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蔷
摘 要:制约武术在高校传播的主要因素有两种,缺乏对武术文化价值的认可和对武术文化的传播。通过实践与调研,提出积极营建高校武术文化“生态环境”;培养大学生“尚武精神”;突出武术文化的技击性特征;课堂教学与俱乐部训练并行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武术文化传播;尚武精神
高校是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要担任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武术作为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调研发现目前大学生主要通过影视作品、电视传媒、武侠小说等途径来了解武术,造成了对武术的价值、概念、内容了解不全面。缺乏对武术文化价值的认可和对武术文化的传播,是制约武术在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
1 武术文化内涵及其文化传播的价值功能
1.1 武术文化内涵
武术文化内涵丰富。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包括功法练习为活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1]定义中对武术进行了最根本的文化定位“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而“注重内外兼修”是对中国武术运动的另一个重要文化特征的阐述。武术主要通过武技、武理、武德以及武术心态文化表现出来,其中武术心态文化是武术文化的。
1.2 武术文化传播的价值功能
1.2.1 提高民族文化自尊、增强民族文化实力。作为“国术”的武术发展史,始终与与民族、民族传统、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在历代出现的英雄人物很多都出自习武群体,如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近代剑侠秋瑾、武术名师霍元甲……由此,武术形成了爱祖国、爱民族、重大节的优良传统,习武者精忠报国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1.2.2 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强健体格
武术文化讲究通过自身的内省和修炼来完成对人格的塑造。在武术教学中,主张“习武先修德”,讲究“以武技之能,行道德之举”,是武术训练的目的和根本。实际上学武与培养人的品格、道德观有着很大的关系。武术动作教学的根本是:内在提高人的精、气、神,外在提高动作的规范性,这种有效的训练,正好符合健康人格的标准和手段。
如高校武术教学较普及的拳种有长拳和太极拳。长拳的“十二型”强调: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重如铁、轻如叶……长时间训练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含胸、驼背、突臀等一系列不好的外在形体,更能培养学生稳健沉着、认真负责、干练果断、坚韧顽强的内在气质,而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受益终身的。
2 高校体育课中传播武术文化的实践与展望
2.1 积极营建高校武术文化“生态环境”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的参与,教师与学生是高校武术教学的两个主体。营建高校武术文化“生态环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高校武术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特别要加强对武术理论、武术文化等课程的系统学习与研究。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学习,如向老拳师请教、外出进修、参加培训班、自学等都是很好的途径。教师能够将武术技艺与所蕴涵的文化内涵融汇贯通,才能实现身体与文化并重的整体传承。(2)重视对学生武术理论课教学,促进学生对武术概念及其丰富文化内涵的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有的学校专门开办了“奥林匹克文化”选修课,为什么就不能在普通高校开办“中国武术文化”选修课呢?作为有着几千年文化底蕴的武术期待着更多的大学生去了解和欣赏。(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站等现代化的手段,做好武术文化宣传工作。比如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上精彩的武术表演、活跃在操场上武术训练团体、校武术队对外竞赛简报等都能对全体师生造成视觉冲击,共同营建了良好的武术文化“生态环境”。
2.2 培养大学生“尚武精神”
体育不仅是身体的强健,更是精神的成长。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认为,就是培养“尚武精神”对于人格塑造和民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从教育的层面看,“尚武精神”并不是要我们崇尚武力,更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锻炼我们的“心力”、“胆力”、“体力”,培养一种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作为国术的“武术”,通过规范的教学与训练,让学生具有健康强固之体魄,然后有坚忍不屈之精神。培养学生自信心,并上升到民族之自信,奋发民族之雄心,广大民族自强不息之传统。将这种局限于爱生命、爱亲人的个体至爱之情,升华为爱民族、爱国家、为国赴难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激励全国人民的“女排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2.3 突出武术文化的技击性特征
调查得知目前在高校武术教学中以规定套路为教学内容所占比率为88.9%,以散打为教学内容占7.4%,以传统武术为教学内容占3.7%。[2]在套路教学中由于缺乏对技击性及攻防含义的理解与传授,将武术教学体操化,导致学生认为武术课教学就是重复演练一些难以记忆的套路,既不实用又不好学,慢慢对武术失去了兴趣。
传统武术讲求“打练结合”,无论是个人套路单练还是“两两相当”的对练,都需要习武者在了解技法意义基础上强化对“用”的体会,所以就有了“练拳不知体中用,枉费功夫终无成”的至理名言。武术的技击价值是其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重要标志和魅力所在。中国体育报在2008年5月29日《武林大会》专版上介绍了康锦平以技法全面、功力深厚、稳扎稳打的风格最终夺得五祖拳年度总冠军后,使五祖拳走进大学校园,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传统武术的魅力。[3]
2.4 课堂教学与俱乐部训练并行
作为终身追求与体悟的武术与现代人提倡的“终身体育”的理念是一致的,但纵观当代大学生把武术当成“终身体育”项目的学生少而又少。武术似乎随着教学的终结而终结,武术的持续性教育必须得到重视。
课堂教学与俱乐部训练并行,是促进高校武术持续性、大众化发展的策略。课堂教学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武术兴趣的培养。学校应积极支持成立武术协会或武术俱乐部。通过俱乐部形式将武术爱好者集中在一起,一方面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训练,以保证学习的持续性。同时学员之间相互交流,有利于加深对技击动作的理解和武术文化氛围的形成。另外通过与兄弟院校俱乐部成员合作交流与演出,可以达到提高武术技术水平与促进武术文化传播的目的。学校应积极提供经济与技术上的支持,聘请一些武术专家对俱乐部学员进行武术文化课的讲解和对传统武术的教学,给他们提供学习、交流和表演的平台。随着俱乐部规模的扩大,将会有更多的学生热爱武术,参与武术,武术大众化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3 结论与建议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深受广大高校学生的热爱,作为高校体育教师要把传播武术文化与传授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高校体育课中传播武术文化的实践有以下建议:(1)要在体育课教材与教学内容上优选武术文化知识内容,保证合理的课时安排,并把武术文化内容做为体育理论课考试的内容之一。(2)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突出武术文化的技击性特征,在长期的习武过程中完成对大学生肌体的构建,同时也是精神成长的构建过程。(3)提高体育教师的武术素养,有关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大学生体育协会开办包括传播武术文化在内的理论研讨班,进一步鼓励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积极开展与探索在体育课中传播武术文化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2]秦子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
[3]部国华,康锦平.让五祖拳走进校园[N].中国体育报,2008-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