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的艺术

2016-12-01 01:00木雕制香林春燕李佩祯
珠海 2016年6期
关键词:神像佛像雕刻

[木雕] [制香]文 | 林春燕 图 | 李佩祯

精雕细琢的艺术

[木雕] [制香]文 | 林春燕 图 | 李佩祯

无论是神像雕刻还是神香制作,师傅们的手艺都是经过长年累月才磨炼出来的,他们使用的工具大多简单,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双手。有的工匠甚至没有继承人,我们曾引以为豪的技能正在从生活中消失。

“木雕——澳门神像雕刻”以民间美术类,于2008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澳门虽然曾为殖民地,但是却保留着大量的民间信仰,祭祖拜神一直是澳门人重视的传统习俗。上世纪二、三十代,大约三分之一的澳门人靠捕鱼为生,但大部分渔民都没有固定的陆上居所,渔船既是他们的谋生工具,也是他们居住的家,所以祭祖先这些习俗自然也是在船上进行。当时的渔民大多不识字,所以采用了具像化的形式,以小木偶代表祖先宗氏的牌位祭拜,因此而衍生出神像雕刻业。此外,神香是祭拜敬神的必需品,不但渔民对此有需求,陆上居民也求神礼佛,所以神香业在当时也得以形成并发展,一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都担当着重要的经济角色,是澳门三大传统手工业之一。

巧匠神工

靠近渔船码头的内港新埗头街是当年神像店铺的集中地,神像业最鼎盛的时候街内共有大大小小十多家店铺,基本都是家庭式经营,师傅招收学徒,一边传授木雕技艺,一边让学徒为店里工作。当时前来澳门买神像的不仅有澳门渔民,还有香港、珠海中山一带地区的渔民。

“大昌佛像雕刻木器”就位于新埗头街的中段,这是一家三代经营的老字号,前身是建于1910年的“梁大昌神相”。走进“大昌”神像店,你可以看到数百个不同大小不同造型、形态生动的神像。“大昌”目前由曾德衡及曾德荣两兄弟主理,店铺是家族生意,木雕技术由祖辈开始传承至今,已超过百年历史。他们二人自小就接触神像制作,从当年单纯帮忙家里工作的小孩到今天年过六旬的神像雕刻顾问老师傅。对于神像雕刻,他们早已超越了祖业的继承,而是把其视作一项兴趣,一项艺术,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不断钻研革新技术,把这门手艺提升到另一个层次。

佛像的制作步骤分为造型设计、选材、雕刻工序、打磨造底、贴金箔以及上彩,制作时间从数周到数年不等。曾先生说,“每一尊佛像的造型设计都有严谨的要求,依经据典制作,绝非自由创造。”工匠们依照乾隆年间流传下来的《佛说造像量度经》所记录的规格比例制作,而传统的丈量佛像方式是以手指量度,因为在雕刻的过程里用手指比用尺量要简单快捷。神像雕刻的第一道工序是制胚,选好了木材后就可拿去制成“粗胚”,即用刃口较宽平的凿刀劈削出神像的轮廓造型,然后再以刃口较小的凿刀和冧刀进行精细雕刻,把神像修出更细致的轮廓。据曾先生介绍,神像的雕刻工艺分两种,包括整木雕刻法以及接木法。前者以一块木材完成,用材少工序简单,制作时间成本都较少,但同一块木料不同部位的质量可能出现差异,所以这种方式制成的成品保存年期较短;而后者则用最佳的木材制作各部件后再拼制而成,工序复杂,技术要求高,因此制作时间成本都多。一尊以接木法制成的佛像一般可分成六个部件,包括头、胸、背,左右膊以及腿部。完成雕刻后,就是打磨造底,把神像的木胎进行打磨、上底灰、贴麻布、反复上漆和打磨,直至漆底全完光滑和做漆线。再来便是贴金箔,使神像更为庄严,先为神像扫上按金漆,即黏着剂,然后用适合阔度的油画笔轻压金箔面使之与按金漆黏合。最后的步骤是使神像的色泽鲜明、轮廓更突出的上彩。

从手掌大的神像到十米高的巨型佛像,每一尊神像雕刻的诞生都承载了工匠们超凡的工艺、大量时间及心血,其背后的价值绝非能单一以金钱衡量。不论是安放于家中还是供奉于庙中的神像,兴许是数十年数百年,在这么漫长的过程中,神像传递的不但是宗教民间信仰,还是一门非凡的手工艺技术。正如曾先生所言,“手工雕刻的神像不是普通工艺品,是艺术品,所以自工匠拿起工刀的一刻起,他们将全心全意投入其中,这是对神像的尊重,对自我专业的要求,也是对购买神像人们的责任。”

澳门神像业经历过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战争影响,五十、六十年代的社会经济工业化,渔业萎缩,使神像店这个与渔业共生的行业也走向下坡,到八十年代,很多神像店相继倒闭。那时候,“大昌佛像雕刻木器” 刚进入第三代经营,店主为了坚守这个传统行业,远走浙江宁波等地学习漆艺及吸收日本和台湾的技术经验,加入电动雕刻工具的使用,转型以雕刻佛像为主,以制作神像、神器和佛具,商号招牌,木雕花件、上金箔和修复庙宇神龛神像为辅。这样的转型使“大昌”赢得香港及外地顾客的青睐,使其佛像雕刻远销东南亚、美加和欧洲等地。“大昌“团队如今主要为寺庙做佛像,如香港妙法寺内重数10吨、三十尺高的巨型佛像,从设计选材、技术试验、雕刻制作以及运输组装一共花费了六年时间完成。

“大昌佛像雕刻木器”是一家三代经营的老字号

澳门神像雕刻业,从兴至衰,不过百余年,神像店从昔日的繁荣到只剩下两家店铺——百年老店“大昌佛像雕刻木器”和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成立的“广荣雕刻木器”。传统的制作、技术的改良使“大昌”面对大起大落后仍旧屹立不倒,然而目前店铺、工场里大多为入行数十年的老师傅,能像曾德荣先生一样掌握从设计选材、到雕刻打磨造底、乃至贴金箔以及上彩全套神像雕刻技术的人也越来越少。面对没什么年轻人愿意入行,这门手艺的传承问题,曾先生云淡风轻地说,“一切随缘吧”。在这个讲求快速经济成果的时代,效率低挣钱少的神像雕刻业,仍有老师傅们把这项谋生手作视为艺术。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木雕——澳门神像雕刻”以民间美术类,于2008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首个澳门独立申报成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们对澳门的神像雕刻技术有所认识,也以另一种方式把这门民间手艺记载下来。

澳门的神香业距今已有过百年历史。目前澳门已没有制香厂,但你仍可以在大三巴哪咤庙前的古城墙处找到“梁永馨香庄”的名字感受昔日神香业的光景。

香短情长

澳门的神香业距今已有过百年历史,与火柴、爆竹并称澳门三大传统手工业。因为工业经济的发展,火柴与爆竹于上世纪70及80年代相继完全消失。至于神香业,目前澳门已没有制香厂,但你仍可以在大三巴哪咤庙前的古城墙处找到“梁永馨香庄”的名字感受昔日神香业的光景,或是前往关前街找那家自1968年开业至今的“荣馨祥”香庄。“荣馨祥”早年在填海前的新口岸开设过制香场,后来随着社会变迁,把工场搬回内地,现在只保留下澳门的门店,继续出售自家工场制作的神香。

“荣馨祥”店面不算大,放满了各种不同的神香。店铺自开业至今近五十年,摆设装饰、招牌都如故,唯一变化的是当年店内的小伙子已成年逾六十的老人。谭师傅介绍,制香业最好的时期,澳门很多地方都成为晒香场,如现在的台山地区、黑沙环马场地区。而当时的“荣馨祥”也曾一度变成临时的制作工场,在店面进行搓香,然后再拿到楼顶上晒。

经历过澳门神香业最好的时代,也见证过最坏的时代,“荣馨祥”目前的客源以本地街坊为主,不时也有专程从香港来的顾客以及好奇到访的外国旅客光顾。面对澳门的神香经营越来越困难的现状,谭师傅以平常心对待,依然每天准时九点开门,傍晚六点半打烊,每天在店里一丝不苟地挑出不合格的神香。他说这已成习惯,每天做点事,倒有些寄托。至于谈到这门手工业的继承,他表示年轻人肯定不愿入行的,“以前我入行为的就是学门手艺好谋生,现在时代不一样了,谁还会愿意走进这样辛苦又没法赚大钱的工作?倒是我干这行都半世纪了,也转不了行了,我也不去想这行业还能带来多少收益。现在就把它当兴趣般经营吧。”

无论是神像雕刻还是神香制作,师傅们的手艺都是经过长年累月才磨炼出来的,他们使用的工具大多简单,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双手。一个关于手艺的时代可能面临着消逝,有些职业也将不复存在,有的工匠甚至没有继承人,我们曾引以为豪的技能正在从生活中消失。

Wood Carving & Incense Make: Both Crafted Arts

猜你喜欢
神像佛像雕刻
印度失窃神像在美国现身
李真 为神像赋新韵
神像与游走:文昌出巡非遗口述史系列之十一
On art
佛像面前的 菩萨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佛像面前的菩萨
驮神像的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