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欣怡
“傻”1——
匆乱忙碌的学校生活,每每下课都会别有一番景致。
“兔子,借我一下固体胶。”后座在我耳旁嚷嚷。
“兔子,剪刀能借我用一下么?”朋友倏忽间闪现于桌前——一双含笑的眸子盈盈地望着我。
我笑着,从书包的小口袋里取出了固体胶和剪刀,递到她们的手上。
朋友欢笑着而去,后座则用胶棒粘贴起订正纸,见我正望她,便抬首冲我笑了下。
仅此一下,我便有了一种“满足感”消融于心。
日子久了,一种超拔的信任与默契便渐趋形成——
迷惘间忽地抬首,只见来者向我伸出一只手,持笔的手止了,会意地转身,掏出胶棒,递于其手中。
流利娴熟的一串动作,源自于内心的一股力量。
有同学在课余时问我:“你是不是傻?天天装一袋胶棒剪刀之类的东西在书包里,不重么?”
我笑而不言。
于是,“傻”便如影随形,望见它,便想了自己。
四季流转,“傻”这一影子便在阳光的映照下愈发清晰地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只有我一人在为它幸福地笑着。
“傻”2——
夜,很浓,很沉。
路边昏黄的灯光打在我与朋友的脸上,笃定地守望着我们。
假期里,我与她约好一起去卖书。
摆在面前的书摊整齐而精致,然而一本也未卖出去——毕竟是第一次吧。
来往纷乱的人流,人影憧憧,有几只着高跟皮鞋的脚还踏在了书本上,留下了一对灰扑扑的脚印。
正当失落缠绵于我的心头时,一个小身影出现在了我的书摊前。
这是一位身着红裙的小女孩,她正捧着一本童话故事细读着,一旁的母亲显出了不耐烦的神色,燥闷地踱着步。
“看好了没?”母亲蹙了蹙眉。
“妈妈,我想要这本书,可以么?”小女孩用一双澄澈的眸子望向母亲。
“不行,我没有带钱。”母亲态度决绝。
小女孩露出了惶然与失意的神色,牵着母亲的衣襟悻悻而去,露灯把她的背影牵得很长。
“嘿,请等一下!”我喊道。
“嗯?”小女孩扭转过身子。
我抽出了那本童话故事,递进了她的手中,“小朋友,收着吧,不要钱,就当是姐姐送你的。”
小女孩的眼里流露着惊喜,大声叫道:“谢谢姐姐!”便一蹦一跳地跟上了母亲。
她们走后,朋友不满地望向我,“那本书你花了几十块钱买来的,就这样白白送予别人了?再说了,这可是你今晚卖出的第一本书呵!你可真傻!”
我笑了:“是的,我卖出了第一本书,虽未收到物质上的回报,却让我懂得了许多。”
朋友不解地嘀咕着:“果然是傻!”我望向了沉沉夜空中的那一弯月,无声地笑了。
有时,真想让自己真切地“傻”一回,然后再回味,轻笑——这便算是生命的意义吧。
——“你是不是Shǎ?”“你可真傻!”
——“嗯,我就是很‘傻!”真想如此自信且幸福地回答。
(指导老师: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