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篇:穿越时空的对话之杜甫

2016-12-02 03:17文_尹
河南电力 2016年7期
关键词:平江县诗圣青石

文_尹 健

自驾篇:穿越时空的对话之杜甫

文_尹 健

前年春节,我和家人自驾游于湖南,萌生去湘东北的平江县寻拜杜甫墓祠的想法。

史料记载,晚年杜甫离四川以后在湖南一带辗转漂泊。此时,他已是耳聋齿落,右臂偏瘫,患有肺病和风湿病。公元770年初冬,自感时日不多的诗人孤舟离潭州(长沙市)入洞庭欲北归故里河南巩县(今巩义市),遇寒风恶浪,重疾复发,且费用已尽。他写下生前最后一首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后,转入汨罗江昌江县(今平江县)投友求医,不幸病逝于县治寓所,葬于距县城30余里的小田村。

史学界对诗圣归葬之所长期存有争论。一说杜甫去世后因其长子早逝,次子长期患病且穷困度日,加之兵荒马乱,家人只好将其葬于小田;一说在其去世43年后,其孙杜嗣业四处筹资把杜甫尸骨迁回偃师杜楼村杜氏祖坟,葬在他最为崇敬的十三世祖杜预墓旁,后又迁于巩县。不管何说,“诗圣”殒落湖南初葬小田村并无异议,作为诗圣故乡人前往拜谒则是久之心愿。

于是,出长沙经浏阳,再过平江县城,我们踏上杜甫墓祠的探寻之旅。

所谓大处好找,小处难寻。过平江不久,就看到杜甫墓祠的指引牌,却怎么也找不到正确的下路口。眼看天色渐晚,几番停车打探,途经数个村落,终于在沿一条窄窄山路行进时,看到了路边一面白墙和一所学校门廊。它们后面,就是找寻已久的杜甫墓祠。

这所墓祠合一的建筑位于一个小山坡上,坐北朝南,距离当年杜甫孤舟所在的汨罗江只有二三公里。墓祠始建于唐,现存建筑是清光绪十年大修后的风貌,由墓祠、官厅、僧舍三大院落并列组成。墓祠由门栋、飨堂、陵墓纵向排列,门正上方有青石匾,上刻“诗圣遗阡”四字。大殿立有手捧诗卷仿佛还在苦吟的杜甫铜像一尊。陵墓原是花砖结顶,一室二耳,红石墓碑的唐墓形制,清光绪九年重修改用扇形麻石结顶,碑换成青石,上有当时平江县事武陵县知县李宗华书写的“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之墓”等字。官厅是接待拜谒、祭祀的场所,后面有平江著名文人李元度、张岳龄倡导并捐资修建的“铁瓶诗社”。僧舍则是守墓和祭祀人员的居所。由青砖、青石、黛瓦、红沙岩构造而成的祭祀性古建筑群朴实无华,彰显了杜甫平民诗人的气节,具有极高的文史和观赏价值。

在大殿两侧房间里,展示着杜甫生平和对其作品的介绍。看着诗人始终居无定所的行旅,品读着诗人始终忧国忧民的吟唱,我们不禁怅然感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句耳熟能详的诗篇绝唱就出自这位也曾年少轻狂,也曾壮怀不羁,但即使是寻常景象,也要达“语不惊人死不休”诗学境地的伟大诗人之手;即使已病入膏肓,依然没有忘记多灾多难的祖国和受苦受难的人民,最终成就其忧国忧民伟大诗人和“诗史”的历史地位。

杜甫存诗1400多首,而在他漂泊西南的最后11年间,就写了1000多首。宋朝王得臣曾在墓祠赋诗:“水与汨罗接,天心深有存。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对屈原与杜甫这两位伟大爱国诗人死于一地,葬于邻近,发出无尽感慨。

生前为平民歌唱,死后也归于平民之中,一代“诗圣”杜甫注定成为“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尹健 现就职于国网安阳供电公司。安阳电力文学艺术协会秘书长,喜欢各种方式的旅行,发表过多篇游记。

猜你喜欢
平江县诗圣青石
珍珑·青石子度假庄园
小青石和水滴
和李杜合影
轻质高强堇青石多孔陶瓷的制备与表征
和李杜合影
贫困地区县域整体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童心艺海炫彩未来
春雨中遥拜诗圣杜甫
青石峥嵘
强制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