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权谋文化看杨修之死的必然

2016-12-01 03:26汪洋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权谋杨修曹丕

汪洋

根据文献研究、课堂观察和阅读实践,笔者认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杨修之死》中的“杨修之死”是性格悲剧,更是文化悲剧。

“杨修之死是性格悲剧”这种观点,前人之述备矣。笔者仅从文化的角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从情节上看,是曹操杀掉了杨修,实际上是中华文化中最阴暗的一面——权谋文化杀死了杨修。三国时代,无论杨修的主公是谁,恃才放旷的他都难免悲剧。在中华文化圈里,只要权谋文化不死,杨修之死就不止。

说儒道互补是中华文化的主体,这没有错。这是中华文化灿烂夺目的一面,但中华文化还有另一面,那就是它最见不得人的权谋文化。在几千年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所发展起来的权谋文化到了《三国演义》创作的时代已登峰造极。民国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可以算得上是中华几千年权谋文化的总结之作。该书的主要论据,就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孙权、司马懿等“英雄豪杰”的权谋之道。《三国演义》可以理解为一部有关权谋文化的小说,以致于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厚黑学”,一言以蔽之,就是“脸皮厚如城墙,心黑如煤炭”。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人格无底线——心黑手辣之极,厚颜无耻之极,方是取胜之道。根据这个规律,要面子的贵族项羽败于“流氓式英雄”刘邦,精通厚黑之道的曹、刘、孙三分天下。根据这个规律,不会权谋的杨修惨败于精通权谋之道的曹操、曹丕。

杨修的确聪明绝伦,但唯独不精于权谋之道,不懂得不要人格才能在政治斗争中取胜的道理。他或许觉得,凭借着非凡的才华,无须顾忌什么,也不会有失败。但是决定政治斗争成败的主要是权谋能力,而权谋能力,除了智商之外,主要就是人格无底线的“厚黑”品质。当然,揣摩上司心理、自我保护能力、保密能力等都是权谋之道的入门课。这些杨修大多不具备。他只有超凡绝伦的智商,并打算凭此在人世间放浪形骸。卷入你死我活的王位继承争夺战,于是悲剧上演了,权谋文化张开它的血盆大口,吞噬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

细读《杨修之死》,我们不难发现,杨修的每个错误都和他不懂权谋有关。

先来看“园门题字”。我们知道,揣摩上司心理,迎合上司是运用权谋的入门课。从课文来看,杨修似乎很善于揣摩曹操的心理,然而细细琢磨,杨修揣摩出的往往是曹操的表层心理,而对其深层心理却浑然不觉,更不会去迎合曹操。用孙绍振先生的话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一种“智慧优越感”。他很喜欢在部下面前显示自己高人一筹的智慧,从而陶醉于部下的崇拜中。根据曹操的这一性格特点,“操虽称美,心甚忌之”就很好理解了:曹操希望所有人都不知道他门上书“活”的用意,最后由他娓娓道来,引起阵阵赞赏之声,而后他陶醉于高人一等的智慧优越感中。可是,现在部下都去崇拜杨修了,而把表现欲望强烈的曹丞相冷在一边。杨修抢了上司曹操的风头,伤了他的虚荣心,败了他的雅兴,他当然是“心甚忌之”。杨修猜出了曹操门上书“活”的用意,却猜不出曹操行为的真正动机。在揣摩上司心理,迎合上司这一运用权谋的入门课上,杨修得分是不及格的。曹操的“心甚忌之”为他最终被杀的悲剧命运拉开了序幕。

为了进一步表现杨修不善于揣摩上司心理、迎合上司,小说接着又写了“一合酥”事件。曹操在酥饼盒上写“一合酥”有两种可能:一是和园门题字一样,想在部下面前展示自己的智慧与幽默,而后甜甜蜜蜜地亲自为部下分食,陶醉于部下的赞赏之中。二是并没有特别的意思,只是随手一写。如果是第一种情况,杨修的行为就是重复自己抢领导风头的不智。如果是第二种情况,杨修的行为会给自己的上司曹操带来尴尬。杨修用自以为准确无误的拆字法,领会出丞相之命,与众人分食完酥饼后,并对曹操说“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杨修之举似乎是开玩笑,又像是恶作剧。曹操一下子被置于既成事实面前。如果否定杨修的恶作剧,那就显得自己很小气,有失丞相风度;如果肯定他,就有一种受人摆弄的感觉,这是很不愉快的。为了维护丞相风度,他只能肯定杨修,以不与杨修“一般见识”的豁达大度,强以喜笑,内心却“心恶之”。曹操写“一合酥”到底属于哪种可能,小说没有写,但作者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的态度。“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中的“竟”字流露出作者的惊讶、不解,说明作者也认为杨修的行为是过分之举。显然在“一合酥”事件中,杨修又未能深入地揣摩曹操的心理,更不用说迎合曹操了。

揣摩上司心理,迎合上司是运用权谋的入门课。像杨修这样不善揣摩上司心理,不会迎合上司的人连权谋之道的门槛都没有迈进。一个权谋之道的门外汉怎能在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赢得胜利呢?杨修这个权谋之道的门外汉,实不知“丞相之肺腑也”,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深通权谋之道、一代奸雄曹操厌恶的人。

杨修点破曹操“梦中杀人”的真相,使自己开始处于危险的境地。《三国演义》第4回曹操曾在董卓午睡时行刺董卓。小说第23回,太医吉平曾下毒药刺杀曹操。曹操杀人太多,树敌太多,他担心身边人被政敌收买,所以想出“梦中杀人”之说来保证自己人身安全。“梦中杀人”就是警告所有人都不得靠近睡梦中的我,否则,我会在梦中杀死他。“梦中杀人”说可谓一石三鸟:一是震慑刺客;二是以不惜错杀身边人为代价,杀掉一切可能的刺客,以保证自己的安全;三是掩饰自己的残忍虚伪。这充分表现了曹操的“心黑”与“皮厚”。聪明绝伦的杨修对此洞若观火,一语点破。但在这个事件中杨修又犯下低级错误——自我保护意识严重不足。这说明杨修虽然能参透一些权谋之道,却依然是权谋的门外汉。“梦中杀人”属于曹操不可告人的隐私。而最高领导人的隐私向来都是人治国家的最高机密。从我国几千年的政治斗争史来看,凡是主动或被动知晓最高领导人隐私的非心腹臣民都难以善终,有时候甚至连心腹也不例外。陈涉毫不留情地杀掉“言陈王故情”的故人,只因为故人所说的“故情”严重影响了陈王的形象。显然,杨修公然揭露曹操虚伪残忍的隐私,严重影响了曹操的形象,又使他借梦中杀人震慑刺客的打算落空。“指而叹曰”把一个正义凛然、肩负社会道义的知识分子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然而“指而叹曰”很快传到曹操耳中,这说明杨修太不注意自我保护了。如果杨修稍有自我保护意识,参透曹操隐私的他应该假装糊涂。实在难以释怀,非得要“指而叹曰”,一定要保证不能被他人听见。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杨修的最高领导人不是爱才的曹操,就凭此事,他的人头就要落地。此时不杀杨修,仅仅是“愈恶之”,不仅证明了曹操一贯以来爱才、惜才的态度,也反映了深通权谋之道的曹操的心计。此时杀杨修就是欲盖弥彰,会给别人留下杀人灭口的口实,也等于向世人承认杨修“指而叹曰”的内容是事实。奸诈的曹操是不会干这种傻事的,他只好暂时忍气吞声,而“愈恶之”。

从杨修卷入曹丕、曹植世子之争的三件事件来看,杨修没有丝毫的保密意识,在权谋方面的表现几乎是零分。

我们来看“吴质事件”。当曹操“欲立植为世子”之时,曹丕密请吴质入其内府商议对策。由于曹丕的秘密行为是对抗曹操的不孝之举,因此杨修知道后,“径来告操”。杨修的行为属于告密之举,既然如此,就应该注意保密,在神不知鬼不觉之间让曹操知晓曹丕的秘密行动。如此,曹丕和吴质就没有将计就计,反戈一击的机会。可是杨修却“径来”告密,一看到曹丕用大簏藏吴质入府,就立刻向曹操告发。一个“径来”把毫无保密意识的杨修生动地表现出来。由于杨修把告密之举公开化,曹丕很快就“慌告吴质”,吴质将计就计,以兵不厌诈之术骗过曹操的同时,移祸杨修,使他背上“谮害曹丕”的嫌疑。毫无保密意识、权谋之道门外汉的杨修完败于略施权谋之术的吴质。

同样的道理,如果“邺门事件”中的杨修也有诸葛亮的保密意识,在“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植之耳”的绝对保密的环境下告诉曹植该怎么做。那么还会有“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说教也吗”?那么还会有曹操的“大怒”和“因此亦不喜植”吗?

当曹操“亦不喜植”之时,世子之争的天平已经移向曹丕之时,按理说,聪明绝伦的曹植和杨修应该有所察觉,他们要想反败为胜,必须有所改变。可是在“答教十条”事件中,我们看到他们依然如故——麻痹大意,毫无保密意识。“答教十条”这样的机密文件竟然被曹丕盗取!假设曹植、杨修稍有保密意识,稍有权谋之道,杨修完全可以让过目不忘的曹植看完“答教十条”后默记于心,而后烧掉。如此还会有曹丕的盗取事件吗?如果杨修稍有权谋之术,完全可以让曹植故意错答一两次,或者让他不要对答如流,作出一副绞尽脑汁才答出的神情。这样,曹操怎会“心中甚疑”? 杨修和曹植连“聪明”一些的“作弊”都不会,足可见权谋能力之低下,难怪不是曹丕、吴质的对手。

“答教十条”泄露之日,杨修被杀的命运已经无法改变了。为了避免自己死后曹丕和曹植发生内讧,危及曹氏江山的稳定,杀掉曹植的第一谋士杨修,使其没有能力挑战未来的魏王曹丕——这就是小说中写的曹操“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一代奸雄需要一个合适的借口杀掉杨修。于是“鸡肋事件”终于爆发了。于是新账旧账一起算。但理由是充足的:“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杨修的确违犯军纪了,其行为的确动摇了军心——“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曹操按军纪而杀之,合情合理。谁也不便提出反对意见;谁也不能说大王是“公报私仇”。

我们再来看看杨修的对手曹丕与曹操。

文中所写曹丕的所有行动几乎都在悄悄中进行,可见其保密意识之强。“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绢匹在内,载入府中。”“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曹丕已有乃父之风,在运用权谋时,已得其父的“厚黑”真传。用吴质之谋将计就计骗过父亲,并嫁祸于杨修,可见脸皮之厚、心肠之黑。“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为了胜利不择手段,可见其“厚黑”。

无疑,杨修的主要对手是曹操——《三国演义》中的权谋第一高手。曹操的权谋在课文中主要表现在“梦中杀人”事件和厚葬杨修之上。曹操在梦中杀人事件所表现出的“厚黑”前文已述,这里简单地谈谈厚葬杨修之事。曹操之所以如此,一可以平息因为打败仗和杀杨修所激起的众怒;二是可以向部下和世人显示,杀杨修是他“乱我军心”,厚葬杨修则表明他爱才、惜才的一贯态度,从而进一步消除世人对他杀杨修真正原因的怀疑。杀掉早就想杀掉的杨修,却又为政治目的而厚葬之,足可见其“厚黑”。

细读全文和《三国演义》中相关内容,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不会迎合上司、不会自我保护、没有保密意识的杨修是权谋之道的“槛外人”。而恃才放旷的他却不知不觉中卷入你死我活的世子之争中,他的对手却是权谋第一高手曹操和颇有乃父之风的曹丕。于是一个单纯的文人就被权谋文化所吞噬,年仅三十四岁而亡。

杨修之死是性格悲剧,更是文化悲剧,是权谋文化制造的悲剧。杨修若是美国人,倘若不涉足政治,他就是奥本海默式的专家;倘若涉足政治,说不定他会因出色的口才和鲜明的个性而获得比对手更多的选票。杨修死于曹操,杨修更死于中国所特有的权谋文化。杨修之死是一种必然,文化的必然。无论是奸诈的曹操,还是仁爱的刘皇叔,都会为了政治利益而杀掉杨修。

荣格说,不是德国人写不出《浮士德》和《查拉斯特拉如是说》。同样,不是中国人写不出《三国演义》,写不出杨修之死。课文《杨修之死》写出了中国人所特有的文化和心理,写出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单纯的文人被权谋文化所吞噬的生动而残酷的过程。

权谋文化不死,杨修之死不止!

[作者通联: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权谋杨修曹丕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影》
给曹丕的建议
曹丕:武功比文采更好
真正的聪明人
刍议《笑傲江湖》中权、术、谋
杨修解字
“一合酥”续编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权谋”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