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形成了以“形式简化”以及“民族个性化强”的现代设计理念;伴随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们对艺术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且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对设计风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像逐利性批评以及标准的未统一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艺术设计的发展。因此就如何保证优秀的设计风尚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公众鉴赏力;学术型艺术设计;设计评论
设计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有设计理论、设计史以及设计批评等,其中后者对设计的实践以及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国内外对于设计批评的研究有限,且对于批评的客体以及本体等方面存在着较多的出入,因此要设计出统一的评价体系是难以实现的。
一、设计评论的主要形式
以往的设计评论主要是印刷媒体学术方面的评论,其中传播者和评论者是以设计人士和专业的学术人士为主,这类人有着很高的文化水平,艺术功底深厚,言辞简洁、直观、严谨、标准,具有代表性。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着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同时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对各种产品设计进行评论,该类评论包含着以艺术设计为中心的公民素养、设计评论、艺术鉴赏、艺术设计辩论等。依据设计评论的传播方式和接受传授者之间关系有一些艺术家、主持人、记者、设计人士和部分学者也参与到其中,他们所代表的评论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同时向整个社会传递着正能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二、基于公众鉴赏力下学术型艺术设计评论的主要问题
(一)逐利性的批评
技术设计因具有逐利性,致使凡是效益好的商品,都受到模仿和追崇;甚至连学校都会参与其中;虽然该特点可促进设计风的快速发展,但是也带来了一些的问题。站在经济的角度中,设计批评成为逐利的主要工具,而检验成功的标准便是其产生的利益;由此一些产家为获得更好的利润,肆意夸大设计品的艺术美和功能,使该种不良批评之风越来越严重。甚至某些产家在发期刊时,对设计师进行高水平的评价与实质情况相违背。
(二)标准不清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虽然为多元化的设计门设计统一的批评标准较为困难,但是无标准存在,批评均是话语暴力,毫无实际性的意义。
1.标准缺失
由于设计具有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属性,造成了设计批评标准难以确定。尽管当代人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时期,但是人类精神却在逐渐丧失;当代费孝通[1]先生则认为中国社会生活已经进入世界性的文化转型阶段,人类会因此陷于困惑中;同时这也是世界面对的问题,因此想要制定设计的标准应从当前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
2.生产环节标准的影响
当下的产品主要是依靠流水线以及电脑等操作,使产品由设计到制造的过程都有严格的规定,即使产品粗糙,艺术美感不强也受合理的法律保护;这使设计批评的权利受到阻碍。产品生产的预设标准,会给批评标准带来一定的复杂性;该种复杂性不仅是指产品的外状以及性能,还指生产的规定、标准等领域,造成批评泛化的现象。
三、以民族个性以及形式简单的大众化设计为主
设计追求其发源于西方,但基于其文化背景以及科技的发展,东西方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存在标准缺失的现象;但是在彰显民族个性以及设计形式等较为简单的设计理念中[2],两者的观念具有一致性。其形式越简洁,则将个性体现的更直观化。
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自古就有传承中庸之道的审美观;而较为偏激以及个性化的集合抽象事物使多数中国群众不愿接受,因此在艺术设计师应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随着社会学科的发展,各学科是相溶通的;但是简洁易于理解且具有一定暗示性的见解更符合大众的要求,其轻松的生活方式使艺术设计在趋向于民族性的同时,更注重设计品的简洁性。简化的形式并不是较为单一的形式,而是将情感利用大众较易接受的方法表达出来,其多数的创源更保留的“人本性”的美好,更符合的人的生理需求。
四、学术型设计评论的发展方向
学术性评论是学术界设计评论的主要形态表现之一,承担着提高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责任。其单向学术型评论能够反映较高的价值观,且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学术性评论应不断反映着社会的变化,设计评论者不仅承担着民族文化建设,更肩负着公共领域沟通的重要责任;因此设计者应避免不良的逐利化,站在客观的角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逐渐建立批评的标准,使批评更加的真实性和规范化。
五、结语
在基于公众鉴赏力下学术型艺术设计评论中,学术性评论者需要进行不断的总结和反思。评论者的观念未必全然正确,要想获得较为正确的评论观点,应该汲取群众的意见;只有这样的评论观点才能更加有信服力,并有新的血液注入,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与群众的需求相结合,在设计作品中融入新的价值观,提倡构造健康、优质的生活精神产品是评论者的主要内容;而传承民族优秀的文化和价值更是评论者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于鸿飞,程永胜,高歌.公众鉴赏力下的学术型艺术设计评论[J].中国民族博览,2015,10(09):181-182.
[2]罗常军.艺术即表现[D].湖南师范大学,2014,20(01):90 -91.
作者简介:李俭,男,现任湖北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