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刚
(康平县环境保护局,沈阳 110500)
辽沈北大门,生态会客厅
——康平县生态立县发展的基础
王 刚
(康平县环境保护局,沈阳 110500)
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优先发展绿色产业,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发展低碳经济及碳汇经济,打造“辽沈北大门、生态会客厅”名片。
自然环境及资源;环境保护概况;有效措施
康平县位于辽宁省北部,是环渤海经济圈及辽宁中部城市群上的重要节点。境内有8条河流,总长218公里,流域面积2160平方公里。拥有中小型水库8座以及辽宁省第一大、东北第二大的平原淡水湖——卧龙湖。全县水资源量1.89亿立方米,可利用地表水为6220万立方米,可利用地下水1.26亿立方米。煤炭储量近10亿吨,地下有76处锶型、偏硅酸型和锶硅复合型优质天然矿泉水。全县森林面积达到了127万亩,森林覆盖率39%,是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卧龙湖2012年被列入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4年来共争取到中央生态保护专项资金2.35亿元,争取到省辽河生态补偿金1250万元,实施生态保护、生态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28个,完成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卧龙湖生态保护三年见成效的目标。2015年,在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整改,积极落实整改措施,取得实效。
“蓝天行动”见成效,污染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我县新建城南污水处理厂已于10月下旬开工建设,预计2016年11月建成,实现通水运行。成功实施“一根烟囱”工程,取缔、拆除锅炉房93座,总吨位374吨。对控制我县非电行业燃煤总量和大气污染起到重要作用。
虽然目前康平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不可避免的还存在一些问题。
康平县煤炭工业的环境问题主要有:(1)水土流失与野生动植物生境的改变。(2)矿井开采造成的地表沉陷。(3)洗煤水污染。洗煤水中的煤泥悬浮物,污染水体,淤塞河道,影响水域景观。(4)煤矸石对环境的影响。煤矸石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侵占耕地,康平县煤炭工业煤矸石贮存占地已达20.7万平方米。另一方面是自燃发火污染大气,影响周围地区的农业生产及人民身体健康。(5)粉尘、煤尘污染。
对于煤炭工业的环境问题,应对康平县煤炭工业的不同环境问题采取以下对策。
1)针对煤炭开采所造成的地表沉陷和破坏现象,要从开采计划和规划方面进行解决。首先,一些重要的建筑工程项目在选择施工地点时应尽量避开塌陷区以减少损失;其次,可以采取充填措施以减少地表沉陷;最后,对于已经形成的塌陷坑应该采取复田与利用相结合的措施。
2)对煤矸石、矿井水等这些大量排放的“三废”,应主要立足于“用”,通过综合利用达到防治污染的目的,从经济政策上给予鼓励,以消耗煤矸石和保护耕地。
3)对于能从工艺上加以消除的污染应立足于工艺的改革。如洗煤水闭路循环。
康平县社会经济落后,历来重视农家肥的使用,农药的用量也不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逐渐有所加大。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地膜覆盖和蔬菜大棚的普及,近年来我县的农用薄膜的使用量大增。过去由于不能够回收利用,大量的废弃农膜被当成生活垃圾排放,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
为了较好解决我县环境污染问题,更好的完成生态立县发展,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特别重视发挥环保局的作用。为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康平县适时地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从单纯的污染防治转移到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轨道上来。加强城市基础建设,建成了康平南部矿区污水处理厂,解决了企业污水得不到处理的难题。建立环境达标小区,在棚户区推广使用型煤。强化噪声管理,加大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力度。对超标噪声源,特别是夜间扰民的施工噪声源严厉打击,取得明显成效。
(1)加强政府协调,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首先,要将地方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制落到实处;其次,实行严格得到奖罚和考核制度,提高政府部门的环境保护意识;最后,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纳入各级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长远计划中,以保证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首先,要分级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培训课程,从而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决策的能力。其次,要搞好社会公众教育,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和专业教育。最后,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加强舆论监督,完善信访等。
(3)加强法制建设。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法治轨道中,相关政府部门等要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于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的犯罪行为要严格处理。另外,要建立健全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和监管制度。
(4)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环保部门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并做好协调与监督工作。地方政府部门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设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督体系。
(5)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政府部门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纳入到科技发展计划中,鼓励科技创新,加强重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要确定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门支持该工作。除此之外,要建立早期预警制度,加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预测预报。
(6)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编制生态功能区划,指导自然资源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要根据生态功能的划分,充分考虑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对于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建筑工程项目等,要严格评审,坚决禁止。
10.16640/j.cnki.37-1222/t.2016.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