livistonasaribus)、麒麟尾(Epipremumpinnatum)等。
3.6.3建立药用植物生产基地
这里药用植物种类繁多,不少有发展前景,本地也有栽培习惯,应作为一项产业予以发展。可供选择的种类很多,例如海南粗榧、白木香(Aquilariasinensis)、绞股蓝(Gynostemmapentaphyllum)、益智(Alpiniaoxyphylla)、砂仁(Amomumvillosum)、沙姜(Kaemmpfariagalanga)、七叶一枝花(Parispolyphylla)等。
3.6.4扩大果树、蔬菜种植面积
果蔬基地的建立是霸王岭林业局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这里热带果树种类繁多,蔬菜一年四季都可种植,可因地制宜地根据市场需求和观光农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面积不一定太大,但种类可多些,还要考虑加强系列产品加工,例如果浆、果汁、果酒、果干等,以适应客观发展的要求,也为繁荣地方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3.6.5建立野生菌类生产基地
霸王岭林区野生菌类资源丰富多彩,其中不乏药用植物种类,利用也很广泛,应建立正式生产基地扩大发展,使之成为一项新兴的生物多样性产业,会对地方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重要作用。
3.6.6建立养蜂业生产基地
本区也有零星养蜂的习惯,由于蜜源植物丰富,有扩大发展的潜力,可作为一项产业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生产蜂蜜、蜂胶、蜂花粉、蜂王浆等系列产品,必将能为开展观光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作用。
3.6.7建立野生经济动物饲养基地
保护内野生经济植物种植繁多,群众也有养殖习惯,应认真确定适宜种类,把它作为一项迁地保护和新兴的生物多样性产业经营,可供选择的种类有海南坡鹿(Cervuseldihainanus)、赤麂(Muntiacusmuntjak)、海南兔(Lepushainanus)、海南果子狸(Pagumalavatahainana)、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海南山鹧鸪(Arborophilaardens)、白鹇(Lophuranycthemera)、原鸡(Gallusgallus)、山班鸠(Streptopelaiorientalis)等。
3.6.8建立和完善木材系列产品加工厂
虽然,天然森林已禁止采伐,但南亚松林和其它人工种植的松林,木材产量不少,除了销售木材以外,应注意建立和扩大木材加工厂,生产包括生产、生活和工艺用系列产品,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也将会促进保护和地方的经济繁荣。
3.7完善生态旅游建设体系
霸王岭林区作为海南三大热带林区之一,不但季节性雨林及其垂直地带类型具代表性,而且还有许多独特的景致可供欣赏,诸如海南黑冠长臂猿的活动、成片的青皮林、野荔枝林、南亚松林及其松脂加工基地、榕树王、野荔枝王、油杉、见血封喉和天然洞穴等都是十分吸引人的,可建立下列景区、景点。
3.7.1 七差岭景区
沿着东干线可从山脚到山顶选择适宜的地段建立相应的景点。在东干线6 km附近,可看到大片以青皮为主的季节性雨林的景点,林下高大的树蕨和棕榈科植物繁茂而奇特,给人一种从心旷神怡进入幽幻梦境的感受。海南唯一的大片野荔枝林在此也可见到,最大的荔枝树王胸径2.39 m,年龄1 000多年。位于19 km处的山地季节性雨林,陆均松、鸡毛松高耸在林冠之上,标志着森林类型已发生变化。再往上,就可见到山地常绿阔叶林及其变型山顶矮林的景色,壳斗科、樟科和茶科植物已明显占据优势,意味着已从北热带向亚热事过渡。神女峰顶可见到霸王岭林区仅有的亚热带广泛分布的油杉(Keteleeriafortunei)也是一个标志,可以看到植被垂直地带明显的变化。附近的石差温泉,出水量1.5 m3/h,水温45~60 ℃,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位于11 km处的榕树王。胸径3 m,冠幅直径30 m,树干附生植物繁多,它们的根与榕树的髯根混杂一起,构成一幅杂乱无章的景色,另有一番风味。混生四周的高山榕(Ficusatissima)和见血封喉也是十分吸引人的。这个区域有时还可见到海南黑冠长臂猿的活动。邻近的地下仙宫垂直深度约30 m,水平范围约1 km,底宽约3 m,洞内石柱、石钟乳独特。沟谷地区双龙潭两个圆形的水池紧紧相连,呈梯级分布,直径约12 m,上有两个小瀑布泻水入潭,潭水碧绿清澈,美妙之极。位于5.5 km处的五里桥水库,水面670亩,库容量780万m3,最大坝高48 m,水面形状近似半月形,库中有两个小岛,各有50亩大小,周围林缘蝴蝶资源丰富,是教学实习和休闲度假理想之地。
3.7.2俄贤岭景区
沿着西干线从山脚到山顶也可看到上述植被垂直分布的各种景色,可选择适宜区域建立景点。值得指出的是,广坝附近山水交叉相映,风景如画,很有观光价值。位于18 km处北面的悬崖陡壁,高约500~700 m,是开展攀岩探险的好去处。
3.7.3雅加大岭景区
雅加大岭是连接东干线与西干线的主脉,长约15 km,从下而上也可看到上述植被明显的垂直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位于雅加干线8 km处的雅加瀑布,高120 m飞流直下,十分宏伟。瀑布入口处有一深水塘,长约30 m,宽约20 m水质优良,可供游泳。瀑布周围崖壁、满生各种榕树,生长繁茂,令人惊奇。往上至18 km处有小片海南特有的雅加松(Pinus massoniana var. hainanensis)林,由于山顶风大,多数林木林冠偏斜,形状独特。雅加大岭山脉北侧的天通河,沿着海拔400~1 100 m沟谷急流,由南向西方向延伸,流经密林的长度约10 km,风景优美。从山顶鸟瞰四周密林和王下社区的田园风光,也是一种享受。位于王下社区的皇帝洞,宽约15 m,长约40 m,内有被喻为皇帝宝座的景点,吸引人们的关注。
3.7.4霸王岭景区
沿着崎岖山路往上,也可见到上述植被垂直分布的明显变化。霸王岭山顶海拔1 390 m,南面为绝壁,北面比较平缓,四周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及其变型山顶矮林所围绕,可近距离欣赏其独特景色,林内常可见到许多野生柑桔类植物,这在海南是很难见到的。雅加松屹立于悬崖绝壁上,常常被云雾所笼罩,是写生的好地方。
3.7.5黄牛岭景区
从山脚到山顶,植被垂直分布类型明显而完整,最吸引人的是在山地常绿阔叶林范围内山顶和山脊地区有大片南亚松林的分布,景色独特,是其它地方见不到的。荣兔河谷景色秀丽,石滩和4个落差不大的梯级小瀑布最引人入胜,水流较急,可进行2 km的漂流活动,是一个锻炼身体的好地方。
各个景区、景点和连接路线确定之后,应在建立和完善展示系统、监测系统、宣传教育系统、通讯联络系统、后勤服务系统和生产发展系统等方面下一番功夫,使实施生态旅游各个方面的发展同时并进,保护高质量地为游人服务[13]。
3.8建立民族文化村
霸王岭林区主要是黎族和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他们的住房建筑、服装式样、生活习俗都别具一格,并有不少自己独特节日和文化活动。机告村黎族同胞传统的织布、碾米、生活起居、生产方式、运输方式和民间变化都保存较为完整,可在此建黎族文化村,展示他们生计体系的变化和文化风情的发展,使之成为一处黎族传统文化研究和文化旅游的基地,发扬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价值观,丰富旅游者阅历。同样,可在苗族同胞聚居区建立一处苗族文化村,展示他们的习俗,让游人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3.9创办职业高中,培养保护区第一线工作人员
这是生态文明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第一线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上面所述各项工作都难以完成。以自然保护、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内容为中心的职业学校,既新颖、又迫切,特别是没有经验可资借鉴,困难一定很多。当前,不只是国内保护区的发展需要人才,我国支援非洲和其它国家的经济建设也十分需要这样的人才,应集中力量把它作为一项首要任务来抓,不断积累经验,为各地树立一个榜样。
3.10加强国内外合作和交流
海南是我国重要的热带区域,残存不多的热带森林需要精心管护。霸王岭保护区的工作基础较好,主管部门应组织人力物力认真总结经验,按照把海南建为国际旅游岛的规划要求,同时促进和带动海南主要热带林区,例如乐东县尖峰岭保护区、陵水县吊罗山保护区、琼中县黎母山保护区和五指山保护区、万宁市六连岭保护区、尖峰保护区等和海岸红树林保护区与海域珊瑚礁保护区的发展,使它们都成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海南的面貌必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海南现代化与自然共存的目标才能达到。同时,加强与马来西亚相应的保护区和德国汉堡大学的世界森林研究所的合作,既可吸收他们的经验,也能扩大自己的影响,当前,世界对热带北缘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关注正处在一个热点阶段。
4结语
霸王岭保护区完成了上述各项任务,必然就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和试验示范,为我国热带地区保护区事业的发展树立榜样。
参考文献:
[1]胡玉佳,李玉香. 海南岛热带雨林[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CNPPA/IUCN,WCMC.Guidelines for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categories[M].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UK.IUCN Publications Services Unit,2009.
[3]王献溥,郭柯.中国保护区分类的研究[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5,14(2):49~53.
[4]王献溥,于顺利,王宗帅.论生物圈保护区基本含义的发展和深化[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0(2):1~4.
[5]王献溥,于顺利,宋顺华.生物多样性管护区的基本含义及其在实施生态发展战略中的作用[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1(3):7~11.
[6]王献溥.论保护区的管理体制[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8,7(1):49~53.
[7]王献溥,于顺利,王宗帅.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贯彻“马德里行动计划”的展望[J].野生动物杂志,2009,30(3):161~165.
[8]郭焕成,吕明伟,任国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9]赵献英.影响深远的中德生态研究合作计划[J].人与生物圈,2011(3):60~63.
[10]王献溥.保护教育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建设持续社会中的作用[J].天目山,1997(3):13~15.
[11]王献溥,于顺利,方伟伟.如何发挥保护区教育培训功能的作用[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2(4):6~8.
[12]张广瑞.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3]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8.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BawanglingReserve in Hainan Province
Wang Xianpu, Yu Shunli, Li Danfeng
(StateKeyLaboratoryofVegetationandEnvironmentalChanges,InstituteofBotan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93,China)
Abstract:Bawangling forest regionis one of three tropical forest regions in Hainan Province, which has seasonal rain forest,better conservation ofvertical zonal types,and larger area. In addition, itis theunique habitat of Nomascushainanus, which is an endemic species in Hainan Province. A great deal of the basic works about natural conservation has been done after establishment of Bawangling reserve, which obtain evident results. It urgently needs to seriously summarize experiences in oth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reserves and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ainan international tourismisland. The articlebrieflyintroduces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management. Then the articleproposes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which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ated aspects.
Key words:Bawangling reserve;biosphere reserve;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biodivers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2-0019-05
中图分类号:S759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王献溥(1929—),男,广西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植被生态学和自然保护区理论研究。通讯作者:于顺利(1965—),男,山东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理学、果实生态学、自然保护区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项目碳专项(编号:XDA05050300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41171041号)
收稿日期:201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