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粒子有“轨”到学生有“规”

2016-12-03 21:37张秀梅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 2016年11期
关键词:约束力原子核液体

张秀梅

处于青春萌动年龄的初中生,思想虽有叛逆,却很少敢大张旗鼓地张扬个性.这个阶段的学生有着逆反心理,对老师、家长的建议总是会质疑,甚至会唱反调.如何正确引导想日益挣脱教师“束缚”的中学生们,让他们在既定的“轨道”上健康成长?这不仅是心理咨询教师的任务,也是每一个任课教师,尤其是肩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理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物理学探究的是世界万物存在与运行的客观规律,如能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让广大中学生明白,万事万物运行都有着既定的“轨道”,在一定框架下运行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有助于提高他们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作为班主任经常会看到许多曾经的乖乖女、乖宝宝变得桀骜不驯,轻则对父母、老师的教诲不理不睬;重则会大吼大叫.他们崇尚所谓的自由,认为无拘无束才是青春应有的色彩.可是他们忘记了,如果没有水滴对阳光的色散,哪会有绚丽的七种色光.相反,平时斑斓的色光只是表现为平淡的白色.教师的首要职责是育人,每一个教师都有通过因材施教,帮助学生们健康成长的责任与义务.每一位教师如果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们自觉遵章守纪,则会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笔者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就多次进行了尝试.现仅就遵章守纪的德育教育渗透到“粒子结构”教学的案例与各位专家同仁共同探讨.

一、晓之以理,通过解释物质三态帮助学生理解纪律的必要性

我在运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形状与体积是否固定时,引导学生们明白了,固体分子间距离的数量级为10-10m,它们有规律地排在一起,绝大多数分子只能在固定位置上振动.因此,固体都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分子间的距离比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大,液体分子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运动.因此,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形状不固定.气体分子能自由的在空间到处运动,并能“飘逸”到它所能到达的全部空间.因而,气体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理解,同时也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规矩”的必要性,我给学生们进行了这样的类比:这些分子们就好比你们这些朝气蓬勃的孩子们,你们在班主任的课堂,应该没有一个敢乱动的.全部要正襟危坐、规规矩矩,最多是动动手指、抠抠鼻孔(哄堂大笑).这时候的你们,就相当于固体分子,只是在固定位置振动;而在上体育课时,大家就可以在体育老师的要求下自由地活动,但不能离开操场.这时的你们,就相当于液体分子;当放学后,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哈哈的笑声).大家这时候用不着看老师的脸色,想怎样就怎样,如同鸟儿一样自由.这时的你们就相当于气体分子.其实同学们想一想,之所以有这样不同的表象,根本原因是什么?那是同学们在不同环境下受到不同的约束力使然.上班主任的课时,受到的约束力最大,体育课时受到的约束力就相对小些,放学后就几乎没有约束力了,是不是这样啊?

可是大家想过没有,气体分子真的能想去哪儿就到哪儿吗?答案是否定的.否则我们地球周围就没有大气层了,太空中也有空气了.所以气体分子尽管受到的约束力小些,但仍要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就好像同学们现在总是反感班主任的管束,最喜欢上的是体育课,最盼望的是放假.可是如果没有班主任的严格要求,我们的班集体能这样优秀,这么团结和谐吗?何况即使放假了,我们又能真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吗?在家要受父母的约束,在社会也会受法律与道德的规范.

二、动之以情,通过分析物态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纪律的实用性

提问学生:同学们能不能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我们学过的物态变化呢?比如熔化、汽化.熔化是物质有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要吸热;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也要吸热.固体状态时的分子正常状态下受到较大的力束缚着,不能自由移动;但当它们吸热后,获得大量的能量,大到可以脱离它们分子间的束缚力,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就变成了液体状态分子,这就是熔化;液体状态时的分子继续吸热,获得的能量更多,多到可以脱离液体分子间的束缚力,于是就变成了气体状态的分子,这就是汽化.所以物态变化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分子获得的能量越大,分子受到的约束力就越小;反之分子如果失去了能量,那么分子受到的约束力就变大了.

其实物态变化的过程类似于同学们的成长过程:小时候同学们身体弱小、牙牙学语、步履蹒跚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父母的视线,一会看不到爸爸妈妈,就会哇哇大哭(笑声).那时的你们相当于固体分子;随着大家不断地成长,储存了大量的能量,你们可以自由地活动了:会走了、会跑了.这时,你们就很少有人愿意被父母牵着手,甚至父母多说一句话也烦,都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是,现在的你们仍然不能完全离开父母,因为(下面有学生讲:我们没有钱)现在的你们经济上不能独立,没有经济基础,所以还要受父母的约束,现在的你们相当于液体分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越长越高,慢慢地可以自己挣钱了,也有了自己的主见,这时你们就可以不听父母的“唠叨”,有时甚至会喝斥自己的父母,而你们的父母也开始步履维艰,需要你们的照顾,那时的你们就相当于气体分子了.你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那时的你们真的可以无拘无束吗?

当然不可以!你们将会受到舆论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国家需要法律、道德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的有序与和谐.法律道德就是要约束即将成为“气体分子”的你们,不能脱离“地球的吸引”,只能在“大气层”中“自由活动”.

这就如同大家所学习的自由与纪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只有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由;若违反了纪律,则就失去了自由;试想如果每一个同学都随心所欲,那么大家的学习环境将会失去正常秩序,还能够“自由”的学习吗?同理没有义务,权利就不再存在;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存在的必要.希望同学们能理解父母、老师对大家的“约束”,那是对我们作为“固体分子”、“液体分子”的保护;当我们将来能量大了,成为“气体分子”时,也一定要有“法治”的底线,遵守道德和法律的约束,那是对我们的另一种保护.法律、纪律、道德规范中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今天对大家的“规范”,是为了让大家获得更多的能量,为的是让大家今后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三、导之以行,通过原子结构促进学生将遵守纪律变成自觉的行为

笔者在粒子结构课堂教学中介绍了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的原子核结构模型: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受原子核吸引,绕核做高速运动.接着按照教材以“读一读”的形式介绍了利用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解释摩擦起电的本质: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因此原子呈电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是电中性.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就会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就会因为有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给同学们介绍完以上知识后进行了下面的类比:每一个同学都是班级的一员,整个班级就如同一个原子,每一个同学都相当于电子,班级的学习目标就相当于原子核.班规班纪相当于原子核束缚电子的力,每个同学都要在班规班纪的约束下才能“自由活动”.否则就有可能脱离班级这个集体,成为自由的电子,转移到未知的位置,那就不是班级的成员了.就象太阳系中的各个行星一样,无论哪一颗行星都在绕太阳公转,不能脱离太阳的吸引.就好像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员都不可以随心所欲,否则就会受到道德和法律的惩戒一样.小到粒子,大到宇宙均是如此.何况大家还是没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呢.(一阵欢笑声)

通过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寻找类似的机会给学生进行另一种纪律意识的引导,让思想教育不再只局限于政治课本上“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那种抽象教条般的说教;而是让学生明白了,“规矩”(纪律)的建立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学习与生活,是必须要去做的事情.这样,学生们更易于接受,学生的心理也会越来越健康,师生矛盾也会越来越少,师生关系也会更和谐.在一个师生关系和谐的小环境里,学生们才会更有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猜你喜欢
约束力原子核液体
液体小“桥”
五颜六色的液体塔
层层叠叠的液体
再分给你看!
浅析国际法与法律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一些思考
物质构成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浅析会计稳健性对企业融资的约束力
在棒球教学中对学生约束力的培养探微
不会结冰的液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