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年
现在,令很多企业关心同时也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就是创新。
创新,不仅仅是中国经济,也是企业渡过目前L型难关的最关键一环。但是,对于创新的理解各有不同,有人说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有人说创新要有高科技,我们不懂高科技怎么创新?
创新不等于高科技
制造业转型升级不一定需要高科技,中科技甚至低科技就能解决问题,有些企业不要说工业4.0,连工业2.0都还没有做到。
德鲁克曾描述过一个大趋势:上个世纪70、80年代,美国经济从管理型经济彻底转变为企业家经济,表现为依靠系统化、精细化管理的大型企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逐渐降低。财富500强企业创造的就业实际上是下降的,中小企业成为创造就业的主力,中型成长型企业的销售和利润的增速为财富500强的3倍。
在美国的中小成长型企业中,一半以上是从事传统制造业,而不是高科技公司。上世纪80年代,最具成长性的公司中只有1/4属于高科技,3/4是服务业和传统制造业。高科技企业的常见模式是闪耀登场,快速扩张,突然跌落,直至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创新成功的概率及持久性方面,还不如传统行业。
比如,传统行业创新的沃尔玛。沃尔玛除了商店开在郊外,它还开放货架,让消费者自己去找他需要的东西,减少店员的雇用,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哪有什么高科技,没有高科技同样做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做大以后,沃尔玛采用了先进的技术,那时还没有互联网,沃尔玛利用卫星通讯把全世界的沃尔玛商店、办公室和仓库连在了一起,建立了除美国政府之外的最大通讯网。
传统行业创新的案例不在少数,所以我们要破除一种迷信,以为只有高科技才能创新,其实低科技也能创新,传统行业也能创新,而且我认为传统行业中的创新机会要多于高科技行业。
工业4.0还是2.0?
在过去两三年中,我走访了一些企业,感觉制造业转型升级不一定需要高科技。工业技术的版本各有各的定义,大同小异,我倾向于认为工业2.0是自动化与标准化时代。
现在有个流行说法叫“弯道超车”,我不太赞成。常识告诉我们,直道上可以加速,弯道加速当心要翻车,离心力会把你甩出跑道。工业技术的各个发展阶段是不可跨越的,超不了车,工业2.0构成工业3.0的基础,工业3.0的自然延伸就是工业4.0。
如果说工业2.0是标准化、自动化,工业3.0是信息化,那么工业4.0就是智能化。工业2.0为信息化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如CAD、CAM、ERP、OA等单一流程的自动化,但各个流程彼此隔绝,没有打通。工业3.0的目标是打通制造、成本、库存、财务、人力资源、客户服务等流程,消灭信息孤岛,实现各个流程的互联,以及数据、信息在各个节点间的快速流动。简而言之,工业3.0的信息化要求把过去传统大企业常用的树型管理结构改造为网络型的。
工业4.0听起来很美好,但是有必要吗?在我看来,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不需要4.0,甚至先进的工业国家也不需要。德国最先提出工业4.0的口号,但我并没有在奔驰公司的生产线和总装线上看到所谓的工业4.0。我曾问德国的大公司高管,工业4.0的成本是多少?资本开支增加多少?投资回报ROI是多少?没有人能够说出来。
汽车的流水生产线做到工业3.0已经足够了,一块金属板进入车间,机械手把它放在冲床上,压制成型,另一个机械手又把成型的零件传递到下一个工序……没必要每一块铁皮和每块玻璃上安装一个传感器,再加个智能模组,做成物联网,让每个零件彼此之间以及和中央控制系统对话。工业4.0是要花钱的,这个投资能有收益吗?
企业创新,技术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效率的手段,效率最终反映在财务指标上,而终极的财务指标就是利润。如果工业4.0不能增加利润,要它做什么?创新未必需要高科技,传统行业照样可以创新,照样可以提高效率。
从交易型到创新型企业家
但是,首先你需要明白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企业家。
我把企业家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交易型企业家,他的特点是发现和捕捉市场机会,尤其当市场中出现新的需求时,他会想方设法满足这些需求,在实现自身价值也就是赚到钱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价值。
第二类是管理型企业家,他们不是一般的职业经理人,不是循规蹈矩、执行命令的管理者,而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创新。
第三类叫做创新型企业家,例如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今天用到“企业家”这三个字通常就指这类企业家,但这并不意味前两类的企业家没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创新型企业家如果没有管理型企业家一起合作,他的创新往往会失败。
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第一类企业家的机会越来越少。尽管过去三十多年中,成功的企业家大多数是交易型,他们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成熟,留给这类企业家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多了。
因为当下的中国经济不再供应短缺,变成过剩经济了。在供给过剩的环境中,企业转型很困难,企业家很难从交易型转变为创新型,甚至很难转变为管理型,他们还在习惯性地问“股市年底多少点?”“房价还能再涨吗?”“政府政策会有什么机会?”还在做交易套利的打算,而不是创新型企业家的思维。
我们知道中国经济进入了L型的轨道,中国的大多数企业也将经历L型。下行之后要在谷底停留多长时间,我也不知道,三年、五年的思想准备总是要有的。在谷底不要单纯地熬,你也许可以熬过去,但当漫长的衰退结束时,你会发现和新的机会失之交臂。
在L型的长尾巴中,要提高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思考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思考经过这一轮寒冬,行业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我的机会可能在什么地方?多看其他的企业在做什么,海外的企业在做什么,未来产品、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在守住自己现金流的前提下,尝试做一些创新。
宏观经济形势越差,我反而越乐观,只有在经济不好时,企业才有压力转型升级,才下决心告别传统经营模式,探讨、摸索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德鲁克讲过,创新不需要伟大,需要简单、小规模、专注和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