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航
还记得小学二年级第32课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吗?
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
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这口井,当地群众称之为“红井”。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沙洲坝一带缺水,有民谣传唱道:“有女莫嫁沙洲坝,天旱无水洗头帕。”1933年9月,毛泽东带头开挖了这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红井”。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敌人曾多次要填塞这口井,沙洲坝人民坚持斗争才保存了下来。1950年,当地对水井进行了修整。每个到此参观的人,都会被邀请喝上一口。据不完全统计,红井从开挖到现在,已有1000多万人饮用过红井水。这大概是世界上饮用人最多的一口水井了。
站在井边,往井里望,水依然清澈,还有水汽儿泛上来。工作人员将一只水桶慢慢放下去,盛满了,又缓缓拉上来。我们每人拿了一个小竹筒,舀一下,品一口,真清甜!
“红井”,就在沙洲坝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简称“二苏大”)旧址那儿。沙洲坝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的驻地。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二苏大”在这里召开。大会听取和审议了毛泽东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讨论和通过了修改宪法大纲等决议,还选举了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此间,中央执行委员会机关和毛泽东、徐特立、谢觉哉等在此办公和居住。在此前后,毛泽东写下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怎样分析农村阶级》《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光辉著作,同王明“左”倾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领导根据地经济建设,创造了模范的后方工作,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
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老师进行了详细的史实讲解,学习委员张西立代表全班诵读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的节选——
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在我们的工作人员中,曾经看见这样的情形:他们只讲扩大红军,扩充运输队,收土地税,推销公债,其他事情呢,不讲也不管,甚至一切都不管。……我郑重地向大会提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们与群众一道吃“包包饭”,穿草鞋,着粗布衣,“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毛泽东为群众放水润禾苗,朱德帮农民插秧收割,周恩来帮助红军家属拉犁,陈云、博古、邓颖超等23位领导干部带头“每天节省二两米”。苏区当时点灯用菜油,为节省用油,规定只能每2人或3人共用一盏油灯,每盏灯只能用一根灯芯。毛泽东按规定可以点三根灯芯,但他也只点一根,而且把灯芯缩到最小,就在那一根小灯芯所发出的微弱灯光下,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
授课老师还动情地讲起了张闻天砍柴的故事。1934年2月8日,张闻天签署发布了《优待红军家属条例》。他以身作则,带头参加礼拜六义务劳动,在红军家属地里锄草、种菜、挑水。由于缺少耕牛,需要人用肩拉犁,开垦荒地。张闻天的肩膀拉得又红又肿,可他仍然坚持,还一边笑着说:“天气这么冷,我们一拉犁身子就冒汗了,这可是不花钱的暖气!”红军家属缺柴火,张闻天便领着大家上山砍柴,警卫员考虑到他身体差,眼睛又近视,劝他就别去山上了。张闻天摇摇头说:“你们可别小瞧我,论砍柴也许你们还不如我呢。”说罢,脚穿麻草鞋,腰挎柴刀,领着大伙就上路了。傍晚,张闻天果然跟大家一道挑回了满满一担干柴。他将柴挑进了沙洲坝村头杨大妈的家里,亲切地说:“老人家,我们给你送柴来了。”《红色中华》的记者恰好在场,赶忙写下了这一动人的情景。
走出礼堂,讲解员告诉我,那时对于腐败毫不留情。1933年秋冬间,临时中央政府总务厅基建工程处主任左祥云,利用负责建筑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和红军烈士纪念塔等工程之机,贪污公款246.7元,事后又偷开路条企图逃跑。而总务厅相关负责同志,作为其上级领导,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管理疏漏,造成大量公款浪费,对左祥云贪污逃跑负有直接领导责任。1934年2月18日,左祥云被判处死刑!其他涉案人员也分别受到处罚。
1934年9月11日,苏维埃中央审计委员会在审计了苏维埃中央政府各部5月至8月的经费开支后,发布了一份审计报告,得出结论说——“我们可以夸耀着:只有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的政府。”讲解员说,苏区干部上至中央政府主席,下至火夫马夫,不仅没有工资报酬,公家只发生活费,而且为了节约,还“自带干粮去办公”,许多干部连生活费也不要公家发。我问讲解员“生活费”是什么概念?
讲解员说“生活费是指公家发给的服装和伙食费”。
不要工资,不要津贴,有的连伙食费也不要,请问古今中外哪一个政府的工作人员可以做到?!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苏维埃!必须要脱帽致敬了。
参观徐特立旧居时,我们还意外获得了一组数字:苏维埃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到1934年,光“列宁小学”就办了3199所!
……
一口红井,浸润着心灵;一根灯芯,点燃着信仰;一份审计报告,透露着自信;一所所列宁小学,孕育着希望……
(作者系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羊城晚报社副社长)
责任编辑 / 彭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