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肖依
闾邱坊巷,细看岁月流转的千年小巷
记者肖依
虽与人声鼎沸的观前街,车来车往的皮市街咫尺之遥,闾邱坊巷却是那样的静,一副孑然而立的样子。巷子里明、清以及民国建筑遍布,几乎一抬眼、一低头,就会与一段往事相遇。
这条苏州城区中部的街巷,东连皮市街中段,西接人民路,以北宋大臣闾邱孝终宅第在此得名。苏东坡曾有“苏州有二邱,不到虎邱,须访闾邱”之语,其中的“闾邱”既指闾邱坊,又指闾邱孝终。
关于闾邱孝终,苏州人,曾任黄州太守,筑栖霞楼邀请文人墨客饮酒赋诗,苏东坡也常常与会。由此,闾邱孝终与苏东坡交往甚密,友谊深厚。辞官回苏后,苏东坡常来探望闾邱孝终。苏东坡到苏州来,游览虎丘、拜谒闾邱孝终,是两件大事。后虎丘与闾邱也随着苏东坡而名扬四海。
而如此一条寻常巷陌,也终因两位的赤子情谊而深显不凡。
阴雨的早晨,决定踏巷寻迹。从人民路拐入,最初只觉这又是一条普通的江南小巷,雪白的墙,深色的门,再平常不过的巷弄风景。可是当看到墙上一个个名人的石牌,再古朴的宅院也变得深邃起来。
闾邱坊巷50号是程继高故居,大门紧闭,宅院高墙,要不是墙上的介绍,差点就错过了。据传,程继高曾是解放前交通银行苏州分行经理。庭院建于清末民初,砖木结构五进三开间。第二进为砖木结构,曾为苏州市邮电局线务处征用。现只有第五进散为民居。
巷子中段,一长溜青砖外墙的民国建筑显得极为突兀。它位于11-21号,分东西两侧。西侧一栋是苏州电话电报局旧址,高有二层,东西长约30米,南北进深约10米。雕花的罗马式拱型大门,建筑正厅有四根罗马式廊柱,上有露台及栏杆,气势宏大。
当时,建筑在这小巷中立起,百姓们都觉得稀奇极了。事实上,它确实也是一座传奇的建筑,可谓见证了苏州电话史的发展。如今,它早已成为企业用房,想要进门一探也被严厉拒绝。只留楼前的“交通部苏州电报电话局旧址”供人记忆。
而相比之下,东侧的一排小洋房就明显精致许多。即使至今已90多年,却仍能感受到它的海派气质。青砖外墙,却带有四合院风格;青瓦屋顶,地板却是欧式;明式雕花窗,先进的化粪卫生系统。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与别不同的“联排别墅”。如今,这排老洋房,已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古建筑,还吸引了国内的一些剧组前来拍摄电影电视。
巷中另一处让人流连之处,那就是巴西华侨詹沛霖故宅,显然比电话局旧址纯粹得多。它位于闾邱坊巷东首4-6号,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是一座五进八开间的深宅大院。整幢宅院保存完好,有翻轩、花厅、厢楼、花园等,古色古香。
詹沛霖在上海开设造纸厂,人称“纸大王”、“纸老虎”,于1943年购得此屋。解放前移居巴西,虽处海外却长念祖国,自1983年以来,关心福利院孤老幼童,年年捐钱赠物。多年前,詹氏家族将近2000平方米的古宅全部捐给苏州市社会福利院做分部,并拿出200万资金作为修缮古宅的费用,取名五爱堂,也真正诠释了爱的真谛。
因为一路光顾着寻找古宅,错过了巷子中段的那两口井——金泉。据说是为纪念义士史金奎而建。那是在1932年,史金奎为救火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32,当地居民捐资挖建双井纪念他,井旁原有水池和5块井碑。
在闾邱坊巷,其实还有许多古迹终因年代久远而无迹可循。不能不提的是薛家园的妙严坟,这座最早让这条巷子有着广泛流传的历史旧痕的香冢。相传,薛家园为梁武帝所建,公主妙严皈依佛门后在此地设福寿庵,直到80多岁圆寂后,便葬在薛家园,后人称之为妙严坟。这段历史终究离我们太遥远了,除了地名如今已无迹可循。
还有位于闾邱坊巷2号的缪康寿故居现也基本无存。这座四进三开间的深院庭宅,原来遗有临街的石库门,留有砖刻“诗礼传家”4个字,下款是己亥春立。缪康寿是苏州著名的中医内科医生,对医治伤寒等症有独特的经验。行医30年整,医术精益求精,医德崇高,被誉为“当代扁鹊”。现在却连门牌都难以找到,大致的位置也早已换成了普通的民居。
白墙青瓦、发霉的墙皮、安然的老人,这条历史的长巷宁静淡泊,任凭岁月流转,它自宁和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