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静
江流有声
田 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江书学/作
看过这样一幅画面:有百年古槐苍茫耸立,一株经历过无数风雨洗礼的常青藤附古槐的主干环绕而上,直至云端。常青藤的缠绕不松不紧,使得古槐的生命没有任何威胁而言。两种原本不相干的植物就这样彼此相称,默默生长。我想,这可能就是和谐吧。
品江书学先生的书法,内心深处能体会到一种在万千碑帖间游离的感觉。点画之间,撇勾之中,我们总能寻求到一些古体的印记,细细品味,却又迥然不同,别具一格,我想这可能又是一种和谐吧。
中国人很相信命缘,江书学先生能够与书法结缘,除了与他的勤奋有关外,他血液里所带有的书家基因似乎不可小窥。江书学先生九岁临池,十三岁即以“小书家”的美誉名播乡里。“小以至气,大道有为。”或是少时骄绩的激勉,或是缘分的造化,在多舛命运的潮流中,无论悲与喜、爱与恨,江书学先生的思维定式,总是用一种执着与坦然去造就一种常人不敢面对的“和谐”,因为,他心底永久烙印着书法的符号。
“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使心不知手,手不知心,得心应手,渐近自然。” 近代书家苏渊雷先生的论述,让我获益匪浅。一些有悟性的书法家就是通过读帖
来达到与古人、与传统对话的目的,但多数书法家却是倾注毕生心血来完成对艺术的追求与超越。江书学先生两者皆不同。他凭借着对书法艺术的勤奋与悟性,将枯燥无味的临摹转化成采百家之长的乐趣,并从中寻求到融入新鲜血液的结合点,“百变大江”当之无愧。我们从他的作品中看不到困囿于某家某派,但是你绝对不会否认他作品中的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笔画没有来源,这恐怕又是一种将单纯转化为多姿的和谐!
“和而不同”是江书学先生对书法学习和创作的理解。当代书坛存在着许多纷争,有传统与创新的矛盾,有书法艺术与艺术书法的辨别,还有书法美丑的讨论,究其目的,无非是持论者想借立论而为自己所擅长的书法风格扬名,达到成就其艺术形象的目的。在崇尚艺术多元化的社会之中,作为创作主体的书法家来说,理性的判断和谨慎的取舍是唯一的法则。江书学先生在当代百花齐放的艺术审美取向中,十分忠诚地在经典中追寻自己的艺术特质和语言,痛并快乐着。另外,作为一个醉爱痴迷艺术的书法家,一种难以忘怀的传统文化情结,使江书学先生在书法创作的内容上无法抛开典雅与醇厚的传统之源,而使他的作品中透露出无法掩盖的和谐之美。
《瑞逢降岳金樽珠履映斑依 荣届杖乡琪树瑶花辉绮席》江书学/作
观江书学先生现场书法,一种迥异厚重的执着和飘逸绝尘的神态时不时跃入眼帘,“随其然,显功力”是我对他作品的第一评价。当然我们不可不谈江书学先生的小楷。一位刚刚进入中年的人写出的小楷,竟然那么的劲道和浑厚,其精湛的法度和常人难比的耐力令同道们刮目相看!拿他自己的话来讲,写这种作品没什么巧,只要有“功力、定力和耐力”这“三力”就可以了,话虽如此,我们很多人在事业面前常常不都是因这“三力”而筋疲力尽?
江书学先生出道至今,其书法作品到底获得过多少奖项,我无从知晓。他书法艺术的高度和深度,以及那种低调的处世艺术和永不言败的个性,断不会让我等平庸人一眼看出的。我们唯一可以认定的就是,高深艺术的成就,必然是刻苦坚持的磨炼方可得来。犹如一条江河的形成,单凭宽广的河床还不够,必然要有流淌不尽的水源。
对于一幅书法作品优秀与否的评价,需要从其风格传承、意境境界、用笔用法、线条质量、结字结构等诸多因素来评判,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多元化的艺术之美。所谓多元化,其简要定义为,“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组合”。在文化多元化中,
多元中的每一元趋于成熟;多元文化之间可以平等的学习和讨论。
江书学的楷书,取法古道,融会贯通,笔法变化多样,结体妙趣无穷。在小楷趋之成熟的基础上,他的大楷在小楷的基础之上又融入了个性化的艺术元素,呈现出笔锋“藏而不漏”,笔法“中庸沉厚”,墨色“以浓带枯”,结体“空灵闲置”的特点,给人视觉上的顿悟之美。
他的行书,结体取势洒脱自然,行气通畅,取法以二王为基、以古今融汇为法、以大胆细腻为相,整幅作品异趣横生、险绝并举,颇有天公造物之意。正如当代书画家陈振濂先生在论述中提到的:“研究书法线条,对书法美学而言,是个头等重要的工作。立体感、力量感与节奏感,这‘三感’基本上囊括了线条审美意识的全部内容。”江书学书法的字里行间,细细流淌着跳动的音符,有声有韵,有情有肉,激情豪迈,屈伸、旋转、速度、浓淡、错落有致,意态万千,表现出丰富的动感和顿挫抑扬的节奏。
谐体是江书学对丑书的自我定位。他摒弃以往众人对丑书的偏见,通过“和谐之美”,让更多的观者感受到流行于当代丑书的真正美的内涵。其谐体常不法常理,侧锋入笔,打破常规结体构架,看似斜而不正,实则险中有奇,看似随心所欲,实则法度实然,总能让你在其中寻到些古法之中的妙趣。
庄子在《知北游》中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意思是天地的存在,四时的变化,万物的发展,都有其客观存在的道理或法则。江书学的书法艺术,恰恰表现出了艺术与自然融合、与天地融合的大道之美。
当然,除了表象上的大气之外,作品中古法的自然流露,已经成为内心自然的表白,只不过是将不断演化的现代化艺术内容简单地融合,就已经表达出一个书法家的艺术修养、情怀气质和精神境界,所以,江书学的书法作品显得不俗不媚,劲健敦厚、灵妙生动的笔势,巧妙自然的架构,谦和的个性,使他的书法作品变得有情、有趣、有意、有度、有神,与时俱进,字里行间流露了浓厚的时代气息。
通过江书学先生的书法作品,可以感受到他这些年在书法艺术殿堂里“潜修”的飞跃。他风趣、坦诚、率真的个性,也让我们看到了其书法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严谨、刚毅、深远和豪迈。面对他的每一幅作品,你不得不体味到关于人生的思考,那里面正有这种无穷的力量和智慧,让人呼吸到创新发展的时代气息。
《吐发凤辞都环伟 宾鸿书字显穹隆》江书学/作
艺术的成长与真实有关,这种真实就要求每位书法家不为名利所动,不为权益诱惑,扎扎实实、脚踏实地。我们相信,只要你拥有热爱、执着的情怀,时刻怀着一种敬畏、膜拜、谦逊的心态,一个书法家的成功与否,后人自会评说。
浩瀚的中华艺术宝库,任何一个艺术门类的介入和成功都离不开勤与苦,书法艺术更是如此,只有埋头苦练,超越三暑三寒,方能功成名就。就学习书法而言,江书学先生算是个“笨”人。尽管江书学先生自十几岁便以秀美的毛笔字闻名乡里,在外人看来,这就是天分。其实不然,家庭的影响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他没有从大人们赞慕的目光中找寻到成功的快乐——不是江书学先生的反应迟钝,实在是他心在更高处。从戎马从军到就职从业,晨课暮书,江书学须臾不敢丢下手中的笔墨。巡古而上,博览古今,但凡书法之学,他绝不失之交臂。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笨”,才使得底气越来越足,功底越来越扎实,以至于从未参加过国家级大赛的他,第一次参加兰亭奖就金榜题名。
任何人想学习书法,唯一的窍门就是要时刻怀着一颗“笨”心。当前,很多学习书法者眼红心燥,急功近利,生怕功利之事少了一己。所以,投机取巧,脱离正常学习法则的事情不在少数,但最终的结果是——始终趴在艺术的门槛上东张西望。笔者以为,要想成就一番书法之业,江书学先生的“笨”思想可以学,而且要学得超越他,才行。
书法之“笨”,非技法、章法、墨法之说。“笨”即是拙,拙中见雅,拙中纳俗,实乃书法之高境界。当今书法领域,善行草、隶篆等诸体着不在少数,然能静下心来写写大楷的
实在凤毛麟角。据2014年一次国展为例,在上万件参赛作品中,大楷数量尚不足百分之一,实在是令人叹息。江书学先生的大楷,从行笔到构架,从技法到视觉,愚见以为,“笨”的内涵是其主导。这种“笨”,体现在看似松垮实则紧凑,看似倾斜实则方正,这正是书法之中“险中求稳,以斜归正”的生动体现。之所以显示出“笨”,主要是因为在技法的处理上,江书学先生进行了大胆的借鉴与处理,比如笔锋藏而不露、比如字体构架空灵而不张扬等,正因为如此才显得远观近赏各有妙趣在其中。
当今书坛,一些人稍有功名之后,便丢弃了“勤学苦练”的过往,应酬多了,功利心强了,甚至于在外人和朋友面前端起了架子,拿起了官腔。江书学先生却始终是停留在功利之外的一个人。为人随和、有求必应、待人接物诚恳真实,这是圈内人公认的。愚见以为,一个人想要成为一名长久不衰的艺术家,应该在学习书法之前,先把如何做人这一本功课学好。常言道,字如其人,字品如人品。如果一名书法家连做人的基本准则都没有了,那么再好的书法作品也不会得到大众的认可。在朋友们面前,江书学先生常常是谈笑风生,无所畏言,即使是初次相识,幽默开朗的几句话就让你拉近了距离。在艺术交流之中,坦诚布公、直言不讳,这表现的是真诚,这样的表现看似“笨”,实则是一种大智慧。当今社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不乏其数,尤其是在书法艺术方面,永远得不到最中肯的意见,艺术提高也就成为空谈了。或许正是因为江书学先生在为人上的“笨”,才使得他交友甚多且都是“老死长相往来”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书法艺术的海洋里游刃有余,才能在坦然之中走得如此长远。
江书学简介:
江书学,字潜翰,别署大江,省心斋主、双林(乳名)、奉福、山巴、江砾等。1965年生于河北广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北省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1997年入展纪念建军75周年书画展(中国美术馆展出);2001年河北省中青年书法家作品晋京展(中国美术馆展出);河北省 “五一”文化奖(书法类金奖);2005年入展“艺术河北北京行”(中国美术馆展出)获奖;首届国际 “神农奖”书画艺术大展银奖(最高奖);中国国际博览会书画大展金奖(文化部办);中国青少年书画大赛(银奖)(团中央主办); 河北省首届艺术联展(金奖)等50多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