湫水意何往 山中自有君
乙未暮秋,画友相约雁荡。雁荡山写生缘起历代名家佳作,大颐先生潘天寿影响最大。书中看、画友讲早已激起我画雁荡山的兴趣,历经天上飞,动车跑,山上走,到达目的地雁荡山画院已是傍晚。初到雁荡给我印象奇峰怪石,山色苍茫,步步为景。石路弯弯,穿行于溪谷。山是在两旁峻峭地挺立着。山色蒙蒙,泉水叮咚,已经是神秘幽深的景象。山峰隐藏了岩石的肌理和草木的映发,远山模糊了远近,构成奇幻的剪影。见此景,画欲大增。
大颐先生《雁荡山花》让我对写雁荡另有向往。《听天阁画谈随笔》有云:“荒山乱石间,几枝野草,数朵闲花,即是吾辈无上粉本。”历来文人画花鸟,或取材梅兰竹菊,慕其清雅高洁,或留意芙蓉牡丹,炫以富贵荣华,潘先生对山花野卉情有独钟,颇具平民精神,时代影响也是显然的。文中又进一步阐明:“予喜游山,尤爱看深山绝壑中之山花野卉,乱草丛篁,高下欹斜,纵横离乱,其资致之天然荒率,其意趣之清奇纯雅,其品质之高华绝俗,非平时花房中之花卉所能想象得之。”山花野卉之美,还在其乡野自然,遗世独立,绝少尘世污染。大颐先生有感其“高华绝俗”,意在攫取其“清奇纯雅”入画。令吾辈佩服至极。
再者,大小龙湫更是心往神之。先生《雁荡写生卷》中题诗《大龙湫》:“如钵一湫水,龙往意何云?莫最长酣睡,云中自有君。”更有《雁湖》:“一湖逼天上,潋滟漾晴晖。欲结团瓢住,秋来待雁归。”雁湖处雁荡西部峰巅,古时“方可十里,水常不涸”,徐霞客说是“鸿雁之家”,“雁荡”之名,由它而来。潘先生设色之浓郁,剪裁之巧妙,形式之卓绝,一如他的山花画作。此时的雁荡山水画,正可在他的雁荡游记诗中找到相应的视角和境界。
翌日,我们展纸挥毫,各找角度,以雁荡山为师,与其对话。放笔直取,笔走龙蛇,皴擦点染,沉醉其中。我选取的角度是“白云庵”,在雁荡山色映衬下显得那么安静,质朴。庵不大,但很有内涵,院随山走,曲线婀娜有致,院外有条小溪流水潺潺,院子的佛教黄已是斑斑驳驳,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此情此景诗情画意。我用写意的手法尽量表现出白云庵的质朴和婉约,以水墨为主略施色彩,主题精心刻画,山形一带而过,在收与放中把握画面节奏。首张写生还算满意,就这样开始了与雁荡、与大颐先生的对话。
云山涛移 68cm × 136cm 2015年
妙觉普观 68cm × 136cm 2016年
梦山秋韵 68cm × 136cm 2015年
灵山蕴秀 68cm × 136cm 2016年
文心禅境 136cm × 68cm 2015年
开元山居 136cm × 68cm 2016年
云山供养 136cm × 68cm 2016年
烟云供养 136cm × 68cm 2016年
亘古大岳(左) 180cm × 200cm 2013年
状似明月泛(右) 136cm × 68cm 2016年
吾土吾民(左) 180cm × 150cm 2015年
威海渔民(右) 136cm × 68cm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