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_王向阳
停不下的脚步
文/图_王向阳
固定导线
麦收后连续的阴雨天扫去了高温炎热,让即将播种的土地得到了滋润。面对这样的“好天气”,冯有良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望着雨水心里着急上火犯头痛。
冯有良是武陟县供电公司外线三队的队长,着急也是事出有因。原来,武陟县公司正在全力推进投资6308万元的2015年新增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必须要在6月30日前完成155个台区、48条10千伏线路新建改造任务。冯有良带领的施工队承担了近20项工程建设任务,施工时间本就紧张,结果又因天气不好耽搁了五六天,心里哪能不着急。
6月11日下午,笔者得知他们第二天要早起改造10千伏大虹桥线寺王庄支线的消息后,打电话给冯有良,要求前往现场亲身体验。12日5时50分,笔者跟随外线三队的27名施工队员准时出发。
施工地点位于武陟县城西南的大虹桥乡寺王庄村,半个小时的车程。在现场,笔者看到田间已经有人在劳作,路面上散落着零星的麦秸秆,昨夜的一场阵雨在道路低洼处留下了大大小小的水坑,天空阴沉灰暗,但还算凉爽。
一下车,冯有良便召开班前会,交代作业任务、人员分工、存在的危险点和安全措施,安排吊车将导线吊装到放线用的转盘上,在施工点周围拉起遮栏,为开工做准备。
“今天改造的是21号至41号杆,共830米,从村西头到村东头。”趁着等待停电的间隙,冯有良简要介绍了工程情况,“主要是将原来的35平方毫米导线更换为70平方毫米绝缘线,解决线路供电‘卡脖子’的问题。”
7时整,停电指令下达,早已在线路下等候的七八名施工人员开始登杆拆除直线杆上的绑线,将导线从绝缘瓷瓶放进固定在横担上的滑轮内。在村西头的21号耐张杆上,两名施工人员拆除线路工字线,将新导线穿过滑轮接到北相旧导线上。随后,地面人员合力拉紧导线,杆上人员将导线从耐张线夹处剪断后,冯有良通过对讲机指挥另一侧人员开始牵引,通过以旧带新的方法展放导线。
导线牵引中,任玉卫负责跟随盯看导线接头。随行中,笔者发现任玉卫精神高度集中,特别是在接头到达滑轮处时,他会不由自主地把对讲机放在嘴边,大拇指随时准备紧按对讲键,时刻关注着接头的移动。25分钟后,北相导线牵放顺利完成,返回路上他解释说:“牵引中一旦导线接头在滑轮处卡滞,牵引机没有及时停止就会造成电杆受力折断。”
再次回到21号杆,施工人员已开始准备牵引南相导线。在施工点西侧20米的路上,笔者发现了一顶帐篷,上边挂着“秸秆禁烧”的标语,帐篷下坐着一个中年人和一个老年人。“去年夏天,我们家用电最多时,1个月电费差1块钱就500块了,冰箱一年到头没停过。”得知笔者来采访度夏保电,中年人宋小混说道,“现在离了电真不行。”言语中,笔者感受到宋小混对度夏用电的关注和美好期盼。
组装塔材 耿建昌/摄
10时40分,安监人员李孝峰来到工地,认真检查核对工作票和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工程紧,天也热,安全可不敢放松,不然会出大问题。”检查中,李孝峰不断交代冯有良要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做好人员监护。
来到村东头,笔者看到田间套种的花生已经发芽,不远处群众正在播种玉米,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秸秆的气息。这时的天空早已放晴,烈日当头,手机上的天气软件显示温度已达到31摄氏度。
41号电杆紧临着一座配电房,5名施工人员正在烈日下用牵引机牵放导线。站在太阳地十来分钟,笔者额头上就冒起了汗,裸露的皮肤被晒得发烫难受。虽然天气炎热,但3名回收盘放旧导线的女队员领口、袖口却扣得严严实实,安全帽上加装着遮阳面罩,以防晒伤皮肤。
12时15分,第二根导线牵放完成,田间劳作的群众陆续返回村里。这时,3名女施工人员来到树下歇息乘凉。摘下安全帽,笔者发现她们鬓角的头发早已汗湿贴在脸上。即便有遮阳面罩,杨青青的脸还是被晒得通红通红。
15分钟后,登杆作业的马文杰固定完新导线回到地面,抓起大半瓶水一饮而尽。“这天气,一天喝四五瓶水都不到头,还很少上厕所,不信你也试试。”虽说条件艰苦、工作劳累,但爱说爱笑的马文杰还不忘幽默一下。
12时45分,连续工作了6个多小时,施工人员才吃上午饭。“吃过饭后休息一小时再接着干。”考虑到任务已完成一大半,冯有良决定适当延长歇息时间,避开午间高温。可饭还没吃完,计划就变了:“刚接到通知,明天要早起放线,休息20分钟接着干,早点结束好回去领材料。”
13时15分,他们又开始了忙碌,直到15时30分左右才结束。将导线装车,收拾完工具材料就开始返回。
“这种紧张的节奏,等到6月30日工程全部完工后可能会好点,但肯定还是忙。”自打上班就没离开过施工一线的冯有良,多年的度夏保电经验告诉他,只要用电在增长,他们就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