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南海合作护渔维权的定位和选择

2016-12-01 18:30侯强周兰珍
关键词:海峡两岸

侯强+周兰珍

摘要:对于海峡两岸来说,南海问题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其直接考验着两岸同胞的智慧,尤其是两岸政策的定位和抉择。在两岸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海上安全总体稳定的大局下,推动两岸南海合作虽一直未能成为两岸正式的政策,但共同维护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南海权益,无疑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呼声。可以说,推进两岸南海护渔维权合作是一篇大文章,也是大势所趋。当下,海峡两岸在包括护渔维权合作的南海问题上面临着重重激流险滩,不进则退甚至已经退无可退。

关键词:海峡两岸;南海问题;护渔维权

海峡两岸南海合作护渔维权虽非难度较大的政治性合作,但这种敏感性较低的事务性合作也为政治问题所羁绊,以致在当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势下,虽有越来越多的人呼吁两岸在南海护渔维权问题上展开合作,但两岸南海护渔维权实际迈出的步伐并不尽如人意。因之,随着海洋世纪的来临,为充分应对和解决当下突出的海洋问题,确保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在南海护渔维权问题上,两岸应当合作只是问题的一面,更为现实的是能否将合作的意向更多地转化为具体的举措以及如何扩大合作的空间、提高合作的成效。

一 海峡两岸南海合作护渔维权面临的障碍

渔业作为人类最早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方式之一,其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但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渔获技术发展带来的过度捕捞,加之海洋生态环境的日渐恶化,造成了南海渔业资源的日趋衰竭。为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海峡两岸渔民不得不更多地从沿海、近海捕捞走向远洋作业。至于南海这个让中国人既感到亲切又感到苦涩的名字,其不仅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的海上生命线,而且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场,海峡两岸中国渔民世世代代在南海捕鱼。但由于南海周边一些国家对中国岛礁的蚕食和侵占,导致海峡两岸渔民和渔船在历来就是中国渔民的传统作业区进行正常捕捞作业时,多次发生被他国抓扣或驱离的事件,给渔业的发展蒙上了阴影。近年来,南海关系的演变更加错综复杂,域内外各方围绕着南海海洋权益的斗争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海峡两岸一水之隔,互动必始自海上。近年来,海峡两岸面对与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纷争的持续,基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考量,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提议两岸应在南海展开护渔维权合作。不过,海峡两岸南海合作护渔维权虽确有必要,并一时成为学界和民间热议的话题,但短期内启动还面临着诸多困扰也是不争的事实。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持续增长,其在地区和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影响力与日俱增。面对中国的日益强大,一些南海争端当事国表现出了对崛起中国的极度不自信、不信任,担心南海问题的解决会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向有利于中国的失衡状态转变,觉得“时不我待”,试图乘中国将强未强而美国又“重返亚太”之际,造成在南海主权争议中所谓的“既成事实”,进而将侵犯中国海洋权益的行为合法化和国际化,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之,南海的复杂性在于,其周边小国南海争夺的背后都有着大国的身影在晃动。这些国家在“抱团取暖”致力于推动南海问题“东盟化”的同时,从争夺南海利益出发,极力想将南海的浩瀚碧波彻底搅混,不断采取离间策略破坏海峡两岸之间的关系,企图利用两岸矛盾迫使台湾当局在南海问题上不断退缩,以阻滞两岸在南海问题上可能达成的合作。如东盟一些国家对华实行“政经分离”的两面性政策,在与两岸同时保持着密切经济联系的同时,甚至与台湾在军事和安全问题上也有着某种程度的合作,通过强化两者之间的实质性“非邦交关系”,使得南海地区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乱象丛生,造成两岸在南海护渔维权的合作有诸多掣肘,形势向不利于两岸的方向发展,并且有不断恶化的可能。

因应于南海问题的持续“升温”,国际各方势力争相在南海角力和挤轧,使得南海成为当今世界名副其实的新的“热海”。自命为其他国家“救世主”的美国自然也不甘寂寞,“基于地缘政治和战略利益考量,积极介入亚洲事务,企图主导‘亚洲秩序,煽动‘中国威胁论,试图从战略上制衡中国大陆”陈先才、杨昆福:《冷战后台湾与东盟政治关系发展研究》,《台湾研究集刊》,2012年第3期,第17页。,南海问题自然成为美国制衡中国的利器,表现在其对南海争端的态度就经历了从宣布保持中立到有限介入再到全面介入的转变。正由于“周边海域之外的大国加强对区域内事务的渗透和参与,使本已十分复杂的安全局势变数增加”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编:《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年,第43页。。台湾是美国制衡中国的一个重要砝码。尽管出于自身利益和区域战略平衡需要的考量,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虽暂时还无意冒公开与中国大陆交恶的风险,但历届美国政府利用台湾来遏制中国的指导方针并未因之丝毫改变。以2016年1月28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前往南沙太平岛视察、宣示主权为例,与中国大陆乐观其成的态度相反,作为完全的一个局外人的美国却在那里说三道四,极力阻止海峡两岸在南海一切可能的互动。面对中国大陆更积极和深入地参与国际规则制订和国际斡旋,美国企图以南海问题为突破口在东亚共同牵制中国的意图已昭然若揭。可以说,“美国的霸权战略决定了中美之间存在暂时难以改变的冲突性格局”时永明:《美国的南海政策:目标与战略》,《南洋问题研究》,2015年第1期,第7页。,“美国因素”已成为南海形势变化的关键推手,并构成了两岸在南海问题上的战略困境。

至于台湾岛内一些把大陆当作真正威胁的人,面对大陆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则认为台湾与大陆的合作,将有可能会造成对于大陆依赖的既成事实,使台湾在两岸关系中陷于从属的窘境,因而动摇台湾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地位,给其他一些对南海相关岛屿声称也有主权的国家提供放弃与台湾进行直接谈判的理由,以致台湾在南海主权的国际博弈中最终有可能被“挤出局”。李金明:《海峡两岸在南海问题上的默契与合作》,《台湾研究集刊》,2010年第5期,第10页。再有,在台湾一些想依赖美、日力量实现自保的同时推进独立运动的人看来,只有借助美、日力量才能有效预防和消化中国大陆崛起所带来的两岸关系的不确定性,台湾若和大陆“搞在一起”,不仅国际观感和反应极为不佳,而且会削弱对来自中国大陆威胁的抵御,并会对有可能被正式化的“美日台”联盟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马英九执政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深化和加强,在南海问题上两岸也秉持几乎完全相同的立场和主张,但台湾岛内的一些人还远未能跳脱出从两岸政治对抗或外交竞逐的战略来看待两岸之间的关系,意图拓展台湾的“国际空间”,显示台湾的“独立主权国家”地位。从谋求“政治实体”地位出发,岛内一些人患得患失,对两岸在南海展开护渔维权合作的提议不断添加政治成分,认为两岸在南海展开护渔维权合作不仅会影响台湾与东盟一些国家在政治领域的互动,增加台湾的外交成本,而且有损于台湾加强与东盟国家之间贸易和投资合作政策的推进。可以说,台湾在南海问题上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一方面左右摇摆与东盟关系相对暧昧,另一方面在南海问题上又有自己的利益所在。在平衡两岸关系和东盟关系方面,台湾面临着利益取舍的实际困境,因而也就处于一种很不确定的状态。

在美台特殊关系下,台湾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与策略不可能不受到美国的立场与态度的深刻影响。这给台湾在两岸关系的推动上带来了又一层压力和挑战。也正由于此,面对中美在南海的博弈,“两岸在南海问题上合作在大陆不构成问题,但在台湾则是一个当局有反复、民间有分歧的争议性议题”刘澈元、李露:《两岸合作解决南海问题的性质、限度与方式》,《台湾研究》,2015年第2期,第21页。。因之,在两岸尚未正式结束敌对状态,台湾对大陆还没有产生足够的信任感时,其实不太可能冒着损害美国安全保护的风险,积极推进两岸南海合作的。王公龙:《美国南海政策调整与两岸南海合作的空间》,《国际论坛》,2011年第6期,第4页。因为在台湾一些人看来,台湾虽无法避免卷入南海争端之中,但如台湾罔顾美国而与大陆联手共同开发南海,势必会困扰台美关系,削弱美国对台湾的安全承诺。这对台湾而言,其无论如何都是不可承受之重。因此,台湾在许多南海纠纷中基本抱持了“自我克制”的消极态度,在大陆与其他国家发生争端时多采取缄默甚至回避的做法,以致长期以来台湾在南海问题上的身影始终模糊不清、难以界定。

综上所述,在两岸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海上安全总体稳定的大局下,由于一些南海问题当事国及域外国家“动作频繁”,以致局部摩擦频发、权益之争暗流涌动,南海安全面临着海洋权益纷争和外部势力介入的严峻挑战。可以预见,受区域内外势力交织互动共同作用的影响,南海局势发展的大势是,“‘五大主体围绕‘三大热点展开激烈博弈将成为2016年中国周边海上局势稳定的最大挑战”吴士存:《中国海域今年周边挑战“只多不少”》,《国际先驱导报》,2016 年1月7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和海洋权益的维护,尽管两岸都不愿将南海问题多边化、国际化,但“外界对南海问题的聚焦点不再是国际化与否,而是上不上国际头条”刘锋:《经略南海要“扎硬寨打呆仗”》,《 环球时报》,2016年2月5日。,中国周边海上局势还将持续升温。当下,南海问题的国际化,使得南海局势更加复杂化,海峡两岸在包括护渔维权合作的南海问题上面临着重重激流险滩,不进则退甚至已经退无可退,即对于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来说,南海问题有着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可谓积极与消极因素交织并存,要化“危”为“机”,合作是不二的选择。质言之,海峡两岸最终走向和平统一,联手共同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任何人阻挡不了的。

二 海峡两岸南海合作护渔维权存在的契机

当前,在大陆深化两岸经贸往来政策以及台商投资大陆的驱动下,海峡两岸互动虽历经波折,合作的深入有难度,但两岸关系总体呈现出的是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诚如不少两岸学者所言,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周边环境下,随着两岸从官方到民间的双向、多层次交流,“两岸已渐渐步入深水区” 丁树范等:《2014年国家安全总体情势报告》,台湾财团法人两岸交流远景基金会、财团法人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2014年,第148页。。具体落实到南海问题上,从双方南海政策的发展脉络看,作为同为南海争端的声索方,两岸对南海断续线的(或称U形线)的认同基本是一致的,因而存在着许多共同的利益,只有加强包括护渔维权在内的彼此间的合作才是理性的选择。除此之外,两岸并没有更好的选择。

自2008年马英九上台执政以来,台湾当局虽多次强调与大陆在南海问题上没有合作的可能,但事实上两岸在南海问题上还是保持了某种“默契”,如“针对域内外国家损害两岸南海权益的动议和行为皆以适当方式表达台湾自身的关切”,实际与大陆形成了一种“不合作的合作”。陈平平:《民进党执政,两岸南海合作何去何从?》,中国南海研究院,2016年1月30,http://www.nanhai.org.cn/index.php/Index/Research/review_c/id/148.html#div_content。当然,台湾当局的这些言论和行动实际隐含着寻求国际认同和存在感的政治动机,试图以小博大,取得“一定程度的话语权”,借以加强其国际存在。不过,台海两岸在南海问题上进行的这些非实质性合作,无疑也现实地表明了两岸在涉及领土完整这一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是不存在原则性分歧的。这些无疑为两岸在南海问题上开展有限度的合作提供了可能。

至于在两岸处于分治的情况下,双方究竟由谁来代表中国行使南海主权虽一直没有共识,但面对南海的风云变幻,两岸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两点原则的主张上还是有一致性的,说明两岸在共同维护中国南海的主权利益和资源利益上,不仅有其合作的空间和必要,而且更具有其合作的现实性。也正由于此,面对事关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南海问题,海峡两岸南海问题学者自2011年始便合作撰写关于南海地区形势评估的年度系列报告,成为两岸在南海合作互助的有益尝试。作为两岸南海问题研究学界深度交流合作的结果,其反映了两岸学者在南海问题上的诸多共识和合作意愿,为两岸积极开展南海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早在第一次合作撰写的《2010年度南海地区形势评估报告》中就指出,两岸在合作维权方面有条件实现历史性突破,拓展在南海的维权空间,也可为维护南海渔业资源,维护渔民的合法公益提供便利。

南海诸岛附近海域是中国渔民的传统渔场。作为海洋大国,南海海洋渔业是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和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周边海洋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外交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地缘现实”下应对南海争端的实际需要出发,两岸都有共同维护南海主权和渔业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世界第一渔业大国,随着海峡两岸对海洋经济投入的不断加大,虽都不约而同地加强了海上护渔及执法力量的建设,以进一步强化海洋行政执法管理,但终因两岸各自为阵而让外人有隙可乘,以致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南海侵渔活动十分猖獗,射杀台湾渔民、抓扣大陆渔民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有报导显示,2013年5月9日台湾渔船“广大兴28号”在遭菲律宾公务船枪击的事件发生后,对于这一事关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的事件,台湾各界纷纷呼吁台湾当局转变立场,要求与大陆联手护渔以确保台湾渔民的人身财产安全,进而共同维护两岸中国人的合法权益。对此,中国国民党籍前立委邱毅更是发微博径直指出,要想逼迫菲律宾政府低头道歉,正确有效的策略只有“两岸联手护渔”一途,呼吁由大陆海监部门与台“海巡署”共同宣布在南海护渔,并随即在南海相关海域进行联合护渔的演习。陈君、陈斌华:《台湾民间人士和舆论呼吁两岸联手护渔》,《大连日报》,2013年5月17日。

再有,中国周边国家近年来纷纷将海洋战略作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分重视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便在海洋中获得最大的利益。由于中国在南海与诸多国家接壤,加之面临着复杂的领土边界纠纷,因之不可避免地受到周边国家海洋开发活动所引发的环境和资源保护问题的深刻影响。近年来,由于南海周边国家密集的海洋开发和利用,给海洋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使得两岸都面临着渔业资源缺乏的严重问题,护渔维权由此成为海峡两岸推进海洋战略的优先战术选择之一。面对南海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的不利局面,海峡两岸渔民不仅同宗同源,而且在南海有着共同的渔业经济利益,在南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上没有理由不联合起来,一同守望相助克难前行。面对周边国家实施的侵渔活动,海峡两岸基于共同的历史责任,出于对共同现实利益的关心和需要,越来越多地发出了共同协调开发和保护包括南海在内的渔业资源的诉求。早在2009年,两岸就签订了《海峡两岸海洋与渔业学术交流与合作意向书》《两岸共同制定台湾海峡渔业资源养护方案意向书》和《推动海峡两岸渔事纠纷调解备忘录》等,以促进两岸政府间及民间在渔业领域的合作。黎祖福、吕慎杰:《南海渔业产业现状及与东盟周边国家合作机制探讨》,中国水产养殖网,2013年12月19日,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166964.html。海峡两岸联手抗击有关国家对两岸共同拥有的渔业资源的入侵,不仅是大势所趋,而且也是形势、使命、责任的使然,其关系到中国能否实现从区域性海洋大国向世界性海洋大国的成功转型。

当然,两岸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决不是哪一方单方面所能决定的,其必须建立在两岸彼此之间政策协调的基础之上。从两岸关系的实际发展进程来看,2008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自2008年6月两岸恢复协商以来,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海协会与海基会相互借力,已举行了11次会谈,双方共签署了23项协议(其中已生效20项),并达成了多项重要共识与共同意见。这为两岸形成多渠道的制度化的互动模式奠定了基础,使得开放、交流、改革、进步已成为两岸发展的共同趋势。有鉴于此,首届海峡两岸和平论坛在其闭幕所发布的纪要中,就积极倡导两岸应超越政治分歧,以前瞻性思维探究两岸权益维护的合作途径,寻求包括渔业捕捞与渔民权益保护在内的相关海洋事务的合作,以因应海洋问题的共同挑战。

南海博弈,究其根本凭借的还是各方的实力如何。目前,东南亚南海主权声索国以集体面目与中国进行周旋和抗衡的局面已经初见端倪。这对于海峡两岸来说,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直接考验着两岸同胞的智慧,尤其是两岸政策的定位和抉择。基于南海问题的复杂性与敏感性,海峡两岸能否达成联合,不仅会带来南海争端中力量对比的变化,而且会直接影响两岸和平发展的环境。也正由于此,时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郝龙斌2015年6月14日在厦门出席第七届海峡论坛时指出,民间交流是两岸和平稳定发展最重要的基石,两岸民众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最有力推动者,两岸民众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期待和追求,必能使两岸关系行稳致远。郝龙斌:《两岸民众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最有力推动者》,新华网,2015年6月14日,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5-06/14/c_1115609985.htm。2016年7月12日,所谓的南海仲裁结果刚一出炉,台湾当局便在第一时间对此作出了否决,并且提前派出海军康定舰赴南海进行护渔。紧接着7月20日上午,台湾南部20多位渔民又驾驶5艘渔船从屏东东港出发,挂起“保南海护渔权”“保祖产护祖权”的红条幅,赴南沙太平岛捍卫渔民权利。可以说,两岸民意为在两岸南海问题上的合作增加了动力,并创造了足够的条件。具体落实到南海问题,推动两岸南海合作虽一直未能成为两岸正式的政策,但共同维护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南海权益,无疑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呼声,也是大势所趋。总而言之,南海问题事关国家的核心利益,南海是两岸必须要蹚过去的“河”,与其被动应付,还不如主动出击。两岸政府在南海问题上,除必须做到义无反顾地共同应对危机外,还应有顺大势、谋大局的眼光。

三 海峡两岸南海合作护渔维权的路径选择

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受台湾岛内政治权力结构大变动的影响,不断出现新情况与新问题,特别是民进党的两次“执政”,使得两岸关系呈现起伏状态。不过,海峡两岸关系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数,并使得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陷入某种不确定性,但台湾政党轮替应该不会改变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2015年两岸和平发展的关系虽得到不断巩固与深化,但台湾经过2016年的“大选”,其政治结构与蓝绿政治版图已发生了转折性的重大变化,“绿大蓝小”“绿强蓝弱”的新格局有可能会成为一种政治新常态,从而使得两岸关系的发展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与严峻的挑战。因之,两岸在南海合作护渔维权问题上,必须立足历史、现实与未来,跨越台海凝聚共识,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以新的思维与新的作为处理和解决两岸共同面临的南海突出问题,以建立起具有计划性、制度性和操作性的合作机制。

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合作和交流虽是当前两岸关系的核心,但其发展始终伴随着波折和争议也是不争的事实,至于两岸在南海海域的经济合作则几乎没有。当下,渔业纠纷已成为南海主权声索各方摩擦与冲突的一个重要引爆点。鉴于两岸关系的复杂与敏感,从目前情势来看,两岸联合在南海护渔维权暂时还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具体而言,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海峡两岸联手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也可以因时、因地、因势地分步骤实施。因之,两岸要维护好中华民族的主权与资源,对包括护渔维权在内的协商及各项会谈,都应该有新的定位和选择。可以说,海峡两岸南海合作护渔维权不仅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当下有效地共同维护两岸民众正当权益的可行之举。

实现南海渔业资源的“共同开发”,是两岸所倡导的解决南海问题的基本原则之一。两岸渔业协会可以考虑先建立两岸渔业协作机制,联合建立海上监管机制、海域护渔巡航协作机制,有效加强在南海特别是争议海域的渔业存在。两岸渔业合作可先从为双方船只南海作业护航,保护两岸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始,渐渐扩展到海洋人才与技术培训、海洋科技交流等领域。与之相适应,为有效应对南海日益复杂和严峻的主权斗争形势,两岸在有理、有力、有节推出反制手段的同时,可考虑开展作业船队联合开发生产模式和以大型补给船为核心母船的船队化作业模式,以增强两岸在南海渔业资源研究与开发中的总体实力,并可考虑在两岸所实际控制的一些岛屿设立南海渔业作业补给基地,为双方渔船南海作业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和服务,以提升两岸南海渔业作业的能力、效率和竞争力,从而形成两岸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实实在在的优势互补和利益互盈,以产生“1+1﹥2”的对外效果。

共同维护海峡两岸渔民的南海权益,是两岸双方的责任之所在。从两岸渔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海峡两岸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方面各有优势。以海南省三亚市2016年8月1日开港的崖州中心渔港为例,其为该省最大、距离有争议的南沙群岛最近的渔港,该渔港目前能满足800艘渔船的日常停泊、交易、补给和避风,而一旦这个总投资30亿元人民币的整个项目最终完成,预计将可供停靠2000艘渔船,最大可停靠3000吨级的船舶。而有了大型渔港,渔民们就会更愿意使用大吨位的渔船赴远洋作业,也能在南海相关海域捕鱼时有效对付周边一些国家海警船的干扰,增加中国在南海的真实存在。目前,大陆在南海基础设施保障服务方面的功能也在不断增强,除了遭受超强台风袭击海上救助船只难以抵达之外,一般的海上搁浅、突发疾病、意外受伤和捕捞意外受阻等,都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得到及时的救援。以2010年6月23日发生在南海的一起渔业冲突为例,印尼海军舰船在该国纳土纳岛西北约57海里的海域强行要求中国大陆正在从事捕捞的渔业船只离开这一区域,大陆的两艘渔业监视船大约30分钟后便火速出现在该海域,并最终迫使印尼方面不得不释放被扣押的大陆渔船,既捍卫了祖国神圣不可侵犯的主权尊严,更凸显了中国大陆渔政力量在南海海洋权益争端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至于台湾方面,台湾海洋渔业的捕捞技术和设备先进,渔船的马力大、续航能力强,其海洋渔业在国际上一直拥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在南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因其不为国际社会大多数成员国承认而失去了外交权,近年来被摒除在区域内各种经贸安排之外,在处理渔业争端事件时处境十分被动,而大陆则有台湾所不具有的外交资源和实力优势,使得两岸在南海的护渔维权互补性强。因之,在南海局势处于不断升温的背景下,两岸的海巡署与海警局可着手启动建立南海安全合作机制的谈判,就海洋环境的监测与保护、海上污染处理、海上救援合作、南海航行安全以及共同应对海上突发事件等低敏感领域的问题展开双边合作,建立起两岸南海资源的共享机制,申张和维护两岸在南海的正当主权,并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使之逐渐实现制度化、常态化,并通过综合运用军事、外交和经济力量,最终形成一套捍卫两岸整体和根本利益的成熟模式,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维护好中国的海洋权益和渔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新的世纪,海峡两岸的发展与富强离不开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对此,有研究就迳直指出,“海峡两岸在渔业、生物资源方面合作开发是台湾跻身国际社会的有力切入点。现阶段处理南海问题,两岸合则有利,分则失利,共同遏阻外力入侵是根本解决之道”萧曦清:《南海风云——南沙群岛问题的研判与分析》,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10年,第555页。。的确也是如此。大陆提出的建立“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与台湾提出的实行“海洋立国”的发展战略,在政策层面上具有较高程度的相似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两岸在南海展开护渔维权的合作,实际是双方各自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这为实现两岸南海事务的合作,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海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利益之海,面对一些国家南海侵渔活动的不断升级,两岸有必要以共同开发和保护南海渔业资源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整合两岸力量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处理和解决,尽快搭建起一个南海渔业经济合作的平台,如成立“海峡两岸南海渔业资源合作开发与养护协会”,由其具体负责协调海峡两岸南海渔业资源的生态保护、科学持续开发,通过发展南海海洋经济最大限度地实现两岸优势资源的互补。鉴于目前海峡两岸尚处于分离、分治的状态,在两岸政治协商获得突破性进展之前,为降低政治的敏感度、尽可能减小阻力,两岸可考虑先组建非官方的组织或团体,以尽快启动两岸对南海渔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总之,推进两岸南海护渔维权合作是一篇大文章。面对两岸因历史和现实造成的差异,要加强彼此间政治的互信与沟通,并推动包括护渔维权在内的两岸经贸关系的持续发展,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思路和方向着眼,深化对两岸关系根本性质的认知,将两岸的合作不断推向深入。对涉及两岸在南海合作护渔维权问题上的重大阻力及执行障碍,必须从战略需求和战略选择的视角来审视,进而形成一定的共识,并在时机成熟时将双方的协商和对话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级,透过高层互动增进互信、管控分歧,以使得两岸不同层面的互动形成正向的循环。具体而言,即配合两岸关系的情势发展,在经过两岸内部及相互之间事前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对两岸南海合作护渔维权的协商议题和协商策略进行新的调整,并适时加强两岸在南海合作护渔维权上的高层级沟通,必要时这种协商对话可由两岸官方进行直接的互动,从而将两岸的合作交流互动推向更广泛和更深层次。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强化海峡两岸对南海的实际控制力,使得中华民族在南海争端中更有充足的底气。

Abstract:As for the Taiwan straits,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is both a challenge and an opportunity,for it directly tests the wisdom of the compatriot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and particularly the orientation and choice of cross-strait policy.Under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stable maritime security betwee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nd the surrounding countries,to promote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although has not been the official policy,safeguarding the South China Sea including fishery resources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ompatriots on both sides is a common voice.To promote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providing protection rights is a big issue and a general trend of events as well.At present,the South China Issue including providing rights cooperat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issue confronts many obstacles,either you keep forging ahead or you keepfalling behind.

Key words:across the Taiwan Strait;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providing protection activist

【责任编辑 陈 雷】

猜你喜欢
海峡两岸
2万余台青在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就业创业
第九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新闻发布会在福建南安召开
海峡两岸共圆艺术梦想
台湾海峡两岸间集装箱运价指数(TWFI)
海峡两岸
书籍设计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茶博会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