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 峥,曹 颖(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沈阳 110042)
对于城市核心区广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建议
衣峥,曹颖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沈阳110042)
摘要:城市核心区是城市的商务、贸易、商业等功能最集中的区域,若能考虑地下的综合开发则能够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城市核心区广场地下空间利用现状的分析,研究并总结了城市广场地下空间开发的价值、意义和模式,对当前城市核心区广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地下空间;城市核心区;综合开发
1.1国外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现状
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在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方面起步较早,法国巴黎LesHalleS广场地下综合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地下综合体建筑,不仅扩大了城市空间容量,在提高环境质量方面也起到积极作用。另外,美国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位于城市核心的繁华地段,通过地下的人行通道形成交通网络,把地面的建筑连接起来,并且与周边的火车站、汽车站组综合性的交通枢纽,围绕其设置地下停车、餐饮、商场、娱乐休闲等设施,实现了地下空间的高利用率。
1.2国内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现状
进入现代社会后,我国对城市的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主要局限于国防战备建设及地下交通设施,与民用建筑设施结合较少,即使提出了人防工程的平战结合,但仍然将地下空间作为地面建筑的附属空间,并没有在其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本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水平差距较大,需要借鉴先进国家的建设经验。
可以看出,对城市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利用是提高我国城市空间容量,满足城市化发展要求的必然发展趋势,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城市综合管廊、地下商业和地下停车设施的建设,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的概念也已经与交通、市政、商贸等城市功能进行结合,尤其是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为契机,将物流、人流与城市功能进行整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1缓解城市交通矛盾
城市核心区由于大量分布着城市资源(如办公、商业、教育等设施),大量的人流、车流以二维方式投射在这一区域,使得这一区域往往成为城市交通运行的瓶颈,形成新的社会问题,通过对核心区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进行地下综合利用,使原有的交通流量在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中运行,缓解城市交通问题。
2.2调节城市气候与环境
近些年来,现代化的城区虽然极大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但钢筋混凝土形成的“森林”,对地区原有的自然生态形成了极大的影响,如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由于现有的市政规划绿地对于这种现象的缓解力度有限,通过对城市广场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释放地面空间来支撑绿地景观、水环境等生态环境的建设,增加城市绿地的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3节约城市建设用地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用地需求与日剧增,但我国人多地少,土地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显得尤为宝贵。所以,严格土地管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节约集约用地显得极为重要。通过对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节约建设用地,对于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3.1行政广场的立体化开发
行政类广场往往强调其礼仪性空间的作用,通常用于进行例如阅兵、游行等活动,面积较大,但是空旷单调,以硬质铺地为主,地面绿化较少。所以针对此类广场,应该提高广场的使用效率,吸引大量的市民前来使用,具体的利用模式方面,可以将商业、服务、公用设施等功能地下化,使地面留出更多的步行空间和绿化空间,丰富原有广场的空间层次,加强其艺术效果。另外,应该对广场的交通进行立体化改造,与城市下穿路、地铁站、停车场等设施结合,使广场既有方便的交通条件,又使人在广场上感到安全舒适。
3.2交通广场的立体化开发
火车站、客运站等交通枢纽的站前广场和城市道路交汇口等属于这类广场空间,它们是城市车流、人流集中交汇的节点,其运转的效率,时刻影响着城市整体的交通运行情况。这类广场的特点是人车流量较大,并且存在滞留现象,例如乘客进行乘车中转、候车、接站等活动,大量的客流无法正常流动,对交通产生压力,所以,此类广场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人车分流的问题,可以通过在原有站前广场下方建设地下人行空间(例如设置商业、餐饮、书屋等休闲娱乐场所),将滞留的客流进行缓冲,不仅缓解了客流的交通情况,也为等候的人群提供了方便的服务。另外,此类交通性广场属于多种交通方式的结合点,附近的公交车、出租车等停靠点较多,若集中设置,势必引起流线的混乱,若分散设置,其使用效率也会降低,因此,也可以采用立体化的处理手法,通过地下通道将进站出站的客流直接引导至地铁站、地下停车场、公交枢纽及出租车停车区。原有的地面广场则可以大量设置绿化空间和休憩空间,成为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在疏导客流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人们驻足,提升城市形象,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3.3大型公共广场的立体化开发
城市中心地区的大型公共建筑往往是一座城市重要的地标建筑,通常会设置大型的公共广场以满足疏散、交通、景观等方面的要求,目前很多这类广场仅仅用于地面停车,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有限。因此,在公共建筑的设计及规划中,应尽量将停车空间设于地下,将地面广场作为临时布展和活动的用地,也可以作为公共建筑功能的延伸,已备后期扩建之用。
综上,城市核心区广场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对于城市交通、区域功能、景观生态等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将城市原有的广场开发为具有多重功能的地下空间综合体,不仅保留和完善了广场原有的使用功能,还可以将地下空间网络进行连接,提高城市空间的环境品质,体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王珺.城市中心广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16-22.
[2]童林旭.地下建筑图说100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王文卿.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4]孔军.城市广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模式[J].城市问题,2003(04):28-31.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