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所为

2016-12-03 02:41弓长
做人与处世 2016年22期
关键词:富弼范仲淹秦国

弓长

最凉不过人心,最冷不过人性

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秦国却不同意熊完回去楚国,黄歇知道秦国丞相范雎和熊完关系很好,于是试图说服范雎。黄歇指出楚顷襄王可能会一病不起,如果秦国能让熊完回去,熊完即位后必然会感激秦国,努力维护和秦国的关系;如果不放熊完回去,而是利用熊完要挟楚国,楚国必然会另立太子以对付秦国,秦和楚的关系就会破裂,而被秦国掌握的太子熊完也就变成了一个没有价值的人。范雎将黄歇的意思转达给秦昭王,秦昭王让熊完的师父回去探问一下楚顷襄王的病情,回来后再作打算。此时的黄歇为太子熊完深深担忧,替熊完谋划说:“秦国扣留太子的目的,是要借此索取好处。现在太子要使秦国得到好处是无能为力的,我忧虑得很。而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在国内,大王如果不幸辞世,太子又不在楚国,阳文君的儿子必定立为后继人,太子就不能接受国家了。不如逃离秦国,跟使臣一起出去;请让我留下来,以死来担当责任。”

《芈月传》中的公子黄歇,挂在口头的话是:“这不是君子所为。”黄歇是“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为人处处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君子不乏其人。

东汉学者朱晖,读太学期间,结识了朝廷重臣张堪,两人一见如故。朱晖不但学识渊博,为人也正直。张堪很欣赏他的学识与为人,再加上是同乡,就有意提拔朱晖。可是朱晖婉言谢绝了。这样一来,张堪反倒把朱晖看作是可以信赖的人,他推心置腹地和朱晖说:“你是一个非常自持之人,我愿意把自己的身家与妻儿托付与你!”朱晖虽然嘴上说着“岂敢,岂敢”,内心却非常感激,毕竟有人把自己当作生死之交。后来,两人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联络。时光如水,张堪去世,因为他本人为官清正廉洁,没有任何积蓄,家人的生活一时非常困难。就在他们家为生活困窘而发愁的时候,朱晖闻讯赶来,向张家伸出援助之手。这令张堪的家人颇感意外。有了朱晖的帮助,他们全家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朱晖的儿子,对父亲的行为极其费解:“以前也没有见您和张堪有什么深交,为什么要厚待他的家人?”朱晖把张堪以后事相托的前情告诉了儿子。朱晖感慨道:“我和张堪其实是彼此倚重、生死相托的朋友,这就足够了。”儿子更纳闷了:“既然你们是好朋友,怎么长时间也不来往?”朱晖答道:“张堪以前身居高位,自然不需要我的帮助。现在他不在了,家人生活困难,我怎能袖手旁观?”朱晖后来官至尚书令,常告诫儿子:“你们不一定要学我如何做官,但务必要学我如何做人。”

北宋时期,山东一带多有兵变,这些人啸聚山林,聚众为匪,有些州县的长官见乱匪势强,不但不去镇压,反而开门延纳,以礼相送。后来朝廷派范仲淹、富弼等人严查此事。富弼是范仲淹的学生,早年得到范仲淹的大力举荐,有师生之谊。富弼对范仲淹说:“我看这些州县长官拿着朝廷俸禄,竟然姑息养奸,形同通匪,都应定死罪,不然今后就没人再去剿匪了。”范仲淹则说:“你不知道,土匪势强,远在山林,难以围剿,地方政府兵力不足,贸然围剿,只能是劳师伤财,让老百姓白白受苦罢了。他们按兵不动,以图缓剿,这大概是保护百姓的权宜之计啊。”富弼不同意范仲淹的看法,脸红脖子粗地与自己的恩师争执起来。有人劝富弼:“你也太过分了,难道忘了范先生对你的大恩大德了吗?”可是,富弼却回答:“我和范先生交往,是君子之交。先生举荐我,并不是因为我的观点始终和他一致,而是因为我遇到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怎能因为要报答他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呢?”范仲淹事后说:“富弼遇事有主见,不盲从,不随便附和别人,我欣赏他,就是因为这一点。”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人是由自己的行为打造出来的。人不仅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是他投入存在以后,所自愿变成的人。君子,莫不如此。

(编辑/张金余)

猜你喜欢
富弼范仲淹秦国
豁达大度的富弼
秦国的“拐点”
秦国的东进与东出
富弼的不争
瞒天过海
富弼的不争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关于范仲淹的称谓
范仲淹教子俭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