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佳琪 沈斌杰(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浙江 金华 321000)
论卡夫卡《乡村医生》荒诞感的现实来源
庞佳琪 沈斌杰
(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浙江 金华 321000)
摘要:卡夫卡笔下的荒诞是作者特有的一种体验,《乡村医生》正是体现这一文学特质的典范。他运用隐喻性的叙事手法、跳跃的情节组合方式描写了一个荒诞的梦幻故事,弥漫着无力、恐惧和孤独之感。通过考据卡夫卡的人生经历,可以找到这些荒诞意象背后的现实来源,它实际上是卡夫卡心灵深处复杂情感的投影,蕴含着他对社会理想和宗教信仰的思考。
关键词:荒诞现实梦幻性信仰
卡夫卡是最早借助荒诞来表达真理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情节离奇、匪夷所思,故事人物面对现代生活的困惑和忧虑无能为力,滑稽地上演一部部闹剧,却透露出深切的悲怆和孤独,他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不可理解和社会现代化的悲哀。卡夫卡曾说过,“梦揭示真实,在这真实后面滞留着想象,这是生活的可怕性之所在——艺术的震撼人心之所在。”《乡村医生》荒诞的表象背后正隐含着卡夫卡深邃复杂的思想激流。本文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宗教信仰和所处时代背景,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解释其中荒诞的故事情节,并揭示荒诞的现实来源。
《乡村医生》发生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夜,开篇便具有神秘色彩。它透过荒诞无序、虚实杂糅的场景和细节,展示了一个受外界力量摆布的医生的困境。故事中许多情节违背常理,人物的言行离奇、不合常规惯例,好似毕加索画笔下面目怪异、扭曲变形、支离破碎的图形,人物活动的时空舞台、具体场景的安排都超越了常规、不合逻辑,在亦虚亦实的情景里读者找不到出路,如同博尔赫斯的迷宫,又如同一次如坠雾中的历险。这种逻辑混乱的、碎片化拼接式的叙事只有在梦里才会出现,当它们跃然于文本、出现在现实维度里,就会产生荒诞、令人费解的艺术效果。
卡夫卡有意将乡村医生置于一个与周围环境相对立的境况中,使他的医术和道德无法发挥作用,这种丧失主动权的无力感也折射出话语的荒诞。乡村医生的理性和处境似乎永远处于悖论之中,他越是想完成使命,越是做不成任何事情,到最后连自己也陷入不可复返的深渊。作为一个乡村医生,他的处境总是对他的医生使命疯狂地进行嘲弄、压迫和剥夺,清醒的他觉得不可思议、生气和悲愤,他力图挣脱这种羁绊,但到头来却又始终不能挣脱。乡村医生一连串荒诞离奇的经历显示出人类的理性本身是荒谬的,现代人的生活中充斥着窘迫、荒诞体验以及灵魂无所归依、职业无从选择、身份无法确证、人格无力健全、梦想与现实脱节等种种痛苦。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经过伪装的愿望的满足,它同样可以用来解读《乡村医生》这部荒诞的梦幻性作品背后的隐喻,从中透析卡夫卡的创作动机和思想情感。梦境中第一个重要意象是两匹骏马,它们在医生需要的时候从猪圈里出现,去时以排山倒海之势达到目的地,归来时却慢悠悠地穿过荒凉的雪地,医生“驾着非尘世的马车拉的尘世的车,到处流浪”,无力赶回家拯救遭难的罗莎。正如E-海勒所说:“智力使他做着绝对自由的梦,灵魂却知道那可怕的折磨在梦境中却是真实的。”这一梦境图像无非是作者内心经历的外化,它透露了卡夫卡的思考与他所经历的现实的矛盾。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意象是病人身体右侧胯骨处的伤口,“伤口呈玫瑰红色……好像是矿山上的露天矿,口里的蛆的身子也呈玫瑰红色。”这个伤口既是生理上的肺结核病痛,也是卡夫卡心灵的创伤,深深根植与他的人格气质和生命体验之中。卡夫卡与柏林姑娘菲莉斯长达五年之久的恋爱婚姻问题对他来说是一朵恶之花,除此之外,创作与职业的矛盾、对父辈权威的诅咒、对人生道路的苦恼和他的孤独、焦虑感都在他的生命深处撕开致命的伤口。
除此之外,《乡村医生》的主题也与“救赎”存在诸多关联。医生这一角色设定本身意味着“拯救,但乡村医生的拯救皆失败了,他无力医治病人巨大的伤口,自己也遭受到侮辱,最后难逃悲剧的命运。在文中医生发现病人的伤口后有这样一段话,“他们总要求医生做那些做不到的事情,他们已经失去旧日的信仰;牧师待在家里,一件一件地撕碎自己的法衣;他们却要让医生用一双动手术的纤手治好百病。”我抓住“信仰”这一关键词,认为卡夫卡构建荒诞、反讽的话语体系是为表现现代人信仰缺失的悲哀。一战的杀戮使许多欧洲知识分子看不到西方文明的曙光,他们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卡夫卡更是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社会已经没有了精神追求”,因此在文本中,医生、病人、家属等各种不同的人虽然本着相同的信仰,却无法相互理解和交流,所有人都各自走向自己愿望的悖谬,而这悖谬里则渗透着作者卡夫卡对犹太人宗教信仰的反思。
卡夫卡痛感资本主义人的“异化”和现代生活的荒诞可悲,运用荒诞的艺术手段取得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从而达到令人惊异并转变视角的作用,因而他荒诞的话语体系不是无端构建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现实根源。
参考文献:
[1]王育平,吴志杰. 荒诞的色彩——以卡夫卡《变形记》、《乡村医生》为例[J].外国文学 ,2009,(3):99-101.
[2]林和生.犹太人卡夫卡[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7:225-230
[3]牛宏宝.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主潮[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466-376
[4]叶廷芳.卡夫卡及其他——叶廷芳德语文学散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93-109
[5]赵晓霞.“救赎”情绪: 卡夫卡《乡村医生》的主题新探[J].甘肃高师学报,2006,(6):43-45
[6]谢占杰.“未定性”与“陌生化”——《乡村医生》艺术张力的体验与解读[J].许昌师专学报,2001,(4):61-64
[7]姜智芹.《乡村医生》:唱给责任和信仰的挽歌[J].域外文苑,2009,(4):119-123
[8]杨建.“乡村医生”的反讽艺术[J].外国文学研究,2003,(6):52-57
[9]叶廷芳.《乡村医生》 ——“内宇宙”幻化的现代神话[J].外国文学评论,2001,(4):48-54
[10]刘际平.《乡村医生》:一个“弱的天才”的悲哀[J].外国文学,2009,(2):108-109
[11]田小玲.从《乡村医生》看卡夫卡文学的叙事艺术[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1):44-47
[12]王建浩.论《乡村医生》的拯救主题[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3):102-104
中图分类号:I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