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远
下面以高考题为例进行说明。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把后面的题目放在两个不同的版块里。
细胞生命的礼赞
刘易斯·托马斯
有人说,现代人的麻烦,是他一直在试图使自己同自然相分离。他高高地坐在一堆聚合物、玻璃和钢铁的金顶上,悠晃着两腿,遥看这行星上翻滚扭动的生命。照这描绘,人成了巨大的致命性力量,而地球则是某种柔弱的东西。
但是,任何认为地球的生命是脆弱的想法,都是人的幻觉。实际上,地球的生命乃是宇宙间可以想象到的最坚韧的膜;而我们倒是那膜的柔弱的部分,就像纤毛一样短暂、脆弱。近年来的生物科学,一直在使人根植于自然之中这一点成为必须赶紧正视的事实。
我们被其他生命分享着,租用着,占据着。在我们细胞的内部,驱动着细胞、通过氧化方式提供能量,以供我们出门去迎接每一个朗朗白天的,是线粒体。而严格地说,它们不是属于我们的。它们是我们的共生体,就像豆科植物的根瘤一样。没有它们,我们将没法活动一块肌肉,敲打一下指头,转动一个念头。
线粒体是我们体内安稳的、负责的寓客。我愿意信任它们。但其他一些小动物呢?那些以类似方式定居在我细胞里的生物,协调我、平衡我、使我各部分凑合在一起的生物,又是怎样的呢?我的中心粒、我的基体、很可能还有另外许许多多工作在我细胞之内的默默无闻的小东西,它们各有自己的特殊基因组,都像蚁丘中的蚜虫一样,是外来的,也是不可缺少的。我的细胞们不再是使我长育成人的纯种的实体,它们是些比牙买加海湾还要复杂的生态系统。
我当然乐于认为,它们是为我工作,它们的每一气息都是为我而呼吸的;但是否也有可能,是它们在每天早晨散步于本地的公园,感觉着我的感觉,倾听着我的音乐,思想着我的思想呢?
然而我心下稍觉宽慰,因为我想到那些绿色植物跟我同病相怜。它们身上如果没有叶绿体,就不可能是植物,也不可能是绿色的。是那些叶绿体在经营着光合工厂,生产出氧气供我们大家享用。但事实上,叶绿体也是独立的生命,有着它们自己的基因组,编码着它们自己的遗传信息。
我们细胞核里携带的大量DNA,也许是在细胞的祖先融合和原始生物在共生中联合起来的年月里,不知什么时候来到我们这儿的。我们的基因组是从大自然所有方面来的形形色色指令的结集,为应付形形色色的意外情况编码而成。地球上生命的同一性比它的多样性还要令人吃惊。这种同一性的原因很可能是这样的:我们归根结底都是从一个单一细胞衍化而来。我们至今还跟周围的生命有着共同的基因,草的酶和鲸鱼的酶之间的相似,就是同种相传的相似性。
病毒原先被看作是一心一意制造疾病和死亡的主儿,现在却渐渐现出活动基因的样子。进化的过程仍旧是遥无尽期、冗长乏味的生物牌局,唯有胜者才能留在桌边继续玩下去,但玩的规则似乎渐趋灵活了。我们生活在由舞蹈跳荡的病毒组成的阵体中,它们像蜜蜂一样,从一个生物窜向另一个生物,从植物跳到昆虫跳到哺乳动物跳到我又跳回去,也跳到海里,抱着几片这样的基因组,又拉上几条那样的基因组,移植着DNA的接穗,像大型宴会上递菜一样传递着遗传特征。它们也许是一种机制,使新的、突变型DNA在我们中间最广泛地流通着。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在医学领域必须如此集中注意的奇怪的病毒性疾病,就可被看作是意外事故,是哪里出了点疏漏。
近来,我一直想把地球看作某一种生物,但总嫌说不通。但如果它不像一个生物,那么它最像什么东西呢?我忽而想出了叫我一时还算满意的答案:它最像一个单个的细胞。
(节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略有删节)
[勾画关键词,迅速找准答题区间]
1. 文章开头第一段叙述了“现在人的麻烦”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析 作用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谈。鉴于科技文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还应该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方面考虑。 答题模板:(1)该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2)为下文写什么作铺垫(衬托或者对比),(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是否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 ①该段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有人主观认定的人类和地球关系,突出现代人将自己独立于地球存在的幻想。②叙述“现代人的麻烦”,与下文人是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的论点形成对比。③生动形象化的描写,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拨 抓住关键语句,特别是一些关联词,深入研读,从而准确、全面的分析文章内容要点。抓住关键词语,准确全面的检索原文内容要点,这是对文本深度阅读的重要表现。
[重视答题角度]
2. 本篇文章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解析 借助平时对科普文章语言特点的了解,再结合文章找出本文语言的特点,举出恰当的例句并简要分析即可。 答题模板:(1)概括语言特点(2)结合文本做具体分析。
答案 ①准确严谨。比如文中所举的“线粒体”之于人体的作用和叶绿素之于绿色植物的作用,都是生物学的常识,真实可靠。②生动形象。本文中加入对“现代人麻烦”的描写,细腻生动;如“线粒体是我们体内安稳的、负责的寓客。”将线粒体比作人体内的寓客,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③通俗易懂。语言朴素自然,平实可观,如“近来,我一直想把地球看作某一种生物,但总嫌说不通。”
点拨 注意多角度多层次答题意识。文章中,作者为了阐明某种观点或表达某种思想,从多角度多层面予以表述,阅读时,引导同学们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以防止无谓的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