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露芳
小学时期的数学教学,是帮助学生建立抽象化概念,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初始阶段,而学生的交流展示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学生经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之后,就会自然形成对问题解决或活动过程的独特认识和体验,这时教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升华,是培养学生能力、展现才能、树立自信的有效途径。
一、目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在目前的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纷纷研究新的授课模式,比如加入“交流展示”这个互动环节,增加沟通和趣味性,以期改变传统僵化且效率低下的授课模式。但是目前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在调整和改进教育理念,推行“交流展示”环节的过程中还是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固定思维。教师由于害怕超出自己可控范围,事先设计好交流展示的模式,遏制学生发散性思维,学生也缺乏参与感。
2.范围有限。许多学生未能真正参与到交流展示环节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机会和锻炼。少数参与的学生受制于教师布置,并未真正表达自身观点,表演成分严重。
3.缺乏统筹。在分组讨论时,教师没有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所处的位置,人员构成不合理,难以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和思维灵感。
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交流展示”环节的策略
1.明确主角,激发兴趣
教师首先要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抛开固有的观念,明确自己在“交流展示”环节的地位。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改变自身角色,让学生成为主角,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引导和协调学生在“交流展示”中的表现,培养师生默契,搭建展示平台,从而让学生在此环节中获得更全面的个人提升和知识储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积极激发学生交流展示的兴趣以及分享的欲望,让学生活跃起来。教师在授课时要讲究语言艺术,采用符合当下情境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在充满知性与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展示。
2.合理分组,分层指导
针对班级中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教师要进行合理的分组,让交流展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可以根据优、良、中、差几个档次来进行交叉分组,以达到相对均衡,并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交流展示要真正体现师生平等、协作的关系与地位,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交流、讨论、倾听和互动。教师针对每一个具体的问题,适时给出指导,以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
在讨论中,教师要深入每个小组,了解问题讨论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生束手无策时加以点拨,既不放任,又不干预。只有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讨论探究,指出方向,才能促进交流展示环节的圆满进行,才能激发学生的智慧。
3.把握时间,控制节奏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交流展示环节也相应受到时间的限制,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规划好交流展示的节奏,对于突发问题做好预判,留足时间。同时要将交流展示环节很好地从课前、课中延伸至课后,形成一个圆满、良好的闭环,以更好地体现交流展示的价值。
课前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预习,首先自主学习并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能独立解决活动单上的基础题,对于难一点的知识点以及自主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最后留足一刻钟的时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和讨论求得解决。教师要深入学习小组了解预习情况,适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学生预习的活动单,尽可能收上来进行批改,以便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展示做好充分的准备。
4.关注全体,积极鼓励
教师在交流展示环节更要关注中下等生,中下等生不善于表现自己,更多的是充当观众和听众,课堂参与率较低,课堂效果自然也不好了。首先,要发挥组长、优等生的引领、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最终实现全面参与,共同提高;其次,要求各组的组长在合作学习后,尽可能多安排中下等生交流展示;第三,教师对中下等生的交流展示要多鼓励,这样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乐于去展示;第四,班级要对各个组的展示情况进行日评、周评和月评,教师应对表现最好的学生和合作小组进行表彰和奖励。这样可以鼓舞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交流展示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