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李怡霏
南龛社区用真爱传递温暖帮扶孩子,我们一定尽力
本刊记者 李怡霏
巴中市巴州区南龛社区虽小,但困难并不小。据统计,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多,现有“五失”青少年41人,失管24人,失足1人,失业16人,是一个人口密集高的纯居民住宅社区。社区关工委这些年来用真情关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了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南龛社区地处巴中城南,社区关工委办公室就在临街一栋旧楼上,和社区办公室在一起。进去时,社区党委书记、社区关工委主任王永中正整理着社区“五老”的资料。
“我们社区有很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留守儿童多,社区面积小,人口却很密集,家长上班后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下课后没人管、没地方去的问题。”自从2014年被巴州区民政局批准成立“阳光驿站”之后,这个小小的社区就把当地大部分“五失”青少年纳入进来给予帮助。
“阳光驿站”是南龛社区借助现有办公场地,整合工会、妇联、团委等部门力量打造的群团服务站点。主要针对“五失”青少年开展学业辅导、图书阅览、心里疏导等关爱活动。“‘阳光驿站’建设之初,很多‘五老’和志愿者就非常积极地加入这个队伍,完全打消了我们最开始担心人手不够的问题。”王永中是“阳光驿站”的站长,提起驿站运作很是欣慰,“‘五老’和志愿者们坚持每周一至周五放学后在这里对辖区内的50多名留守儿童进行课外辅导,风雨无阻。”
王永中说,“阳光驿站”里的孩子人数多时达七八十个,难得“五老”和志愿者们耐心好,也能将这些孩子管理得服帖。“小孩子自控能力差,家长要是不在,孩子放学后乱跑也没人知道,很危险;就算留在家里做作业,也是开着电视电脑,心不在焉地应付了事。”
到了“阳光驿站”之后,孩子的变化很大,这也是家长们放心将孩子带过来的原因之一。曾经有个特别调皮的小姑娘在“阳光驿站”待了半年之后,人活泼外向,可成绩却上升了很多,学校的老师还惊讶得给家长打电话,问孩子是送到哪个补习班去“加油”了。
“阳光驿站”的“五老”辅导孩子做作业
留守儿童的课外辅导算是比较轻松的关爱工作,让王永中他们头大的是“失足”青少年。“成长中的孩子,自尊心又强,和他沟通时一定要注意技巧,否则要引起反弹。”
社区关工委这几年来经手的其中一位“失足”青少年小周是大家印象极为深刻的孩子——16岁时因斗殴被判刑3年,出狱时已是成年人,但仅初中文凭,家里又是贫困户,小周几乎对生活失去信心。
社区关工委第一时间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先根据实情给小周办了低保手续,又长期调研,送小周去驾校培训,学了一门能养活自己的手艺。几年过去了,小周已经找到稳定工作,并且成家,有了自己的女儿。他现在经常会来社区看望大家,为人父母之后,小周成熟很多,开始担起一个家庭的重担。
“犯了法就得服罪,但是回来之后还是跟普通人一样,有生活上的困难就找我们,无论什么事情,我们一定尽力。”王永中说,社区“五老”除了辅导孩子功课,平时也会注意法制安全教育,“这些就得从小抓起,长大以后犯了错就晚了。”社区里有个9岁女孩的母亲因为诈骗被判刑,这个家庭也极为贫困,社区给他们办了低保,又常常组织“五老”上门慰问,时时关怀。社区关工委还组织“五老”们对孩子进行两史教育、组织孩子进福利院看望老人……点点滴滴透露出对孩子们的关怀之情,就像王永中朴实地笑着说:“我们也没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就是看见哪家有困难了就帮一把,社区就是为大家服务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