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智库影响世界”,有学者曾经这么说。在中德贸易额已占中欧贸易近1/3的当下,德国智库的表现怎样?《环球时报》记者在多年的采访中得出一个令人担心的结论。
要研究一个国家的问题,最好懂这个国家的语言。可是,德国各大智库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大多看不懂中文报纸,读不了中文专著,只停留在会说“你好”“谢谢”阶段。即使像德国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桑德施耐德教授这样德国最顶尖的中国问题专家,也几乎不懂中文。在10多年的驻德采访中,记者只碰到过3位中国问题专家(不包括汉学家)能说点中文。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中国问题专家瓦克尔是其中一位,她在回复记者邮件时,还特意秀了一把中文,尽管她说起来仍有些困难。
究其原因,虽然20年来中德经济合作迅猛发展,但德国在研究中国领域明显落后其他西方大国,近年才开始奋起直追,各个智库纷纷设立中国研究部门。由于缺少有中国学习和研究背景的资深专家,一些其他领域(如日本)的专家被“转型”为中国问题专家。这些专家上岗后,往往没有学习中文的意愿,理由基本上都是“太难学”。
由于不懂中文,许多德国中国问题专家无法深入了解中国,也不能及时提升自己的“中国观”,甚至不少人不清楚中国的微博和微信。那么他们的信息源是什么呢?多位中国问题专家直言不讳地说,主要看美国的研究。
像2013年成立的柏林中国研究中心,这3年来几乎统治了德国的“中国舆论”,而30多个工作人员中不少有“美国背景”。该中心每周会给德国政府部门以及媒体发送《中国观察》研究刊物。记者发现,80%以上的文章都是中国的负面内容。今年6月,德国总理默克尔第9次访华前,该研究中心总裁海尔曼在新闻发布会上预测,“在未来的数月、数年里,中徳关系必然经历激烈的冲突”。最近,他还撰写过诸如“中国如何加剧西方社会分裂”这样的文章。多名德国专家曾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类文章过于简单,除了“激情性的表述”来吸引眼球外,没有深入分析。德国《每日镜报》称,有德国传统研究机构学者认为,该智库缺少从历史角度看待中国的立场。柏林中国研究中心甚至没有自己的图书馆。
曾在德国智库进行研究工作的维海恩女士对记者说,许多德国智库的中国问题专家仍生活在“旧中国”。智库还要保证所谓的“政治正确”,因此对“社会主义中国”存在偏见。维海恩如今在一家大型企业的公关部工作,她说,在这里能感受到另一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