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评估和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2016-12-01 12:54:04沈阳建筑大学王洪明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保障机制基础课保障体系

沈阳建筑大学  王洪明

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评估和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沈阳建筑大学王洪明

公共基础课也称“公共必修课程”。这类课程是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评估是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可以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保障与监控,可以实现高校对公共基础课的自主化、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本文主要从外部环境对评估体系运行的影响,以及高校内部评估与保障机制的具体运行两方面,研究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评估和保障机制。

公共基础课 质量评估 质量保障机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公共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居重要地位。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改革,逐渐由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本科高校高等教育质量评估随之发生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和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提升能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前进的步伐。因此,高校开展常态化质量监控和分类评价时,要加强对本科高校外部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教学质量评估是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评估结果可以非常直观地反馈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成熟健康的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清晰明确的内部制度。

一、外在环境对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评估实施的影响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为确保高校公共基础课达到一定质量标准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和运作机制的总和。近20年以来,我国有组织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工作在全国各个高校已经相继开展,作为外部质量保障的一种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外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相对而言,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目前,从外部角度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政府引导不足

评估过程中,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主体是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外部评估。评估工作进程中,本科高校的工作主要是对上级评估工作进行调解与配合,高校自身的主体地位没有显现出来,导致一些评估体系呈现不健康发展状态。

2.社会中介机构缺失

当政府与高等院校之间追求的目标不一致时,社会中介机构在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体系中表现出十分重要并且特殊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教育领域中,社会中介机构在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中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对独立性。这导致势力单薄的中介机构作用甚微。

3.评估和保障机制立法不完善

真正提升我国高校基础课评估水平,相关部门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弱化有关部门在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评估中的职能。高校要积极主动地从自身角度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建立内部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政府转变职能,在评估过程中起到鼓励、引导和辅助的作用,而非绝对的主导。

高校要积极借鉴国外高校评估的成功典范,建立社会性的评估组织,发挥中介机构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中的作用。高校要加强分类评估,使评估体系更加细化,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相关部门要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评估有法可依,为科学公正的评估提供法律依据。

二、高校内部评估和保障机制地运行和实施

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指高校作为办学主体,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转化为高校的教育目标或质量要求,并根据本校办学的合理定位所形成的质量水准,制定与实际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石,在监控中评价,在评价和改正中提高教学质量,以达到保障教育输出质量的效果。

高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身教育教学质量的控制与评价,要构建相应的辅助机制或者动力机制,建立竞争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管理创新机制,形成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以此协调内部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活动。

高校要建立规范有效的专业评价运行体系(见图1),建立校、院、系、教研室四级评价系统,建立健全与教学质量评价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索与改革评价方式,研究开发网络化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图1 教学质量评估运行体系框架结构

评价系统的正确运行直接促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其各个子系统运行关系如图2。

图2 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各子系统关系示意图

由此可见,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质量保障体系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该体系的构建需要满足以下原则:

1.全程服务性原则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学质量不仅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最终成果——高校毕业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同时也表现在整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方面的工作质量上。高校要不断提高教学过程和服务过程的质量,相辅相成,使教学过程质量有保障,进而保障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基于教学质量的保障活动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或结业的全部学习活动和生活过程中,同时贯穿于高校教师以及管理人员从聘任到卸任的全部教学生涯和管理过程中。

2.全员参与性原则

教学是每一所高校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全校师生以及后勤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其中,领导、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组织体系,教师、教学服务人员、学生组成教学体系,其他人员组成服务体系,这都是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高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全员质量意识整体提高,各个部门高度关注,才能将高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提上去。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教学部门有关,行政、后勤等也要积极配合。只有确立全员质量意识,高校才能更好地评估,从而更有利于改善高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3.全程动态性原则

高校要将提升教学质量的观念贯穿于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整个过程。各个基础课相互作用,定期评估考察,适当创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形式和方法,能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的开展。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质量保障方针、质量目标和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质量保障过程的组织,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的运用,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等,都要依靠各级各类管理人员、教师以及所有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行动,将各自承担的岗位职责和任务融于实现教学质量目标的过程中。高校通过质量阶段结果评价及时反馈,对质量目标、质量保障过程进行必要调整。

4.全程监控性原则

评价和保障系统的成功实施离不开监控系统的运行。全过程监控能保证评价系统公平正确地进行,及时反馈和调整,这有利于高校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在目标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三个层面上形成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监控、反馈和调整体系。

5.全面体系化原则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成功运行需要高校内部教学系统和政府、社会等外部环境相互配合。内部教学系统由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内部的相关方针、政策、规范、制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及其运行、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等构成。外部环境包括国家、社会提供的相关方针、政策、法规、规范、信息和相应的运行机制等宏观质量要素。这两方面内外兼治,合理分配任务,相互配合。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容、要素、指标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发挥其整体的教学质量保障功能。

三、总结

本科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完善任重道远。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思考。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会跟随时代步伐,其内部机制与外部环境相结合,以此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地位,逐步建立多维度的科学化评估体系,从实质上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为提高教学质量助力。

[1]潘建飞.高校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周群英,陈光玖.公共基础课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

[3]夏季亭,帅相志,吴衍丽.山东高校首轮本科教学评估的成效与展望[J].科学管理, 2012

[4]张 翠.关于建立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8

[5]李庆丰,章建石.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8

[6]徐 群.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现状分析与思考——以江苏教育学院为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本文系沈阳建筑大学第九批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评估和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

ISSN2095-6711/Z01-2016-11-0213

猜你喜欢
保障机制基础课保障体系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7:00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人民音乐(2016年3期)2016-11-07 10:03:23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机房电源保障体系
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禁止令适用保障机制和程序的完善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