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深与苍梧中山中学

2016-12-02 01:01
西江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李济深梧州中山

阿 舆

李济深与苍梧中山中学

阿 舆

梧州市中山中学

苍梧中山中学(现为梧州市中山中学)是李济深先生于1939年亲自倡议创办的学校。这所历史悠久、深受人们赞扬的中学,凝聚了李济深先生、社会各界贤达与当地热心人士的心血。

李济深热爱家乡、关心家乡教育事业的愿望和实践由来已久。1924年,李济深任粤军第一师师长兼任西江善后督办、大元帅大本营西江办事处处长期间,便有在梧州蝴蝶山办一所高级中学的计划,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留美回来的盘珠祁硕士。盘珠祁认为,梧州市作为广西内河航运的咽喉,外连粤港澳,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与其办一所高级中学,还不如办一所大学。李济深觉得盘珠祁说得有道理,便马上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当时的广西民政厅厅长黄绍竑。黄绍竑素来敬仰李济深的为人,说这是培养广西人才、有益桑梓的事,表示竭力支持。

由于当时广西局势相当混乱,在梧州办大学的事暂时搁了下来。直至黄绍竑当了广西省主席后,于1927年春正式向省政府提议在梧州创办广西大学,由其本人担任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创办大学事宜进展十分顺利,1928年9月举行了广西大学的开学典礼。人们没有忘记李济深倡议在梧州创建广西大学的功绩,盘珠祁后来常说,李济深先生是广西大学的创办发起人。

从1937年9月开始,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对梧州狂轰滥炸,梧州人民深受其苦,商店关门,学校搬迁,众多学子没有一处安静读书的地方。此时,李济深正在广西坚持抗战,面对家乡学子读书无门的状况,他深感忧虑,遂谋划在家乡创办一所中学。1939年,李济深把在家乡办学的想法函告其兄长李少轩。李少轩认为此举甚好,经商议后,把校址定在距苍梧县城戎圩(今龙圩)20多公里的大坡圩旁。李济深亲自担任建校董事会董事长,李少轩、钟宝衡、周泽甫等六人为理事。

李济深在家乡大坡办学的消息传出,便获得了四面八方的响应。李济深的老部下蔡廷楷、薛岳将军鼎力支持,众多海外侨胞也慷慨解囊相助。为筹集办学资金,李济深和兄长李少轩带头捐献部分田产,还把珍藏在家里的一些古籍赠送给学校。李少轩和钟宝衡等人,亲自走村串户发动民众捐资办学。

经过三年的努力,学校终于建成。在为学校命名时,校董们都一致认为,这是李济深(号任潮)亲自倡议创办的学校,建议把该校命名为“苍梧任潮中学”。在征求李济深意见时,李济深坚决不同意。他说:“当日孙中山先生出巡广西抵达梧州时,在百忙中也不忘振兴教育事业。先生谆谆教诲我们,欲我国反弱为强,反弱为盛,必候学校振兴。可见孙中山先生对教育事业十分重视。任潮乃鄙人之号,况济深德薄能鲜,不堪重任,请以伟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名字为校名。”嗣后,李济深题写了校名“苍梧中山中学”,由桂林寄回梧州。1942年秋,苍梧中山中学开始招生,苍梧县南部各乡村学生纷纷前来学校就读。

在李济深的关怀和指示下,苍梧中山中学高度重视师资质量,把著名学者黄迴凡等资深教师延聘来校任教。因此,吸引了苍梧邻县及梧州市的青少年远道而来求学,李济深的儿子李沛瑶也在该校读书。

1944年底,李济深从桂林回到家乡大坡。在家乡的这段日子里,李济深曾多次到中山中学视察,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勉励师生勤教苦读,学好本领,励志图强,报效祖国。李济深在对师生的演讲中,讲到激动之时,还即席朗诵他撰写的抗战诗文,慷慨激昂,声震校园,在场的师生和群众莫不为之动容。

1945年夏,应李济深的邀请,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风尘仆仆从贺县八步来到大坡料神村,并在李济深的陪同下视察了中山中学。梁漱溟先生在学校里发表了演讲,就当前形势、抗日救国、民主与科学等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论述。

新中国成立后,苍梧中山中学更有了蓬勃的发展。1981年,该校聘任李济深的长子、华南农学院教授、副院长李沛文为名誉校长。1985年11月6日是李济深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学校举办了建校43周年纪念活动,还举行了任潮科学馆落成典礼,李济深的儿子李沛瑶重题“苍梧中山中学”校名,时任民革中央主席朱学范亲笔题写“任潮科学馆”馆名。任潮科学馆楼高三层,建筑面积为420平方米,内设李济深先生纪念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李济深先生纪念馆”馆名。

现在的中山中学环境幽雅、绿树成荫,校园建筑布局合理,体育运动场地宽阔。学校以“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创新强校”为发展目标,着力提高办学品位,建设书香校园、艺术校园、花园校园。长期以来,中山中学全体教职员工秉承先人的精神,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陈薇

猜你喜欢
李济深梧州中山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中共梧州城工委
国民党特务机关对李济深在港活动的秘密监视
为促成联众抗日疾呼
——李济深《致胡鄂公信札》
1926年3月24日,李济深前来黄埔军校参观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历史上的“中山人”
八十多载后寻访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