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白·柯鲁克
—— 世纪老人的传奇故事

2016-12-01 11:30暴华英
国际人才交流 2016年1期
关键词:夫妇教授

文/暴华英

伊莎白·柯鲁克
—— 世纪老人的传奇故事

文/暴华英

伊莎白教授展示其年轻时的照片

编者注:

2015年正值北京外国语大学加拿大老专家伊莎白教授100周岁寿辰。12月10日上午,伊莎白教授百岁华诞庆祝活动在北外举行,北外校领导和来自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的领导以及伊莎白教授的亲友、学生代表共聚北外,庆祝老人百岁寿辰。本刊与读者一起分享这位老专家的传奇岁月。

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见证者

1915年,伊莎白教授出生于中国成都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幼时的伊莎白被父母送回加拿大接受教育,上大学时主修社会学。1938年,伊莎白获多伦多大学儿童心理学硕士学位。此后她回到中国成都,参加在四川兴隆场的乡村建设实验并开展人类学调查。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任教于金陵大学的英国共产党员大卫·柯鲁克。相识不久,他们结伴考察川西,重走六七年前红军长征的路线,一路共同思索和讨论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

二战期间,伊莎白在驻英国加拿大妇女军团受训

在红军长征路上,这对向往革命的年轻人定下了终身大事,于1942年夏天回伦敦成婚。当时,欧洲战场烽火连天。婚后的柯鲁克夫妇相继从军,投身反法西斯战争。柯鲁克当上情报军官,主要做语言分析,伊莎白则成为加拿大作战部队医疗分队的中尉。

战争胜利后,柯鲁克进入伦敦东方学院研究中国问题,伊莎白获得了加拿大政府奖学金在伦敦经济学院读博士,打算回中国继续从事人类学研究。这对夫妇重读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决心重返中国。

1947年,经英共领导介绍,柯鲁克夫妇经香港进入中国大陆,越过两军交战阵地、穿过一片“无人区”,终于来到了晋冀鲁豫解放区。从此,他们亲历并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风雨历程。

伊莎白与丈夫柯鲁克在河北十里店村进行社会调查

在解放区,柯鲁克夫妇见到了叶剑英。同年,伊莎白和柯鲁克在十里店村展开社会调查,亲身参与了当地的土地改革,深刻思考与记录十里店农民土地改革的复杂情况,以及由土地改革给他们带来的变化和由此而激发的革命热情。伊莎白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这场土地改革中受到很大启发。她说:“40年代中国农村的工作经验,在当今世界上仍然是有效的……一个经验是说,要是不解决经济生存的一些基本问题,推行西方的所谓民主是没有什么用的。”通过大量搜集资料,伊莎白和柯鲁克撰写出反映中国解放区土改运动和整党工作的考察报告《十里店—— 一个中国村庄的革命》。

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拓荒者

退休后,外国老专家伊莎白·柯鲁克仍坚持在家中读报,关注教育事业

1948年,伊莎白骑马赴学校教书

1948年春,柯鲁克夫妇辞行回国之时,被挽留在中国工作。彼时,新中国即将诞生,急需英语人才。伊莎白和柯鲁克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决定留下来帮助新中国培养外语人才。1948年夏,伊莎白和柯鲁克加入由叶剑英、王炳南领导的南海山外事学校工作。当时,国内正处在国共激烈交战时期,外事学校的条件极为简陋,既没有宿舍,也没有校舍,老师和学生都住在老乡家里,上课通常都是在户外。有时候,会有国民党的飞机扫射,柯鲁克夫妇就和老乡们躲到战壕里隐蔽。在最不安全的时候,他们白天都疏散到郊野里,晚上才回到村庄休息。

1949年,柯鲁克夫妇随外事学校来到北京,参与创建了今天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他们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来,为新中国英语教育事业付出了全部心血与智慧,做出开创性的贡献。在英语教育领域中,柯鲁克夫妇团结带领了众多外国友人,为新中国培养了首批外事干部,并培养出大批杰出的学者和外交人才,包括我国外语学界泰斗胡文仲教授、张中载教授、梅仁毅教授、刘润清教授等,以及驻联合国大使刘结一、海牙国际法庭大法官薛捍勤、著名外交家章含之、唐闻生等,可谓桃李满天下。

20世纪80年代,柯鲁克夫妇相继从教学岗位上退休。退休之后的伊莎白教授依然关心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90年代,伊莎白重回当年做调研的四川兴隆场,在那里创办助学基金,资助当地小学生完成义务教育。不仅如此,她还全力支持自己的子女开办国际学校,以特殊的方式支持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中国充满热情的人类学者

1948年,伊莎白与十里店村村民在一起

作为人类学者,伊莎白始终对中国保持着极大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尤其关注中国最基层的农民生活。

1959年,伊莎白和柯鲁克撰写的《十里店—— 一个中国村庄的革命》在英国伦敦出版。20年后,《十里店—— 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在美国纽约问世。这两本书真实地记录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为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如今,要了解中国土地改革,《十里店》是必读书。

退休之后,伊莎白教授继续其人类学者的工作。2004年,伊莎白教授整理出版了和友人共同调查撰写的《兴隆场—— 抗日时期四川农民生活调查(1940-1942)》。这本书详细描述了抗战时期四川一个农村小镇独特的民风民俗,对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研究具有重要价值。2013年,在伊莎白教授99岁高龄之际,她根据上述调查资料和实地考察的手记,撰写了又一本人类学专著《兴隆场的困惑》。这本书真实地反映了内忧外患的旧中国,为使一个农村集市小镇得以生存,各方探求改革之路的困境。

伊莎白教授忠实地观察与记录着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向世界、特别是向西方介绍中国。2008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授予伊莎白教授终身名誉博士学位,高度认可这位人类学者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和对社会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猜你喜欢
夫妇教授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曾觉民 教授
刘排教授简介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刘宏伟教授简介
一对外交官夫妇的支教之旅
一对魂系火星的夫妇
贵州遵义新蒲杨价夫妇墓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