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殷勇
摘 要:本文以职业院校仪器分析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分析在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确定改革原则,为职业院校仪器分析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提出对策。
关键词:职业院校 仪器分析课程 教学改革 对策
课 题:本研究论文系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课题(课题编号201506,课题主持人王静,课题组成员殷勇、叶萍萍、吴滢)研究成果。
仪器分析课程是职业院校化工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根据企业调研,仪器分析在化工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仪器分析是一门重要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它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职校学生在走上分析检验工作岗位时能否迅速适应,该课程的教学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重视。近年来很多职业院校对仪器分析进行了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实践,本文将以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化学工程系仪器分析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探讨在仪器分析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研究给出改善对策和建议。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
1.研究目的
本课题研究有以下几个目的:了解学院在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研究切实可行的改革策略和建议。
2.研究方法
包括访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对学院化工系2012级、2013级在校生,2011级、2012级部分实习生和2010级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对部分学生、任课教师和企业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5份。
二、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问卷调查主要结果见表1。
1.专业和职业规划影响对课程的重视程度
调查发现,化工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有53.5%以上“想要从事分析检验岗位的工作”,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占34.3%,化工工艺专业30.8%,药物制剂专业只有13.8%。其中大部分为女生,占56.8%。选择“想要从事分析检验岗位的工作”的学生占83.6%,他们认为“仪器分析课程很重要”。不想从事相关职业的实习生和毕业生比在校生对仪器分析课程的学习更加重视。
调查表明,所学专业对学生有明显的心理暗示作用。在职业规划不明确的情况下,学生往往认为学什么专业将来就会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而仪器分析课程具有很明显的专业性,虽然是针对各专业都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但是对于没有学过该课程又不想从事分析岗位的学生而言,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2.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得到认可,但仍有完善空间
从10级学生“对照教材顺序教学”到11级、12级“模块化教学”,学生“对仪器分析教学内容和手段很满意”比例有了大幅提高。在调查的学生中,愿意“采用模块化项目化教学”的学生达到了65.2%,说明模块化教学方式逐渐得到学生的认可。但是“对仪器分析教学内容和手段很满意”的不到15%,“对老师布置的实验内容很感兴趣”的只占16%,说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还有待改进。模块后教学内容只是简单根据传统教材上的实验实训项目进行项目化设计,很少结合企业实际、专业特点、社会热点,迎合学生兴趣。在教学手段上也有所匮乏,不同项目学生学习特点不同、难易程度不同,不能针对不同的项目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3.传统教材已不适应模块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需要
有82.6%的学生对“企业实际分析检验项目”感兴趣,64.5%的学生对“自行设计的分析课题”感兴趣,仅有17.4%的学生对“教材上的实训内容”感兴趣。传统教材上的实训项目已经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加关注具有专业特色、紧密结合企业生产、有趣味性的实训项目,并且不排斥能体现学习主动性的自行设计分析项目。学生中超过38%的人认为“使用教材不贴合教学需要”。在访谈中,任课教师一致认为“使用教材不贴合教学需要”。
分析认为,职业教育侧重技能教育,职业学校学生主要针对技能知识进行学习,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大,这一点从只有19.4%的学生“对原理知识感兴趣”可以看出。传统教材虽然内容全面,但是理论内容和实验实训内容分开,实验实训内容也多为理论和方法验证性,很少贴合企业的实际应用,没有体现专业特点,没有项目化教学设计,不适合模块化教学的需要,并且使用仪器很难与学校现有仪器完全匹配,缺少相应的项目化实训报告,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仅起到参考书的作用。
4.学生学习主动性差,依赖性强,学习潜力没有被挖掘
有6.4%的学生“经常思考并向老师提出问题”,“很少”甚至“没有”向老师提问的学生达到42%,表明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语文、数学等文化基础课成绩较差,阅读理解、逻辑思维和计算应用能力相对较弱,主动学习困难。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对所学内容能够自学掌握”占11.6%,有74.8%的学生“需要和别人讨论”才能掌握,“愿意分组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课题”达到76%以上,由此可见学生学习有依赖心理。报告不能独立完成,抄袭现象严重,学习效果差,仅有11.6%的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对原理或操作规范理解透彻”。但是学生“愿意分组学习”和“需要与别人讨论自学”也说明学生仍具有学习潜力,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
5.仪器数量少且缺乏维护保养,教学场地不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求
从10级在“有时在教室,有时在实验室”,到11级、12级“在实验室”上课,为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教学场地现已全部安排在实验室。但是现有的仪器分析实验室面积小,各种类型的仪器放置其中,而仪器分析课程使用的仪器多为大型仪器,如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一旦安装到位便无法挪动,教学场地的灵活性差,并且缺少实验台、试剂台、水槽等,需要借用其他实验室,学生跑来跑去十分不便,教师课堂管理困难。目前缺乏符合课程特色的一体化教学场地设计,并且部分种类的仪器生均数量少,学生练习时间短,动手能力难以提高。由于仪器设备价格昂贵,运行维护费用高,仪器得不到及时的维修保养,影响教学效果。
6.教师未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缺少辅助教学老师
虽然任课教师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但是毕业于普通高校的任课教师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更新慢,除教学比赛外,很少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一体化教学。能完全掌握仪器使用维护的老师少,仪器一旦出现故障不能第一时间维护,影响课堂教学。教师进企业学习机会少,企业实际分析检验经验少,教师并未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一名教师授课不能很好地管理课堂,学生纪律较差,影响学习氛围,在学生训练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不能给予及时的指导。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及分析,笔者根据以下原则提出对策和建议: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教育为核心,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从基本能力到综合能力培养与训练,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
引导学生对本专业加强了解,包括专业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就业方向等。目前在这一方面学校做得还不够,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问这些问题。具体可以在职业素养、职业规划等课程教学中,结合专业特点、岗位需求,联合校企合作,开展第二课堂,学生进校企合作企业参观并学习企业文化,了解岗位工作内容等。班主任在班会课中也可以大力宣传课程特点与以后就业之间的联系。本课程授课教师应将课程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以后就业之间的联系介绍清楚,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专业制订授课计划,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比如对化工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学生,重点针对化工原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质量检测等进行教学,对药物制剂专业针对药物分析进行教学等。使学生认识到课程学习与自己专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即使将来不从事分析工作,该课程也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应该从内心真正重视起来。
2.成立教学团队,系统进行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
参加过教学比赛的老师都知道,要想赢得比赛就要有好的教学设计。一堂高质量的课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何况一门课程的教学仅凭教师个人的单打独斗很难考虑全面。所以要成立专门的课程教学团队,对课程教学进行研究,可以改善这种情况。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学手段的运用,实验报告的设计、学习过程的评价等部分内容。笔者学校已经确定采用模块化教学,如按照使用仪器的不同,将教学内容分为可见分光光度计模块、紫外分光光度计模块、气相色谱模块、液相色谱模块、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模块、pH计模块等。
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块,根据总的学习目标设定不同的子目标,通过下企业调研,优选具有专业特色、与岗位工作实际内容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系统化设计项目任务,做到层层递进、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到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任务驱动法、分组学习法、微课教学、翻转课堂、仿真教学等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注意各项目内容的衔接与整体性、方法使用的合理与可操作性、实验报告的实用性、学习评价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等,针对以上内容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修改。
3.编写与教学设计配套的仪器分析实训教材
传统教材与经过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的课程不配套,只能作为参考书使用,所以需要编写一本与教学设计配套的仪器分析课程实训教材,使学生学习能够更加轻松,教师上课更加方便。教材编写首要考虑实用性、配套性,既要包括相关的原理和技能知识,又要体现教学设计。具体可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背景、任务通知书、相关原理、仪器组成及使用、分析方法、使用仪器和试剂、步骤、练习题、讨论题、实验报告、评价表等。
4.合理购置仪器和仿真软件,改造一体化教学场地
一体化教学需要真正的一体化教学场地。合理补充仪器和仿真软件,对教学场地进行理实一体化改造,使之真正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场地除传统的多媒体设备外,每个工位应有一台电脑适应仿真教学的需要,还要考虑实验操作和大型分析仪器摆放安装,要有试剂柜、玻璃仪器柜、文件柜等,同时还要考虑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5.加深校企合作,建立课外实训基地
利用学校校企合作资源,建立课外实训基地。企业资源丰富,拥有种类多样且先进的分析仪器。到企业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学习不能真正对课程学习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如果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学生在学习每个模块后到企业岗位进行操作实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和要求,了解仪器分析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直接提高教学效果,还能让学生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迅速适应,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6.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对理实一体化教学研究
学校应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学习仪器分析在企业实际分析中的应用,学会常见仪器故障的排除和仪器的日常维护等,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教师平时还应加深对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研究,及时学习最新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索。
四、小结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进行大量的尝试。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紧密联系企业实际、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才能使仪器分析教学改革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智利,谢青季,夏绍喜等.师范院校仪器分析课程教与学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化学教育,2004(8).
[2]屈菊平,王晓华,付胜堂.高职《仪器分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焦作大学学报,2010(3).
[3]于志伟,王芳.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仪器分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中国科技纵横, 2011(8).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