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红土地上的职业传奇
—— 记首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
文/本刊记者
会场里的各国专家们
6月14日至15日,首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在昆明举行,超过35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外国专家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人才机构,以及超过200名海外留学生、海外高端人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交流会。交流会入场参观洽谈人数累计达1500人次,与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境)外引智机构、留学人员达成合作项目70多项,签署引智合作备忘录25项,招聘海外高层次人才近80人。
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内外高端人才为了“聚天下英才·促云南跨越”这一主题齐聚一堂,凸显的是云南求贤若渴推动发展的决心,也是海外人才对这片“后发之地”发展机遇的认可与向往。
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人才的流向正在成为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原因和标志。在交流会上,与会嘉宾认为云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而各行各业的人才水平将是决定云南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对于企业而言,人才的意义有着更加具体的表现。云南白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品耀在演讲中说,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企业与外国人才、技术的交流合作,能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因此,企业要引进人才、掌握技术就要转变企业发展观念,让“走出去”的发展理念深入企业核心。另一方面,在引进外国人才的同时,企业也要自主培养各类高等人才和紧缺人才。企业需要开放创新的人才引进制度,让企业和人才更好地结合。
布莱斯女士是来自美中硅谷人才汇的项目经理。“企业家精神是可以被教育出来的。”布莱斯说。她认为云南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这里的人民也非常愿意走向世界。”而企业家精神是当今世界通用的一种“语言”,对于企业的创业、发展十分关键。因此,布莱斯及其团队想把硅谷的专业见解带到云南,建立一个潜在人才的智能库,实现硅谷模式的孵化器在云南落地。
来自国际城市管理协会的吉姆·普洛塞则把视角落在更具体的角度:城市管理。他认为人才在社区中发挥着连接乡村、城市以及社区本身的重要作用,在社区服务中从交通建设到医疗服务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人才不仅只属于大企业大公司,我们生活的社区更需要人才资源,让人才留在社区,服务生活同样非常重要。”对于正在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昆明来说,这样的观点无疑十分新颖。
一个个的小隔间、详细的中英文版宣传手册、热情的现场讲解……6月14日,云南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洽谈会暨招聘会在昆明举行,32个单位来到现场招贤纳士引智入滇。
作为首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活动之一,项目洽谈会吸引了高校、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和科研院所等32个单位。
云南白药集团总经理尹品耀先生表示:“云南白药的人才建设,主要有三大措施,第一是转变传统发展观念,推行‘走出去’发展战略,打破地域限制,建立科技人才和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和研发中心。第二是构建自主培养与外部人才引进相结合,以自主培养为主的人才发展模式。内部培养一批创新型、创业型和实用型人才。着力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第三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建设理念,全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我们亟须有色金属专业方面的人才,更亟须懂国际贸易、懂专业、懂语言的复合型人才。”云南锡业集团控股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沈裕昆向前来咨询的专家学者介绍。
云南医药产业如何创新?科研成果怎样才能实现转化运用?作为首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专题分会之一的“药物开发方向人才与技术专题分会”在云南白药集团举行。多位来自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美国临床药理学院及云南白药集团的专家到会分享交流。专家们纷纷表示,云南的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从传统中药向现代中药不断创新升级转型,才能更好地顺应国际市场。
会上,专家围绕云南省医药产业创新、科研创新、转化创新等进行交流研讨。美国生物医药学会前会长陈平表示,云南药企走向国际化是必由之路。对于云南的药企来说,品牌可以发挥更多更大的价值,依托已经发展壮大的一些医药类品牌如云南白药等,可以打造一个属于云南药企的平台,联合更多本地的企业和品牌,充分展现云南生物医药的特色与价值。
美中药开发协会康州分会会长罗亮建议,在云南药企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中药需要得到更大的认可。运用更加严谨的方法对重要的病例、毒理、成分等进行分析,更容易获得国际的认可。
美国生物医药学会副会长付亚莉表示,外国人对中国的中药之所以不认可,是因为对里面的成分不了解。国际上,对药品的成分要求有详细的分子定义、数据论证、比例分析等,云南的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从传统中药向现代中药不断创新升级转型。
美中药协大华府分会会长傅萌表示,云南中医药在国际化进程中,首先要做好民族医药,除了种植、生产等多年形成的本土优势外,要建立规范的标准化模式。如果新药研制成功获得认证,如何适应国外的法规,进入国际市场,找准门槛也是关键。傅萌说,美中医药协会有高级技术人才和庞大的会员数量,如果能和云南的制药企业一起合作开发研究,对云南中药走出国门,也许是把“开门的金钥匙”。
云南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洽谈会暨招聘会现场
“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宜人的气候,云南还有哪些值得外国专家留下的地方?”在首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上,一位有意在云南工作的外国专家这样问道。
对此,云南省人社厅厅长崔茂虎回答说:“云南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优势产业聚集、政策红利充分,这些优势都能为各类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基地、生活空间。云南将以最优质环境服务人才。”
引进海外人才的重要性早已得到了云南省各界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云南省引进国外人才的数量不断增长。“我们必须有自己的顶尖人才,也要引进国际顶尖人才。”论坛上,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汪戎说,云南要有拔尖的企业来吸引人才,用国际人才补齐人才短板。
让外国专家来得了、待得住、留得下,创造共赢、多赢、双赢的效果,需要建立完善开放的外国人才引进制度,积极发挥外国人才在中国的创新创业潜力,为外国专家的工作、生活便捷提供服务。为此,云南省出台了多个文件及具体配套措施。对于符合要求的人才,简化来华签证审批事项,简化考试程序、招聘程序,在人才落地后,按规定享受项目扶持、科研资助、家属探亲、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还鼓励企业发动人才服务中介、猎头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人才引进工作中来。
“过去在滇工作的外籍专家如果生病,由于我们的医疗水平有限,他们常常不是在昆明看病,而是选择回国看病,或是就近到香港和泰国看病。”云南省外国专家局外国专家处处长阮朝奇介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4日下午,云南省外国专家就医服务“绿色通道”揭牌,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外籍医师坐诊,并提供从设施到人员的双语服务,为外籍专家就医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还将探索与国际国内保险公司合作,为就诊的外国专家提供直接结算服务。“目前,云南省是西南地区首个具有外籍医师坐诊服务‘绿色通道’的省份。”阮朝奇说。
如今,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外国专家服务于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引进国外智力项目与“十一五”时期相比,数量增长了179%。2015年,10位外国人获得了陈豪省长亲自颁发的云南省外国专家“彩云奖”奖牌。在他们当中,有致力于热带亚洲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英国教授高力行,有为沪昆高铁建设安全保驾护航的德国工程师拉希德·赛德,有被誉为先心病患儿“福音”的美国医生罗伯特·狄家诺……而近年来,还有更多扎根云南的外国专家获得了这一奖项。他们将与更多的初来者一起,继续在红土地上书写属于自己也属于云南的职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