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道/本刊记者 秦 龙
埃里克·施密特
——“人机大战”的商业推手
右为埃里克·施密特,中为李世石。
3月10日至3月13日,Google开发的人工智能电脑围棋软件“AlphaGo”(中国网民戏称为“阿尔法狗”)和前世界围棋第一人、韩国九段名将李世石进行了五番棋大战,AlphaGo五局四赢。此次比赛不仅轰动了科技界,也对资本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其开发公司Google是近年来虚拟经济和所谓“云经济”中最大赢家之一,从原先一个被质疑“到底靠什么赚钱”的搜索引擎公司,一跃而成为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冠名”众多、最时尚商业概念的大鳄,Google显然有很多技术和商业的杀手锏。这次AlphaGo显然是继IBM的“深蓝”之后另一个成功的技术兼商业杀手锏。通过围棋“人机大战”的新闻轰动效应,向世人直观地证明了人工智能的“杀伤力”。
“人机大战”的商业推手——Google董事长兼CEO埃里克·施密特酝酿、包装了这个人工智能噱头和热点。
不得不说Google公司已经成为新时代的硅谷神话,造就这个神话的是“三驾马车”:创始人谢尔盖·布林、拉里·佩奇以及董事长兼CEO埃里克·施密特。没有两位创始人就没有Google的搜索技术与独特的创新精神,然而没有埃里克·施密特,就没有Google今日令人咋舌的赚钱能力与重塑互联网搜索服务格局的实力。
在IT业界,施密特绝对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其经历之丰富,堪称业界老狐狸。
首先,他的背景无懈可击:拥有普林斯顿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师学士学位,同时拥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教育、学术和理论上都是一流水准。其次,他入行起步的经历也十分诱人:毕业后,首先任职于美国齐格洛公司和贝尔实验室,前者是IT业内著名的Z80系列CPU的设计公司;后者是“电信业巨子”贝尔的研发基地,近百项科技专利的拥有者。还在IT业的技术圣地——施乐(Xerox) PARC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担任过研究工作。
经历了贝尔实验室以及施乐PARC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后,1983年,施密特迎来了他事业的新高峰,他加盟Sun,先后担任首席技术官和CEO。在他任职期内,施密特领导开发Sun独立编程技术平台,将Java从公司的一个研发者的失意作品,变成Sun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市场武器。他积极推行网络软件战略,为Sun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高速发展打下基础。1997年,施密特受雇于Novell公司,任公司主席兼CEO,主管公司战略规划、管理和技术研发。虽然,施密特很快将Novell重新打造成一个赢利的公司,给予了Novell第二次生命。
就在这时,人生中一次重大机遇不可抗拒地摆到他面前。在玩过了工作站、服务器等硬件(Sun)和网络操作系统等软件(Novell)后,一个互联网公司的席位出现在施密特面前。这就是搜索引擎的后起之秀——Google。
佩奇和布林当然是看上了施密特的丰富经验,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佩奇对施密特的能力充满信心:“施密特先生对互联网的发展前景有着深厚的技术背景和广阔的视野,我们正是需要这样的管理人才。”
施密特说,他清晰地记得2001年第一次与Google两个创始人见面时的情景:“他们在各个方面的看法,都与我不尽相同。让人搞不清他们的看法,究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远见,还是单纯天真。”他饶有兴趣地结束了会面,但没有立即答应他们。2001年3月,施密特终于到了Google,担任董事长。
在互联网热潮中,几个懂技术的人扯一杆旗建公司、自任掌门人是一个普遍现象。而Google却将掌门人的位置让给了别人。
凭借其出色的网络搜索服务,Google的名声越叫越响。2000年,随着互联网泡沫经济的破灭和科技股跌入谷底,佩奇与布林两人都深刻体会到:光有技术是不够的。虽然两人亲密协作,共同分担公司所有的角色,但是,到了2001年,Google面临发展危机,他们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经理人,将Google打造成一家能够赢利的公司,尤其在互联网如此惨烈的发展环境下,必须有一位高超的管理老手来掌舵Google,使其顺利航行,并不断扩展成为互联网领域新的航空母舰。
Google的另一位主人公——施密特的登场解决了这一重大问题。可是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施密特一直令评论界感到困惑。当他被Google的两位创始人选中、担任首席执行官的时候,人们认为他将是个可怜的“道具”。
当时这家表面简单的搜索引擎企业只有两百名员工,但在投资家眼中已是炙手可热。投资者之所以看重这家公司,是看重两位创始人佩奇和布林团结一心,同时这个技术型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并不复杂。
而且,当佩奇和布林在寻找CEO的时候,他们并不愿意放弃对公司的完全控制。然而,有多少人愿意接受可能没有控制权而当傀儡的前景?“合适”的职业经理人似乎都会拒绝他们。
因此,当施密特受雇Google的时候,大多数IT评论都怀疑他将成为一个傀儡。
然而,最不友好的评价也不得不称施密特是个“幸运儿”。因为他不但坐稳了“三巨头”的位子,还挣到了数十亿美元的身家;不但自己挣到了钱,还让Google的股价像打了兴奋剂一样“下都下不来”。更何况,他在Google的表现和口碑都绝不是一个傀儡所能拥有的。
考虑到华尔街对公司治理的口味和高标准,在IT业混迹多年的“老江湖”施密特显然知道怎么让投资者放心。
刚上任Google CEO时,他曾表示“Google从成立以来做得相当出色,公司成长极其迅速,已拥有各种搜索服务的最大市场份额。我不认为Google会有任何明显的战略改变。”
“布林和佩奇对技术有很好的把握,他们更代表了公司的文化。我的关注点在公司运营、投资等方面。”施密特表示。
施密特基于“地球人都知道”的工作成就,使他早已声名远扬,但其本人却甚为低调,只剩与工作相关的信息。埋头挣钱,并保持低调,这是施密特的生存之道。
而在管理上保持低调的同时,施密特并不愿滥竽充数,他也会提出改变。“我花了6个月才理解Google是怎么运转的,现在我能描绘出来了。我想佩奇和布林将要改变管理方式了。”
对待合作伙伴,施密特也尽量显得低调。“我不希望合作伙伴认为我们在跟他们竞争。”然而在他执政期间,Google的“手”越伸越长,似乎要进入每个领域。这就是一个矛盾的CEO的处世之道:低调而又不间断地扩张。
但总体来说,施密特也很会把握自己的角色,绝不会出来抢两个创始人的风头。他说,“我的角色更像是一位首席运营官,创始人在决定公司战略和技术走向方面拥有否决权,而我的首要工作就是把Google和两位创始人最大程度地兑换成收入和利润”。于是有人评论,互联网界大概只有施密特具有这样的背景、这样的学识和这样经验的人,才能“镇住”这两个个性极强的技术天才。
2013年Google中国的启动仪式上,Google公司用自己的创意产品卫星地图搜寻到施密特的所在地,让笑容平和谦逊的他出场方式颇具看头。随后,Google又让完全不懂中文的施密特用中国的七巧板拼出“谷歌”二字。尽管有Google中国区两个负责人李开复与周韶宁在旁,埃里克坚持不要任何帮助,独立完成了这个“高难度”的拼图游戏。
启动仪式后是少数媒体的采访时间。与这样一位人物对话,每个记者都蓄谋已久,而施密特一直微笑着强调:“Lady first(女士优先)”。Google公司的员工告诉记者,这是他多年的习惯。在记者与施密特谈起Google以及搜索技术的未来时,他一脸招牌式的微笑,却说:“这我可不能告诉你。”几个细节让人看到这位神话人物的固执与严谨。
事实上,如今CEO的位子越来越不好坐了,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在整个美国企业界,CEO的上下岗已经如同走马灯一般。“而施密特的成功恰恰是在对Google文化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对自身位置的把握”,众多的评论家纷纷这样认为。
众所周知,Google的创始人布林和佩奇不仅是个性极强的技术天才,而且都有着咄咄逼人的精明。面对这样的老板和Google这样一家有着深厚技术背景的企业,身为“空降兵”的他就和很多职业经理人一样,合作双方都难免面临巨大的文化冲击,甚至董事会担心到直接告诉他:“别把公司弄糟了,公司的起点非常非常好,可别进行太大的改革。”
对于有着Sun公司CTO以及Novell公司CEO经历的施密特而言,实际上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他很容易就把握住了管理Google的关键——要以尊重工程师文化为基础。事实上,从刚刚加入Google,他就要求取消自己的独立办公室,Google任何员工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
“拥有管理者的头衔和拥有真正的权力绝不是一回事”,所以无论是企业决策还是实施管理,他很会把握自己的角色,绝大多数事情往往会以与其他二人以团体商榷的方式进行,“我们是三人执政……实际上,如果这件事真的很重要,我们中的一个人会说服其余两人同意。这是一种十分密切的私人合作。”很明显,如此一来他明智地避免了一个CEO最可能下课的因素——与老板意见不和。
但这并不意味着施密特只会一味地退让,由于创始人佩奇和布林创造了符合其理想而又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就曾开玩笑说:“布林和佩奇自信到了即使跟上帝辩论也不会犹豫。”
面对华尔街严苛的监管机制和股东回报的强大压力,施密特不时也会以过来人的身份直接“敲打”提醒二人,注意他们的行为举止。但一直以来,他都刻意回避各种采访,而将两位创始人推到媒体的聚光灯之下。
这一系列的做法,无疑使施密特在整个Google内部的关系如鱼得水,客观而言,这也才保证了施密特在商业和内部管理上的战略能够一直得以顺利的实施。
时至今日,Google在互联网搜索市场份额不断增长,公司利润也在节节上调。
施密特掌管Google后,首先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建立坚实的基础以适应Google过于迅速的发展。同时,如何保持产品的高质量以及如何把产品开发的周期降到最低,都成了最受关注的问题。施密特掌控着Google每天的运营情况,他在IT业20年的不同领域的工作经验,使其无论在规划战略还是在开发新技术等方面,都显得十分得心应手。施密特这种老道的视角正是年轻的Google想要迅速发展,且立于不败之地所必需的。
一个好的互联网公司不但要能为市场提供高效优良的服务,关键还在于是否可以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而赚取利润。包括Alta Vista、Yahoo、Lycos、Excite、Infoseek在内的一些互联网大鳄们,都曾经尝试过开创基于搜索的业务,但是尚无成功的先例。如何利用一个简单的搜索引擎赚取高额的利润,的确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搜索引擎赚钱的方式不外乎两种:出售搜索服务和广告业务。但也面临着一系列不利因素:市场竞争激烈,技术服务迅速更新升级,广告商变幻无常。以至于像Yahoo这样曾一度赢利的大鳄,则因为网络广告大幅缩水而出现亏损。
当时Google是一家相当出色的搜索引擎技术公司,但除了出售技术,没有其他的盈利方式。而2001年正是“全球经济”的衰退时期,施密特加入Google,他老道而颇具创新的头脑看到搜索与广告之间最和谐的联系,解决了Google在保持主页简明朴素的同时增加广告收入的难题,这就是Google目前最核心、最成功的赚钱方式——AdWords文字广告,即在搜索结果右边附加相关广告。
事实上,施密特经营Google最成功的莫过于网络广告模式。他力求保持独特的朴素风格,Google的页面上没有广告横幅、Flash动画,但其收入的三分之二来自网络广告。
施密特让Google从一个单纯的搜索引擎,转变为一个为企业提供各种搜索服务的供应商和互联网上最大的广告平台之一,并挖掘出Google的巨大商业潜能。让Google有了400美元的天价股价、10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和越伸越远的业务触角,它俨然已经开始威胁微软、甚至是eBay和一些电信运营商。
责任编辑/秦海霞
Google成为了为企业提供各种搜索服务的供应商和互联网上最大的广告平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