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利 郭亚利
今年60岁的河北深泽县农民王亮,儿时就有捏泥巴的爱好,长大后,他数十年如一日痴迷昆虫面塑艺术。尤其是他创作的富有田园气息的蝈蝈系列面塑,为他捧回多项艺术桂冠,使他成为一个民间艺术家。多年来,王亮先后受邀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中国民间文化。1998年,有中国面塑“蝈蝈王”之誉的王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他还获得“河北省民间工艺大师”、首届“河北省民俗文化十佳人物”等称号。
儿时捉蝈蝈“捉"出艺术萌芽,长大当农民练出泥塑蝈蝈精湛技艺
王亮1956年出生在河北深泽县城内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幼时丧母,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6个兄弟姊妹和爷爷奶奶一起艰难度日。
城内村附近滹沱河畔的庄稼地,是王亮童年时最喜欢的去处。在那里,成片的玉米田、谷子地、黄豆畦里形态各异的昆虫,让他流连忘返。当时,他用两根锯了很多道横痕的筷子,互相摩擦发出声音,模仿昆虫的呜叫声,挑逗田地里的昆虫们发出更大的叫声。捉蝈蝈、逮螳螂、捕瓢虫、斗蟋蟀,各种各样的昆虫,成为小王亮的亲密玩伴,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穷乐趣。
6岁时,王亮萌生了用泥巴捏昆虫玩的想法。他去滹沱河的滩涂挖来黏土,自己琢磨着捏出了各种昆虫的模样。慢慢地,一只只泥塑昆虫,摆满了家里的桌子、窗台……
王亮渐渐长大,他的泥塑技艺也渐入佳境,但他的这一爱好并不被家人看好。
1979年,在家务农的王亮经人介绍,携带自己的泥塑蝈蝈作品,参加了石家庄地区民间艺术节,居然荣获了二等奖,还得到200元奖金。自此,王亮每天闲暇时,就精心捏制泥塑蝈蝈。可他的这一特长和业余爱好,还是被人认为不务正业。
1992年春,王亮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介绍面塑作品的专题节目,他发现面塑材质细腻、立体感强、色彩丰富,于是开始潜心研究面塑蝈蝈的制作工艺和技巧。
一开始,王亮做出的面团不是太湿了容易变形,就是太干了容易皴裂,而且过不了几天就会发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亮开始四处拜师求教。他的作品打动了一位面塑艺人。这位面塑艺人向王亮传授了和面的秘诀,使他终于解决了和面这个难题。此后,王亮用自制的面团捏出了一件满意的作品——在一棵青翠欲滴的大白菜上趴着一只栩栩如生的蝈蝈。
填补我国面塑艺术草虫类空白,普通农民成了中国面塑“蝈蝈王
1996年,王亮参加了河北省民间艺术博览会。一个老太太看到王亮的《天牛玉米》《蛐蛐辣椒》等面塑作品,连声说:“真像,真像!”在这次博览会上,王亮的面塑作品以每个100元的价格被抢购一空。
1997年10月,王亮带着几件面塑作品只身来到北京,找到中国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希望专家们给鉴定一下。结果,他出示的一件件作品,以特有的田园情趣和灵动的艺术表现力,得到所有在场专家的一致赞赏。
1997年大年三十,王亮获邀参加中国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举办的民间艺术博览会,他带去参会的面塑作品得了金奖。随后,在北京国际会展中心,国际民俗协会名誉会员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首席顾问贾芝,看过王亮的作品后赞不绝口,称王亮为“蝈蝈王”。自此,王亮有了个响亮的艺名——中国面塑“蝈蝈王”。
随着面塑蝈蝈技艺的日臻成熟,王亮又创作了螳螂、蟋蟀、七星瓢虫、玉米、萝卜等100多种面塑作品,充分体现出他高超的艺术造诣。
王亮的面塑作品得到了艺术界的肯定,不少专家认为他的作品“首开民间面塑工艺田园系列之先河,填补了我国面塑艺术草虫类的空白”。
王亮获得的荣誉也越获越多:1998年8月,他的作品获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同年,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1年,他的8件面塑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4年,他获中国民间绝艺大赛金奖;2007年,他荣获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
走出国门展示中国民间艺术,在国内无私传授面塑技艺
王亮成名后,多次参加由中国文联举办的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先后到美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艺术表演和教学。他的作品,也被不少国外友人和机构收藏。
2002年,河北省文化厅在美国举办“河北文化周”活动期间,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一天,有一些美国人看完王亮的昆虫系列面塑作品后,愤然离去。事后,王亮才知道,对方以为自己的作品是杀害昆虫制作的标本。于是,王亮一面请翻译讲解,一面现场表演面塑技艺,这才消除了误会。
年届六旬的王亮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将他的面塑技艺传承下去。他经常到学校义务给孩子们上手工课,遇到主动来学习面塑的,更是打心眼里感到欣慰。他的徒弟之一宋君芳双腿残疾,当年主动找到他学习面塑,王亮没有收费,精心教授技艺。
现在,王亮义务教学的定点学校已有河南黄河小学、深泽卓头小学等近10所,深泽县还于今年成立了“蝈蝈王——王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