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香

2016-12-01 19:32普香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32期
关键词:岩茶武夷武夷山

普香

八月的武夷山白日虽酷暑难当,但是到了晚上,便凉爽宜人,我们一行6人入住武夷山景区旁边的桐木关自然保护区里的正岩村,这里刚好也是红茶正山小种、金骏眉的出产地。桐木关自然保护区是个狭长的沟壑,两山夹一沟,沟壑里是潺潺的溪流,两边群山巍峨,郁郁葱葱,生长着无数的珍稀植物。当然,当地人说还有动物,比如有蛇,因此如果上山的话要带上藤条探路,用以打蛇,因为藤条是软的,可以打到蛇,如果是硬的棍子,就不太容易打到它。

香药之原生态

经过第一天旅途的颠簸,我们于傍晚进入正岩村,村子里只有十几户人家,全部都是徽派建筑,因为桐木关刚好在江西和安徽的交界处。灰白相间的徽派建筑掩映在绿色的山间,各家都有池塘,房前屋后也都种植着花卉蔬菜,与村外自然的溪流与野生植物相得益彰。

车子停在村口,我们徒步进村,沿途路过一座小土桥,桥下溪水潺潺,其中还有很多灰黑色的小鱼,顺着溪水游下去,速度很快,想抓到它们也不容易。走过小桥,是一段土路,路两边是各种植物,里面还穿插种着很多茶树。我一直认为,种茶就像种麦子,开出来一块地,整齐地种上,一垄一垄的,谁想到会是这样的景象。几只狗在村口溜达,有的在睡觉,仿佛没有任何的警惕性,我估计是这里太安全、太安静了,没人骚扰它们,因此狗狗也在修身养性呢。

放下行李,我们在房前屋后转了转,发现了很多从来没见过的植物,有的可能只是见过药店里制过的样子,并没有见过新鲜的全株是什么样子。其中最有趣的是“栝楼”,我们凌晨5、6点钟时看到的是盛开的样子,一大朵白色的花,花瓣四周垂着很多丝,像一个身穿白纱翩翩起舞的少女,美到惊艳!但是也就过了一个多小时,太阳一出来,她就像个害羞的女子,背身遮脸,马上就收了起来,同行的一个植物学家说,他们平时看到的都是收起来的样子,因为都是白天看到的。

临近晚饭时,我们回到屋子里喝茶。没过一会,王教授手里拿着几株植物进来,我们围过去一看是细辛、南五味子、沙参根。细辛生于山谷、溪边和山坡林下阴湿处,根部可以入药,《名医别录》:“二月、八月采根”。《雷公炮炙论》:“凡使,拣去双叶,服之害人”。因它的叶子里含有马铃薯酸,具有毒性,因此用的时候要去掉叶片,只能用根,药方里也会严格控制用量。细辛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头痛、牙痛、风寒温痹、痰饮咳喘、鼻塞鼻渊、风眼目翳、耳闭咽痛、口疮口臭,细辛含有挥发油,是一味非常重要的香药,在很多和香中会使用到,甚至很多鼻烟中也会加入,因为它对鼻炎有一定的疗效。南五味子,看起来是一颗颗红色漂亮的小果子,摘一粒下来放在嘴里,轻轻咬破外皮,一股酸甜的汁液立刻充满口腔,舌尖马上受刺激似的收缩了一下;继而再使点劲,咬破里面的子,马上就是苦、咸、辛冲将出来,这个真是五味俱全呀!还有食用土当归,是五加科的植物,有很多挥发油,具有极好的补气功效;沙参是桔梗科的植物,可以润肺止咳,它本身具有大量的挥发油,这也是它具有极强功效的成分之一,平时可以煮汤,味道鲜美,气味清香,也可以入香。

第二天,我们整装上山,边走边观察,在植物学家的指点下,我们看到了很多香料,比如说众多伞形科的植物,出于对大自然的保护,我们没有采集,只是拍了照片,留作今后教学使用。

在和香中,古人对于鲜花的使用很慎重,一般不使用盛开的花,而只是使用含苞待放的花苞,一般也不会使用鲜的花苞直接入香,这样非但香气不足,还很容易使香品发霉。

香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日用品的角色,人们有病的时候要吃药,没病的时候就可以用香,很多香料在中药中,如果是被煮汤吃进人体,很有可能一同进入人体的还会有很多不好的东西,古称是药三分毒,但是,如果用熏香的方式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加热后挥发出来的只是挥发油,这些都是无害的、是安全的。

我们所住的村子就位于桐木关自然保护区里,所谓的正山小种、金骏眉的正产区,保护区是由十个村落组成,每个村落又由几十户人家组成,但是这些人家居住得比较分散,他们依仗独特的天时地利人和,在房前屋后、山坡路边都种有很多的茶树。所谓的野生茶树大多在山里,或者缓坡上,野生茶树目前也是承包给每个茶农,有的离村子近些,比较容易照顾和采摘,因此是很多茶农最先选择的地段;那些比较偏远的山里,人工很贵,一般人不愿意要。

我们居住在正岩村的胡必成家,他人好,不愿意与别人争,因此最后分到的是很偏远的地方。近几年他明显感觉到:虽然人工贵了,但是由于那些偏远的地方没有人为的破坏,没有污染,反而茶叶的质量要更好一些。胡必成的家不像一般的茶农家,反而很像一个城里的文化人家,墙上挂着很多收来的木雕,精美的屏风,院子里石头的荷花盆,雕花墙砖,每样花草都仿佛自然天成,但一问之下才知是有意设计。四层楼的家,三层、四层都被设计成客房,很有城里酒店的感觉。细问起来才知道,胡必成从小跟着家人种茶、制茶,到了十几岁时,觉得不能一直这样生活下去,他想走出大山,学习更多的东西。从此开始了他拜师学画的道路:他先师从XX老师学习工笔画;之后,又五次拜访XX老师,终于成功拜入其门下,就此开始了真正的学画之路。目前,他的画作也有很多藏家收藏,常年的绘画,造就了他不同于周围人的审美。从十五年前开始,他一面继续种茶、制茶、卖茶,一面坚持画画,他发誓要画尽他身边的山山水水,这里的山水养育了他、成就了他,他也要用他的画笔回馈这山这水。胡必成说,我就要做最好的茶,为此甚至不计较成本,他说,我不和别人比价格低,我只和别人比品质高。

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是红茶,也就是全发酵茶,有95%发酵,全发酵的传统工艺是用松木熏出来的那种桂圆香、松烟香。

红茶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最初是内销,后来也做出口,出口较多的是英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将红茶作为嫁妆之一,是很贵重的礼品。在英国很流行的下午茶,就是喝红茶。在中国,解放后有一二十年红茶是非常不受重视的,价格很便宜,几块钱一斤,是集体的统一申购,后来改革开放后就分配到户,那时候的红茶只有一种,就是传统工艺的正山小种。红茶分特级、一级、二级,正山小种红茶是有地域特征的标志,单指桐木关地区,除此以外的都不能叫正山小种,只能叫红茶,比如说武夷红茶、祁门红茶等,桐木关堪称世界红茶的鼻祖。2005年以后工艺创新,为的是保存茶叶的原汁原味,果香、花香、还有枞味,所谓的枞味就是木质味,野茶、枞叶的原味。

现在的创新工艺的茶分三个等级,东面的山上,阳光比较少,阴的比较多雨水充沛雾气很足,这种茶最好,南面的又不一样,还有海拔更低的,海拔越低茶叶越差。如果在森林中的野茶更好,因为周围植被好,比较原始,没经过人为破坏,就是最好的,这些茶树一般生长在野外无人看管,只是每年派人上山将一些杂草除掉,一般不收起来,让那些杂草自然成肥料,再松松土而已,这样的茶看起来样子不好看,粗粗的,没有那么美的条形,但是,喝起来却带有一种特有的自然气息,毫无扭捏造作的之味,清甜中带有一股远处飘来的淡淡花香,这种茶每年的量很少,对于我这样的多年茶客也是第一次喝到,感觉清新脱俗。

这几年,很多大城市的人很追捧一种红茶叫做“金骏眉”,其实以前没有金骏眉这个品种,只有正山小种。在十年前,有一位农大的专家(不确定)来到桐木关,喝着这么好的正山小种,突发奇想,他说:“是否可以只用上面的芽头和下面的嫩叶制作一款红茶呢?”后来桐木关的几个制茶师傅组成了一个研发小组,按照专家的指导开始试验。最后成功地研制出来金骏眉(单芽头)、银骏眉(一芽一叶)、铜骏眉(两叶),金骏眉由于只用芽头,一斤金骏眉要八万多个芽头,因此成本极高,每斤的市场价要到五六千元以上。但是因为品质极高,口感清香、汤色金黄(也有说色拉油色),因此市场反响极好。慢慢的,银骏眉、铜骏眉倍受冷落,后来这两个品种也就不做。茶农们把这些原料做成赤柑,分大赤柑、小赤柑,这种茶的味道比金骏眉浓郁,汤色更加红润,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假冒的金骏眉都是用非桐木关的茶叶底按照金骏眉的加工工艺制作出来的,我也曾经喝过,汤色发红,有涩味,没有清香味,也不是色拉油的颜色。

从桐木关出来,回到了武夷山景区,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南郊,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夷山崖墓群)、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武夷山是三教名山,秦汉以来武夷山就为羽流禅家栖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宫观、道院和庵堂故址。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地区保护最好、物种最丰富的生态系统,拥有2527种植物物种,近5000种野生动物。

坐着竹排沿溪而下,仿佛进入了桂林山水,两岸山石高耸,其中最大的一块岩石,一个人在上面要走8个小时!溪流时缓时急,急的时候竹排里会涌进很多水,撑竹排的艄公很幽默,一路讲着沿途的风光及传说,时不时地还用上一些网络流行语,逗得游客哈哈大笑。上到岸上,我们循着茶香,乘车赶到的母树大红袍的出产地。

武夷岩茶“晚甘侯”

走进大红袍景区,一条蜿蜒的小路通向山沟里,穿过一片矮树林,迎面一座岩壁挡住了我们的去路,这个地方是个风水宝地,称之为“九龙戏珠”,后方有个小山包,环绕它的九座山头都呈东高西低的走向,像九个龙头围着这个绣球,所以这个地方当地人称为九龙戏珠。

岩壁的对面有很多低矮的茶树,一直延伸到山涧里,这里有着各种武夷名枞。“肉桂”,是武夷岩茶的当家品种之一,被当地人称为武夷岩茶中“霸王”,因为他的茶味里面有比较特殊的味道,就像桂皮有辛辣刺激之感,所以名字里也带有一个“桂”字,肉桂的叶片比较肥厚、细长微卷。“水仙”也是武夷岩茶的当家品种,被称之为岩茶中的“虞姬”,品质较好的水仙有兰花之幽香、口感顺滑香柔,和女性特质有点相像,所以称之为“女人茶”,水仙的叶片比肉桂更大一些。水仙茶树一般是不进行修剪的,三十年以上的水仙茶树可称为高枞,六十年树龄以上的水仙茶方可称之为老枞水仙,一百年以上树龄的水仙则称之为百年老枞。水仙是武夷岩茶中唯一半乔木型的树种,年长的水仙能长到一人多高。因此老枞水仙在采摘时有一定的难度,为避免茶树在采摘时被折伤,采茶工人需背着人字梯进山。

武夷岩茶采摘的时间是每年的四月底至五月初,上好的武夷岩茶生长于景区72平方公里范围之内,这里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周围是悬崖峭壁,山谷中溪水清澈见底,武夷岩茶就生长在其间。有人戏说武夷岩茶是喝着天然山泉水长大的,因为岩茶的上方都是岩壁,一下雨,雨水就会带着岩壁上很多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还包括苔藓等一些有机物都会流到茶园之内被茶树吸收。因此,这里的茶树吸收天地日月之精华,再加上日照时间一般为三至五个小时,所以他的生长周期会比较缓慢。上好的正岩茶每年只采摘一季春茶,进入冬天之前会进行统一的修剪,修剪下来茶枝与老叶堆放在茶树的根部让它自然腐烂,作为天然的有机肥,如果养分不够的话还可以添加一种称之为“枯饼”的有机肥――即春茶采摘制作完之后,毛茶捡剔下来的黄片和茶梗所做的有机肥。

岩壁上刻着许多摩崖石刻,其中最醒目的就是两个大字“岩韵”,岩骨花香、韵味十足,指的就是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味甘泽而气馥郁,不同岩茶品种有不同的喉韵特征,“岩韵”由此产生。右手边岩壁上刻着宋代大文豪范仲淹所写的《和章岷事斗茶歌》:“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再往右手边的岩中间刻有仿魏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字体的摩崖石刻“晚甘侯”――武夷岩茶最早被人称颂,可追溯到南朝时期(公元479~502年),而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见《崇安县志》第19卷)。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显贵的一封信札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孙樵在这封信中,把出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用拟人化的笔法,美称为“晚甘侯”。“晚甘”,甘香浓馥,美味无穷之意。“侯”,乃尊称。“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当时崇安县尚未建置,武夷山属于建阳县,故信中称“建阳丹山碧水”。因此说孙樵所送的茶乃武夷山所产。从此,“晚甘侯”遂成为武夷岩茶最早的茶名。

沿着狭长的沟壑向里面走,沿途除了溪水潺潺,还有很多品种的岩茶茶树,比如白鸡冠、金观音、白瑞香、夜来香、月中桂、素心兰、半天腰、北斗、紫笋、白牡丹、不知春、佛手、水金龟等等,二十多种,它们的名字也很有意思,比如:叶子像佛的手掌心的就称之为“佛手”;发出的嫩芽接近紫红色,整体铺满茶树的上面,就是“大红袍”;叶形是微黄色的,卷曲起来的像鸡冠子一样的就是“白鸡冠”;叶形像龟背一样的就是“水晶龟”;“北斗”产于北斗峰,是用种植的地理位置来命名的;“半天腰”是因为长在半山腰上面而命名的;“铁罗汉”的叶形比较厚实。

母树“大红袍”

跨过一条小溪、再上几级台阶,眼见着不远处拥着一群人,不用说,一定是到了我们此次的目的地,母树大红袍的出产地。走近一看,岩壁上有三个字“大红袍”,然后往右手边第一个平台有四棵不高的茶树,再往下的两个台阶依次有两棵,六棵树三个台阶,被称之为:三重六株元母树,已有三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关于这几棵大红袍母树的来历,当地有个传说,据说是神鸟衔来几枚神奇的种子,种在这个大山崖壁之上而成。岩壁里的山泉水通过沟壑灌溉到这几棵茶树,由于在沟壑中它的日照时间比较短,非常得天独厚。

很多慕名来参观的人看到这些茶树会大失所望,觉得那么大名头的母树,就只是这样不起眼的样子,原因是:武夷山茶树的品种是属于灌木型而不是乔木型,不像云南的普洱古树茶,再老再老的茶树就是老根发新枝,不会像乔木一样长得非常高大。2006年,岩茶的加工工艺被评为国家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这几棵母树进行了最后一次采摘,采摘下来的茶叶做成精品茶之后用锡罐装了二十克放入国家博物馆,这也是有史以来现代茶叶第一次放入博物馆。2007年之后没有采摘过也没有修剪,2016年上半年对母树进行了传统的维护,没有采摘。

武夷山的气候、水土养育了无数的植物精灵,这些精灵又回馈给人类众多的财富,这是人类得到的上苍的恩赐,作为世界级、国家级两个级别的自然保护区,我们在去欣赏它秀美的山水时,一定不要忘记去关注这些宝物,资源是有限的,开采的方式也要保护性的开采,只有让后代子孙都可以享受到,大自然才会不断地孕育。

猜你喜欢
岩茶武夷武夷山
武夷岩茶
基于消费者偏好分析的岩茶挂耳茶包拼配研究
“天价岩茶”折射茶业乱象
沙盘活动设计、实施和反思——以武夷山一中沙盘活动开展为例
小品种,不寂寞
美丽的小武夷
赣闽两地签署协议:共同呵护“同一个武夷,同一个遗产”
武夷星禅茶
走进“武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