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尊重为出发点浅谈老建筑保护

2016-12-01 08:47周敬敬天津市津南区规划设计所天津300350
中国科技纵横 2016年10期
关键词:历史建筑文化

周敬敬(天津市津南区规划设计所,天津 300350)



以尊重为出发点浅谈老建筑保护

周敬敬
(天津市津南区规划设计所,天津300350)

【摘 要】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保护与建设之间的矛盾也愈发突出。虽然,近期也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对于老建筑的保护所取得的效果并不乐观。保护老建筑,并不只是对一个房子进行保留,而应包含对被保护建筑息息相关的各种元素的保持和传承。保护应以尊重为前提,尊重建筑就必须要尊重建筑的背景、文化和使用价值。

【关键词】建筑保护文化历史

1 引言

建筑如人,有贵贱尊卑、三六九等,也有气质灵魂、生老病死。每个时代的建筑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正着当时的社会、文化、生产力等方方面面。同时,建筑也一直在进行着自己的新陈代谢,会变旧也会消失。一方面,某些老建筑历史久远,“坚固、适用、美观”三个特点均逐渐丧失;另一方面,老建筑、建筑群的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与我国快速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不相吻合,导致大量的既有建筑被拆除。当前我国建筑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

建筑的保护,既有一定的文化意义,也有与之相当的经济意义。随着专家学者对于建筑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从政府到个人的保护意识也不断提高。但是,保护也不应盲目,必须以尊重建筑为前提,避免形式主义,提倡整体保护与动态保护,使保留下来的老建筑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

2 老建筑保护的意义

时间赋予了老建筑独特的魅力。历经繁华与沧桑之后,仍然执拗地矗立一方的建筑,见证着历史也诉说着历史。老建筑保护的意义重大。

2.1传承历史文化

或许某些老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已不再适应现代化的功能要求,但它记载了一段历史文化,并与其周边的环境和蕴含的场所文化一起,使身处其中的人们与当时的文化产生交流,对以前的历史产生憧憬。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建筑像是城市的一个历史博物馆,又像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立体符号,生动、形象地展示着城市的发展脉络。

2.2提升经济价值

2.2.1提升建筑本身的经济价值

与新建楼房相比,对老建筑改造后进行再生利用具有工期短、投资少、效益高三大优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老建筑的改造创造了机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也使人们对于文化的欣赏能力更上了一个台阶,人们愿意为文化产业付出更多的时间与金钱。人们的欣赏与肯定使老建筑的文化意义更容易地转化成为新建筑所无可企及的经济价值。通过发扬老建筑的文化内涵、艺术内涵来实现经济效益与艺术发展双赢的做法,成效显著。

2.2.2提升建筑周边的经济价值

与拆除重建相比,对老建筑合理地保护与利用可以提升建筑周边的文化氛围,带动区域环境品质的整体提升,从而提高周边土地的经济价值。同时,老建筑的再生利用可以减少大量建筑垃圾的产生,避免因老建筑拆除而产生的大量沙尘,减轻施工过程中对城市交通、能源的压力,有效提升了建设的社会成本,避免了环境污染。

3 当前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

3.1“假古董”问题

为了挖掘城市特色、发展旅游经济,某些城市政府不惜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以某一历史典故或历史遗迹为引子,建设了所谓的古镇、古商业街。这些建筑设计、施工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古典的文化氛围,但是往往又加入了一些现代的工艺和做法,外形和功能互相制约,成为了一种不伦不类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反面案例的增多,这种开发和建设“假古董”的做法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反对之声。

3.2过度旅游开发问题

对老建筑文化资源的适度开发将有助于发展和利用传统建筑,但是,过度进行商业旅游开发,却容易使古建筑及其保护区成为城市居民心中休闲的场所,导致建筑的文化意义被削弱。近年来由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大量游客涌入保护景点,老建筑原有的环境系统遭到了破坏,许多有价值、很完整的建筑与系统也遭到了严重毁损。一方面,部分素质水平较低游客的刻字、不当触碰等行为对建筑结构和形象造成了破坏,另一方面,为迎合旅游者的口味,某些古建筑被开发商不正当舞台化、商品化,进而庸俗化。这些现象对于建筑的自然发展极其有害,而经过了包装的“伪文化”、“伪传统”的“传承”,也造成了建筑保护的畸形发展。

3.3只保留不保护的问题

对于老建筑而言,保护和保留的区别就在于,保护是在尊重建筑的基础上,对多个层面的要素进行保留而成为一个体系,保留则是单纯的不拆除而已。比如,对因法律要求而无法拆除的建筑,不用不护,弃之不理;比如,对区域商业开发有不利经济影响的老建筑进行迁址保留,使建筑脱离了原来的环境;比如,改变老建筑的外檐和结构或者建筑周边的天际线,从而导致保留建筑呈现不伦不类的样貌等。这些都忽视了老建筑的实际价值,从而将建筑符号化、孤立化,最终只能成为一个摆设。

4 以尊重为出发点的建筑保护原则

保护建筑应以尊重建筑为前提,适度赋予建筑以“人格”,了解建筑独特的性格、气质,体会建筑正在诉说的历史和故事。全面的了解、深刻的认识,是保护建筑的必要条件。历史给了我们唯一的一次机会去决定老建筑的命运,也正因如此,老建筑的保护方案具有十分珍贵的唯一性,必须遵循特定的原则,以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4.1整体保护原则

4.1.1保护建筑的“精气神”

建筑像人一样,不同的“家世背景”造就了建筑不一样的气质。建筑是有灵魂、有精神、有气场的。像我国古代的建筑,皇家的宏伟、文人的雅致、百姓的破陋,体现在群体的布局、开间的数目、装饰的多寡和环境的优劣等各个方面。这些元素像建筑本身一样重要,是建筑保护中必须保留的元素。如果故宫建筑群以现代的高楼大厦为背景,气势定会被削弱、氛围定会被破坏,便失去了保护的大多数意义;如果把悬空寺迁址到闹市区进行异地保护,则在一片喧嚣中,气场尽失,成为可有可无的配角。

············

4.1.2保护建筑的“生存环境”

建筑与其所在的环境,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保护建筑的环境,也是保护建筑的适应性。一栋或一片老建筑,保护的除了建筑本身外,还应该包括是其所在的一片场所、一个区域、一个社会的记忆与文化。老建筑的保护,要从仅仅关注高价值的历史性建筑,向关注其周围环境的保护转变。同时,在再利用的过程中,必须保留好老建筑独有的历史文化遗存,注重建筑与城市肌理、建筑环境与城市环境的协调与融合,注重为城市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

4.2最小干预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对老建筑的保护方法也与时俱进。保护过程中,既要尊重历史,又要适当赋予建筑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内容,保持建筑活力,这都无可厚非。但是,保护建筑,也应尊重建筑的“生老病死”过程,尊重建筑每个阶段的特征所体现的动态的历史价值,“修旧如旧”必须有度。为了满足局部防风雨和防风化的需求,可以采用小型现代化防护设施解决,但是必须遵循“最小干预”的原则,尽可能减少对遗址本体的扰动和对传统景观的改变,同时便于日常维护。

4.3“不朽”原则

建筑都是有寿命的。随着年代越来越久远,建筑总会由新及旧,最终走向灭亡。一些存在安全隐患难以完全消除或消除成本过高的建筑,也不能因为“老建筑”的招牌,不惜代价盲目保护。如同古人著书立传以求流芳百世一样,古建筑要想不朽,也应著书立史,留下勘测、图集等资料。这就要求在对老建筑的保护过程中,必须建立详细的档案,及时更新、动态维护,以期对将来的文化研究工作和建筑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严密的参考。

5 实施建议

5.1以开发促保护,实现建筑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对老建筑及其保护区的保护,要求开发过程中充分理解老建筑本身的特色和规律,并考虑人的需求和文化脉络,发掘其文化内涵,关注历史文脉的延续,在此基础上才能做进一步的发展。并且不仅包括对建筑物、建筑群空间格局的保护,还要保护其自然肌理,文化传统,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5.2在老建筑保护中运用生态学方法

在老建筑保护的过程中应加入生态学方法,分析老建筑周边用地的资源承载力,资源承载力其中应包括设施承载力,心理承载力及环境的承载力,做出研究报告,并以此为依据对周边地区作适度开发,以达到整体保护的目的。

5.3完善管理体制

对目前的中国而言,老建筑的保护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靠政府管理体制的健全和规章制度的完善。在商业开发利益的驱使下,要使老建筑及其周边环境能够较好的保存不被破坏,有力的法制体系和监督机制是很必要的,在现有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应建立起完善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对老建筑的保护、利用和开发行为进行引导和监督。

5.4加强宣传,增强居民保护意识

鼓励在老建筑的保护过程中的公众参与,避免在老建筑的保护工作中,专家和政府都相当了解,但与建筑关系最密切的居民一无所知。因此,要加强对周边居民的宣传教化,强化他们的保护意识,以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世豪.老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再生,安徽建筑,2004.02.

[2]陈志华.文物建筑保护中的价值观问题,世界建筑,2003.07.

[3]张松.历史城镇保护的目的与方法初探,城市规划,1999.01.

[4]刘建.古镇文化旅游规划研究,四川农业大学,2006.

作者简介:周敬敬(1983—),女,山东滨州人,硕士,工程师,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历史建筑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的“芯”
新历史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