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孔猛
崇高,并非英雄、伟人的代名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崇高、拥有崇高的精神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境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青少年的理想信念、道德意志、文化素质、创业进取精神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所以不能忽视崇高的教育价值。
新的一年,《青春期健康》杂志社将继续围绕传播崇高理念,报道校园先进事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校园活动方面与走进崇高研究院进行合作,旨在为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起到指导作用。
“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之外,要锻炼健康的体魄,培养健全的人格,更要不断塑造精神和信念的力量。要时刻记得提醒自己:“今天你崇高了吗?”才能让我们在追寻中升华,在思考中成熟,在历练中找到生命的意义。
意气酬壮志 军旅铸忠魂
1968年的征兵,不像现在这么容易。边境上苏联陈兵百万,国内唱响着“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县级政府采取各种方式,配合完成征兵任务。台儿庄区也不例外,安排区文艺宣传队创作出了一台配合征兵工作的文艺节目。贺茂之就是这台节目的主创人员。
原来,他在含山县待了不到一年,因母亲的牵挂,就回到了家乡,正赶上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社教工作队很快就看上了他,把他当成骨干来培养。本来就想为家乡建设、为父老乡亲做事的他,如鱼得水,尽显其能。特别他的文学特长得到了空前发挥,除为大队、公社甚至工作队撰写有关材料外,还常把好人好事、先进典型或上级的号召、工作队的意图等,用诗朗诵、数来宝、相声、对口词等形式表达出来,而且速度之快“倚马可待”。他参加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大会时,先进典型在主席台上发言,他在台下一边听一边写,台上的典型发言结束,台下的他就把典型事迹写成了大鼓词或山东快书,而且重点突出、细节全面,甚至连发言者的口头语都能鲜活的表现出来。下一位发言之前,文化馆的或有说唱专长的同志拿着贺茂之写的大鼓词或山东快书就表演了一番,虽然是照本宣科,但总能给人以惊喜和震撼,对发言者和所有与会者都起到鼓舞和激励作用。本来呆板的会场,被贺茂之的即兴作穿插成了演唱会。以至在相当一段时间,市、区召开类似的报告会,或问贺茂之来了没有,或把他作为特邀代表请来。
也正因此,台儿庄区在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时,区文化馆特地把已经担任大队团支部书记、科技能手和公社贫下中农协会委员的贺茂之请来担任主创、编导。
配合征兵工作的整台文艺节目,所有文字作品完全出自贺茂之一人之手。其中柳琴剧《两家红》,反映的是一对热恋中的青年,为男方应征入伍而彼此担心不同意,双方的家庭也彼此担心,便互相去做工作,造成了一系列的误会,结果是都同意、都积极、“两人红、两家红”。浓郁的喜剧效果伴以“拉魂腔”的诙谐韵律,使全剧笑声不绝,又发人深省。
有人称赞编剧贺茂之是“科班”出身,贺茂之回答是“高粱棵出身”。但他编剧的历史倒可追溯到刚上4年级时。村里一打爹骂娘的家伙,邻里劝说无效又屡教不改。贺茂之就组织小伙伴们编演了个小剧:玉皇大帝得知人间有一不孝之子,便派天兵天将擒来审判,痛斥其不孝之罪,并重打四十大板,直至不孝之子浪子回头。灯光是月亮,舞台是麦场,拿根麦秸当兵刃,戴上草帽当头盔,围上园场嗷嗷一叫,还真引来了不少小观众,渐渐也引来了些大观众。当玉皇大帝痛斥不孝之子时,观众连声叫好;当天兵天将对不孝之子打板子时,演玉皇大帝的贺茂之竟情不自禁地上前打了两拳,演员疼的咧嘴,观众哈哈大笑。连演了好几个晚上,观众越来越多。一天放学的路上,那个不孝子竟恶狠狠地拉住贺茂之问“那个戏是你编的?”“是我编的。”“那个人是谁?”“谁不孝就是谁。”“晚上别演了,再演我就揍你!”“你要敢动我一指头,我就点出你的名字来!”当天晚上照样演,连续几晚上都演,那个不孝子不但没再找贺茂之,而且还真有一阵子不再打爹骂娘了。
由此,文艺的战斗作用在贺茂之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坚定了他此后要拿起这一武器的决心。
在迎接带兵团的晚会上,带兵团长问身边的区委书记,《两家红》这个剧本是哪来的,回说是自己创造的,遂介绍了贺茂之有关情况。尽管当时贺茂之已是当兵的最后一个年龄,并且已经结婚生子,不符合当兵的条件,但是带兵团首长还是把他带到了部队,使他的人生来了一个根本的转变。
“这两位带兵首长是对我有知遇之恩的首长,一位是当时的团政委周克玉,后来担任总后勤部政委、上将,另一位是当时的团参谋长张殿维,都让我终生难忘并始终给我以力量和激励!”贺将军说这段话时,神态庄重。
自他到部队那天起,在心底就冒出个念头:“都说军队是个大熔炉,要把自己练成钢,不要烧成渣。”后来又渐渐形成了“人要有骨气、立志气、储才气、能争气、成大气”的想法。他把“能争气”解释成:“为父母争气,为家乡争气,为母校争气,为一切有恩于我者争气,为军队和国家争气。”这或许就是他后来说的理念,阶段性的理念。这是他到部队初级阶段的理念。
贺茂之1968年4月份入伍,1969年3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在班、营、团、师、军、军区和总部等基层和机关工作过。在每一个单位、每一个阶段,他都本着“笨鸟先飞”“慢牛早套场”和“人一之吾十之,人十之吾百之,人百之吾千之”的精神和劲头学习和工作。
1970年春天,部队在白马河农场执行军农生产任务。他作为团政治处广播室广播员,把广播器材架到了田间地头。他深入到各个连队了解好人好事、突出的典型,随即编写成通讯、散文或诗朗诵、对口词等文艺形式,面向战斗在广阔水田里的指战员进行广播。如战报似号角,在浩瀚的稻田里回响,在指战员的心中发力。
每到夜晚,他就到农场晒粮场的仓库里,把抬筐翻过来放上个木锨头当桌子,一边驱赶着蚊子的叮咬,一边读书学习或者练习写作。他的一些反映基层生活的诗歌和散文,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这期间,他被借调到师宣传队搞舞台节目的创作。1972年春天,他创作的反映战士学哲学的独幕话剧《水桶问题》,参加军区文艺汇演获得了优秀作品奖,并在当年七月号的《解放军文艺》发表。他也因此被军区文化部文化科赵骜科长推荐到解放军文艺社学习。学习结束后,就被调到军区文化部工作。因此他说:“赵骜科长是我军旅生涯中第二次幸遇的有知遇之恩的首长。”后来担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的赵骜将军,一直是他的良师益友。我们在贺将军《怀恋崇高》文集里,看到了深切怀念赵骜和周克玉的文章。
在济南军区文化部,贺茂之主要负责编辑《前卫文艺》,同时开始了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等多种题材的创作。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向来把周总理视为人生楷模的贺茂之悲痛欲绝。在当时不允许搞纪念活动的严峻形势下,他还是在家里挂起了总理遗像,全家悼念周总理。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时候,他被压抑了一年的哀思喷薄而发,很快就写出了歌颂周总理的抒情长诗《伟大的哨兵》《生日之歌》和歌剧《春来山口》,在报刊上发表,获得了一致好评。
也正是这些成绩取得,在1985年他被推荐到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上将办公室工作,帮助老将军整理抗美援朝的回忆录。任务完成后,又被推荐留在了军委办公厅政治部。这才获得了到原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老将军身边工作的机会。
贺将军至今谈起张爱萍老将军来,仍满怀敬重,思念无限。他说:“张老将军不仅是身经百战、战功卓著,而且满腹经纶、诗书俱精,还连续四次担任中央核试验委员会主任,亲自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空地导弹的成功试验。十年浩劫结束,他自监狱里出来,又被中央任命为国防科委主任,亲自领导指挥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地球同步卫星的研制试验,号称国防高科技三大战役,均获得了成功。在这样的老将军身边工作,是多大的幸运、多好的全面学习提高的机会呀!”
可是,张老将军也是出名的严以治军、严以律己、严格要求身边工作人员的“三严”首长。有儒将之称的老将军对做文和做人都力求完美。几乎每篇文章都要求特点突出、行文准确,哪怕一个病句甚至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也难逃过他和他有着“新四军女秀才”之称的夫人李幼兰的眼睛。
对此,贺茂之倒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而张老是万里挑一的良师。不求“严师出高徒”,但求烈火炼真金。为了不负老前辈的厚爱、组织的重托,而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他为自己制定了“忠诚、严谨、苦干、高效”的理念,还有“马上干、干要好、有回声”座右铭。
作为张老的秘书,贺茂之主要负责文字工作和对外联络。对张老和夫人交办的事情,他从来都是马上办,而且每件办得都很出色;对张老参加的活动,他常常是当天的活动,下午写或晚上突击写,第二天或第三天就能见报,因此赢得了“快手”的称誉;他常常受张老的委托代表老将军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赢得了“贺代表”的美誉。在整理发表张老的革命史料和诗文方面,老将军尤为满意。在没有任何外在要求和交办任务的情况下,从1993年到2000年,经他代笔整理及组织发表的张老的文章、诗词就有158篇(首);他建立了《随行日记》,随时随地撰写发表有关老将军活动文章68篇,分别发表在各大报刊上,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参与编辑组织出版了《张爱萍军事文选》,担纲主编出版了《张爱萍墨迹选》,撰写了反映张老将军组织、领导“两弹一星”工作的电视文献片脚本《神剑》;他应约撰写发表了有关张爱萍革命经历的纪实文章三十余万字,还完成了七十六万字的《张爱萍回忆录》和《张爱萍年谱》。
2000年张爱萍将军90华诞之时,贺茂之穷数年心智完成了92万字的长篇传记《张爱萍传》(上、下),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很快呈现洛阳纸贵之势。
著名诗人臧克家题词祝贺“神剑将军功勋大,健笔纵横精品多”;著名哲学家张岱年题词称赞“文韬武略,传奇人生,如橼巨笔,黄钟大吕”,军事科学院顾问石一寰将军题词“儒将史诗”。有关专家称赞它“融党史、军史于一炉,集历史与现实为一体”“是目前难得的人物传记”“是新世纪传记文学创作的新的重要收获,是文学对于历史和现实英雄的再一次真实激情的靠近”“是一部革命的大书,奋斗的大书,人生的大书。是作者用心血奉献给社会的一首大气磅礴的大风歌,一部大义凛然的正气篇,一阙大步迈进的奋斗曲。”获得了五年一评的全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和全军文学艺术最高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
张爱萍老将军多次夸奖贺茂之“大功告成”“劳苦功高”。贺茂之却说:“《张爱萍传》的成功,得益于张老崇高的风骨、传奇的人生和卓越的贡献,我只是像一个工兵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了一段工程,还是在大家的热情帮助下完成的。倒是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净化了灵魂,提升了思想,冶炼了筋骨。张老是一部读不尽的人生教科书,永远感恩张老将军。”
当贺茂之于2001年5月被任命为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副院长后,张老就劝他上任,“在我这儿没有什么发展”,贺茂之回答:“在您身边就是最好最大的发展,只要您需要,我永远不会离开!”他还曾回答张爱萍这样一句话:“您的信赖和满意,就是对我最高的奖赏。”
贺茂之就是以这种忠贞不渝的情怀,在张老身边工作了12年,12年朝夕相处,12年推心置腹,以致张老在赠给他的金婚照片后面亲笔写下了“亲密的战友小贺同志留念!”
2003年7月5日,张老将军乘鹤远行,贺茂之整整为他守灵七天。送别张老,他仍然没有去到任,始之撰写了沉痛悼念张老的文章《一部读不尽的人生教科书》《爱润恩泽,山高水长》《中国为他送行》,继之日以继夜、呕心沥血,组织编撰怀念张老的文集。在张老逝世一周年时,贺茂之把这部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45万字的《缅怀张爱萍》,呈献在张老的遗像前。
勇创新理念 奋力进崇高
采访贺茂之将军,记者从他的回忆里记录下了他艰难困苦的少年时期,到意气风发的军人生活,直到他走进崇高的义举嘉行,坎坷泥泞,激情豪迈。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一次次受到了强烈的震撼。遗憾的情长时短,竟然未来得及请他谈谈名副其实的将军生涯。
庆幸我们在其他资料里看到了他的几篇文章《军校育才队伍“四为”》《军校亦当德育为先》。前者倡导军队育才队伍,必须牢固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旨为公仆、质为铁军”的观念。还看到了他为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制定的院训“德才兼优,指技俱精”。他认为,“校训应当是:凝聚体现教育理念与校园文化精髓,激励师生共同遵循的准则。不同的校训,代表不同风格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好的校训,对内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蕴含深远,魅力无穷,集方向性、指导性、激励性于一体;对外是一个学校的旗帜,金光四射,迎风招展,集形象性、自尊性、号召性于一身。”
他对校训“德才兼优”的解释是:“汉代王充《论衡.别通篇》中早有明示:‘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菜根谭》亦有高论:‘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因此,把‘德才兼优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标准,当然是校训的核心。其实德才兼优应该是一切卓越人士的必备条件。”
那么,“指技俱精”的解释则是:“‘指即指挥;‘技即技术。善指挥,懂技术,是新时期优秀指挥员的显著特点,更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所必备的因素。而以技术为基础,以指挥为重点,以指技合一为特色,培养复合型中级指挥人才,是装指院多年来的办学宗旨,也是本院有别于其他指挥院校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把‘指技俱精作校训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展示本院特点,明确前进目标,激励师生奋进。”据说,装备学院至今依然认真遵循并践行这一院训,同时还每天高唱由他写词的院歌。这不能不说这是他对学院永恒的贡献,也是他创造的新理念。
(未完待续)
青春期健康201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