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新平戛洒花腰傣土掌房建筑保护与再生设计★

2016-12-03 02:09郑绍江
山西建筑 2016年11期
关键词:传统建筑

郭 晶 徐 钊 郑绍江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规划·建筑·

云南新平戛洒花腰傣土掌房建筑保护与再生设计★

郭 晶 徐 钊 郑绍江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从云南新平花腰傣传统土掌房的建筑特色入手,分析了土掌房因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所产生的现实问题,构建了土掌房建筑的保护模式,并探讨了土掌房建筑室内外再生设计方法,为新型土掌房的文脉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理论支持。

土掌房,再生设计,建筑特色,保护模式

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云南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建设了众多环境优美、特色鲜明、景观独特、文化气息浓郁的旅游村寨和旅游乡村。作为我国花腰傣族的聚居地——云南省新平县戛洒镇,有着丰富的高原干热河谷自然风光、花腰傣民俗风情以及独具特色的传统土掌房建筑,对拓展当地旅游产业、推动经济增长具备良好的发展优势。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文明悄然而至,不断改变着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随之而来的城市文化冲击影响了人们对于新生活的诉求,当地居民迅速引进城镇、新村寨的建设模式,花腰傣村寨建设中出现了大量盲目的拆建、改造和废弃,造成村寨中水泥、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建成的“小洋楼”与土掌房并存,曾经田园古朴、清新典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民族建筑风格荡然无存。因此,从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满足当地村民的多重需求的同时,挖掘新型土掌房的地域文化,实现新型土掌房的文脉传承和延续民族传统,对花腰傣传统土掌房建筑进行保护与再生,成为学术界和专业人士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花腰傣民居建筑特色

花腰傣民居土掌房位于云南省中西部的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戛洒镇,处于哀牢山中段东麓,新平县内最高海拔为3 165.9 m,最低海拔为422 m,呈现垂直立体的气候特点。一山之中,自红河谷底到哀牢山顶可划分为河谷热坝高温区、半山暖温区和高山寒温区,年平均气温为17 ℃,年降雨量为946 mm,年均日照2 230 h,无霜期312 d。基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新平县戛洒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花腰傣传统土掌房建筑,以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气候特点、地质土壤以及山体环境,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成为保护自然和节约能源的生态建筑,对于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有着现实的意义。

1.1 传统土掌房的建造特征

土掌房依山而建,平面采用合院式布局,并且院内高差依据山体坡度而设计,从而很好地保护了山体的视觉形态和自然地貌,符合自然生态观念;民族村寨多建于朝阳山坡上,有着良好的日照和采光效果,且房屋结构由厚实土料建构,能够做到保温隔热、冬暖夏凉,从而很好的节约了能源和资源;花腰傣族家庭的生活习惯离不开火源,屋内的火塘不仅能够满足炊事需要,还能将多余热量用于农产品的烘烤,其散发的浓烟可以熏死屋内有害的昆虫,从而保护了土掌房内木梁、木柱、木构件不被害虫蛀蚀,可谓一举多得;土掌房屋顶晾晒与建筑的紧凑布局,为土地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创造了条件,并且建造土掌房的乡土材料相对容易获取,施工工艺技术简单,能够节约建造的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优势和可操作性。

1.2 传统土掌房的建筑材料

传统土掌房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生土为主,木材、石材、竹子、稻草等材料次之,充分体现了土掌房的生态特性,而室内一般选用质地较好的黄梨木,较好地保证了土掌房内木梁和木柱的物理性能和结构强度。整个土掌房由土地面、土泥墙、土屋顶等构成,尤其是土制的泥墙吸热慢、散热慢,能够很好的调节房屋的昼夜温差,改善房屋的保温隔声性能,保证了土掌房内的温度适宜和空间宁静,而且建造用的土料无需额外购置,能够就地取材,筑建房屋极为方便(见图1)。传统土掌房建造工艺技术相对简单,主要采用“砌、筑”方式营造,总体工序为:下地基→筑土墙→立木架和铺屋顶。在土掌房建造过程中,墙基极为重要,首先考虑筑台的稳固,通过凿土、毛石筑墙基的方式加固;其次,通过夯打、补墙、开门洞的方式来筑墙体,其墙厚不小于40 cm;然后,在房屋内部搭建木结构框架体系;最后,夯筑屋顶,并作防水处理,且屋顶土厚不小于20 cm。

由此可知,传统土掌房不管是建造的方式,还是材料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传统土掌房自身的生态特性和宜居特性,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艺术品质,是人居环境的典范。然而,面对时代的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土掌房也逃脱不了被遗弃、取代的厄运,整个村寨遗存下来的土掌房所剩无几,且年久失修,陈旧不堪。因此,作为一个民族宝贵的居住文化遗产,设计师们应该维护和修复花腰傣先贤们通过智慧创造下来的土掌房,在继承传统和弘扬文化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土掌房良性发展的模式。

2 花腰傣土掌房建筑保护模式的构建

2.1 保护花腰傣土掌房建筑的完整性

花腰傣土掌房的保护是以保护花腰傣村寨的完整性为主要手段。每一个单体土掌房建筑只有在聚落的建筑系统里才能实现他们应有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因为单体土掌房建筑的有价值的内容,存在于它们和聚落整体以及和其他建筑的相互联系之中。土掌房产生的原因、选址、形制、社会功能、艺术表现力都和聚落的形成过程、社会结构、经济活动、文化特质以及自然环境等息息相关,脱离了聚落的整体,单体土掌房建筑就会失去价值。换言之,每个单体土掌房建筑作为建筑聚落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非常重要,聚落失去了部分个体建筑,它有机的系统性就会遭到或轻或重的破坏。同时,也要保护每一个单体土掌房建筑上的细节和历史痕迹。土掌房建筑是花腰傣人生活的环境,花腰傣人们在土掌房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遗留的各种痕迹,可以体现出花腰傣民族生活温馨的人情味,让他人更为直观地了解花腰傣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懂得土掌房建筑延续至今的意义。

2.2 维护花腰傣土掌房建筑的原真性

花腰傣土掌房的保护是以其原有的土掌房建筑风貌来体现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方特色。从历史保护的角度出发,花腰傣民族建“小洋楼”的行为往往被视为对建筑原真性的破坏。此外,大部分有待保护的土掌房建筑由于国情的限制,政府部门难以抽调足够的资金进行整体维修和改建。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居民采取迁出原住房,只有经济条件较差的极少数居民愿意忍受现状继续居住。这种情况便会造成原有民族的生活方式开始改变,破坏了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致使土掌房成为空有表皮的建筑群。再加之受外界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傣族地区的民俗民风也开始有所变化,原本作为住房使用的土掌房建筑也发展成了旅游用的商铺和旅馆。居民居住在其中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商业性的活动而不是原有的生活方式,冲淡了原有生活的宁静,从而导致了保护的变味,保护住了土掌房建筑实体,却放弃了土掌房建筑原本的精神。因此,设计师要维护花腰傣土掌房建筑的原真性就应该摒弃“焕然一新”的建筑风貌产生,尽量利用原有的土掌房建筑增设新设施如医疗站、展览馆、小餐厅、小商店、幼儿园、养老院等适度谨慎地改善土掌房建筑的居住舒适度;在单体土掌房建筑中,可增加现代化设备,做合理的室内装修,但应尽可能维护土掌房的面貌。

2.3 延续土掌房村落原有的生态环境

花腰傣自远古以来就信奉万物有灵,即万物有灵观。他们认为:天地万物,即便是一棵草、一枝花、一块石头、一棵树或者高山、河流等无一不具有生命和灵,万物之生命和灵与人同在,甚至高出于人,人的生息繁衍依靠灵,生老病死与灵相关,必须礼待灵、敬畏灵、避讳灵。在对戛洒花腰傣土掌房的保护方面,首先要对村落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针对戛洒镇附近的农田、山林、水体、道路、桥梁、植物,还有构筑物、具有其他功能的建筑等进行整体的保护,让哀牢山与戛洒江与这里的人们和谐共处。戛洒的花腰傣土掌房很大程度是与这里的山水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在花腰傣土掌房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地形地势,避免进行大规模的挖掘工程,严禁人们对原始地形地貌进行大规模的破坏,要让新的土掌房建筑的建设延续这里最原始的三维空间的布局,保护这里的自然生态链,延续土掌房村落原有的生态环境,从而维系土掌房的生命力。新平戛洒地区现在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设计师需要在还没有受到现代文化严重摧残土掌房之前,立即进行合理的规划,防止村民乱拆乱建,破坏土掌房村落原有的生态环境。

3 花腰傣土掌房建筑再生的设计探索

云南玉溪新平戛洒镇地处哀牢山中段东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两山对峙一江之隔,气候属亚热带河谷垂直立体气候,具有罕见的四季田园景观,独特的花腰傣民族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根据戛洒镇环境的特殊性,将戛洒镇打造成为富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小镇,无论是对少数民族村寨人居环境的优化,还是对云南乡村旅游业的开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保护花腰傣土掌房建筑的完整性、维护土掌房的原真性、延续土掌房村落原有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在保护原有建筑面貌的同时,需挖掘传统土掌房建筑自身的空间特色,继承传统土掌房建筑自身的优势,并对土掌房进行“创新”,设计出与原有土掌房建筑风格迥然不同的扩建部分,通过对比产生和谐。而对于那些历史和艺术价值较高的建筑来说,在扩建过程中往往更多考虑如何加固或者局部修复破损的土掌房建筑,如何更好维护原土掌房建筑的风格和营造“整旧如旧”的建筑面貌。在土掌房建筑外部的保护方面,应结合新材料对土掌房屋面进行防水、制作土坯模块填补残缺的土掌房建筑墙面、更新土掌房建筑的排水系统以保护土掌房地基不受雨水的侵蚀。另一方面,保持传统土掌房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和谐”氛围,即新的土掌房建筑既需要有自己的个性,又需要与传统土掌房建筑和周边环境进行对话,将传统土掌房建筑、新土掌房建筑、环境和人融入一个整体中,不能在新旧土掌房建筑的风貌上产生明显差异(见图2)。

传统土掌房建筑的室内空间虽然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但房屋内部毫无规划、杂乱无章、通风较差、采光不足、潮湿严重,且缺乏卫生设施和给排水设施,已不能够满足现代人生活和居住的需求。将传统土掌房建筑改造为客栈,首先,把室内空间重新划分且合理规划,增加卫生设施和给排水设施。其次,在保持原有当地特色的前提下结合现代装饰方法,在墙面装饰上采用木材和竹材,不但对墙面起到保护作用,还可以起到装饰室内的效果(见图3);在地面装饰上丢弃原有的土坯装饰,采用同建筑色泽一致的木地板,这样既可以使室内的环境得到优化,也可以保留原有土掌房的土木结构风格。最后,收集和保护当地居民日常使用的家具、器物和用具,例如花腰傣人用竹条制成的鸡枞帽、抓鳝鱼使用的腰间小箩筐、特色花腰傣刺绣用品、土陶器皿、竹条制成的家具。这些用品有的是生产劳动工具,有的是家常日用品,有的是用于婚丧嫁娶,有的用于礼神敬祖,能够反映花腰傣乡土生活的细节,表现花腰傣人的智慧和技能。如在室内陈设上采用这样富有特色的当地家具、器物和用具,既能够改变原室内的杂乱无章、环境较差的室内现状,又能够保护和延续民族文化。

4 结语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最基本的价值是作为历史的实物见证。土掌房建筑的保护和再生设计应该力求多元化、系统化和全面化,以聚落的形式保护花腰傣土掌房建筑的完整性、维护土掌房的原真性、延续土掌房村落原有的生态环境。积极传承花腰傣的特色传统文化,而不是固守、复旧或因袭传统,更不可以去刻意地追求伪文化。传统的花腰傣土掌房固然美,但毕竟已成往昔,创新的本质是承旧立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再创造,这应是设计师维护新平戛洒花腰傣历史文脉的正确的设计态度。希望设计师们能够在掌握当今时代发展的特征中,赋予建筑更多的地域文化、文脉思想及个性特征,保护中国民族特色建筑文化,传承民族建筑特色与精髓,使民族建筑能在未来的发展中百花齐放、各展异彩。

[1] 陆元鼎,杨新平.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2] 陈志华.文物建筑保护文集[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

[3] 郭 晶,徐 钊,石明江.云南花腰傣新型土掌房民居建筑设计探索[J].山西建筑,2015,41(22):1-2.

The 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ve design of the Tuzhang houses of Dai people in Jiasa village, Xinping, Yunnan★

Guo Jing Xu Zhao Zheng Shaojiang

(CollegeofArt,SouthwestForestryUniversity,Kunming650224,China)

Starting from the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Tuzhang houses of Huayao Dai in Xinping, Yunnan province, this paper offers an analysis of the realistic issues of Tuzhang houses along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imes changes, proposing to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protection of new Tuzhang houses, building the house outdoor and indoor part of regeneration design, providing diversifie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new Tuzhang hous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uzhang house, regenerative design,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protection mode

1009-6825(2016)11-0001-03

2016-01-29

郭 晶(1982- ),女,副教授; 徐 钊(1966- ),男,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郑绍江(1979- ),男,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TU-87

A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新平戛洒花腰傣民居建筑保护与再生研究”(项目编号:QN2014082)

猜你喜欢
传统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亚岁送鞋的传统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竹”的传统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