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静龄(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天津 300387)
二战时期日本媒体的舆论倾向
毛静龄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天津 300387)
摘要:二战时期日本媒体在报道侵华战争中的倾向性是极为明显的,试图把错的说成对的,把侵略战争说成是维护和平的正义之战。在此期间的报道都是以日本军国的利益为先,捏造虚假新闻,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本文将对二战时期日本媒体的舆论倾向作出具体说明,同时分析造成这种倾向性的原因,并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与反思。
关键词:二战;日本媒体;舆论倾向
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轴心国之一,他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给中国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打击。日本在对外侵略的过程中一直重视与媒体的关系,并通过各种政策和手段使媒体为政府服务,大力宣扬军国主义。七七事变以后,这种与军国主义相辅相成的新闻政策达到了高潮。在新闻报道中大肆弘扬和鼓吹军国主义,捏造虚假新闻,蛊惑人心,向民众灌输法西斯意识。至此,日本媒体成为了侵华战争的鼓吹手和推动者。
1868年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军国主义道路,随之,新闻事业也带上了军国主义的色彩,成为了宣传和弘扬军国主义的工具。报纸作为当时最主要的媒介,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通讯手段。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五家全国性的大型报纸,包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东京日日新闻》、《产经新闻》、《日本经济新闻》。这五家报纸面向全国发行,在当时日本的舆论界可谓是举足轻重的。其中《读卖新闻》更是以发行量第一的地位在日本舆论界影响深远。《朝日新闻》注重报道的速度,同时也努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成为了在中日战争前和战时唯一每月发行一册装订本的报社,它在日本舆论界的影响也是极大的。这些报刊在报道侵华战争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尤其对南京大屠杀的报道更为突出。
首先,认为侵华有理,炫耀战果。日军攻进南京前就对报刊将要报道的内容进行策划与部署,控制与利用新闻媒体。当时,被派到南京前线进行采访与报道的记者们在统一的指挥和部署下对南京战役进行报道。向日本国民发布了大量的虚假信息和不实的图片,控制和影响国民的意识形态,为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抹上了正义的色彩。日本销量最大的《读卖新闻》在12月13日发表消息称:“完全致南京于死地”,“城内各地展开大歼灭战”等。消息的主要内容为:“(浮岛特派员十三日于南京城投发至急电)……今天早晨以来,为完成南京攻击战的最后阶段,展开了壮烈的大街市战,大歼灭战……室内各地火焰冲天,我军乱行射击,极为壮烈,奏响了远东地区有史以来空前凄惨的大陷城曲,南京城已被我军之手完全置于死地。”日军的这些报道真是毫无人道可言,将一场确确实实的侵略战争描述成了一场“陷城曲”。把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说成“壮烈的大街市战,大歼灭战”,这种种描述展示了日本军国主义者惨无人道的刽子手心态。诸如此类的报道还有很多,日本的其它报纸也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报道内容大相庭径。有的记者把在大屠杀中的士兵或将军描述成“勇士”,不仅刊文,而且还配以照片,如此血腥的场景在日本媒体看来是日本不过是“壮举”。《东京日日新闻》更将大屠杀报道为杀人比赛,称为“百人斩”,并将杀人者奉为英雄,配以特写图片。
其次,捏造南京祥和景象,蒙蔽日本民众和诱骗南京民众。日本最大的报纸《朝日新闻》特地采用大量的照片,对占领南京后的祥和景象进行报道:12月14日,以《妇女从公用防空洞里爬出来》为题,刊登了大幅照片,报道南京妇女获得皇军“解放”后的欣喜与感激的场面。①《朝日新闻》在12月20日的晨报中发表了一幅题为《可爱可亲的理发师》,图片上描述了一位中国理发师手臂上缠着日本国旗的袖章,在南京街头为日本士兵理发的场景。《东京日日新报》则在1937年12月17日刊登了有关南京当时现状的消息,消息称南京已经肃清了抢劫的中国人,商店即将开放,该城不久也将恢复正常,日本士兵在维护着城里的和平与秩序。这些报道都是在说谎的,其实当时的南京已经血流成河,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日军一面报道虚假新闻使日本民众相信着是一场正义的和平的战争,同时又对南京市民进行威逼利诱,为其在南京的统治做舆论的宣传。
长时间烧杀掳掠,南京本地的新闻媒介已经不复存在,南京民众对外界信息的了解与掌握都是由日军媒体在发布,这就直接控制了南京民众的思想意识。日军对南京的控制趋于稳定之后,为了加强对南京市民思想意识的奴役,开始在南京转播日本的广播电台,增强了对思想舆论的控制。
通过对南京事件的报道,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日本媒体在二战中与日本军部一样,都走了一条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报道中毫无人道可言。连最起码的新闻因该遵循事实的原则都不管不顾,只为了法西斯的利益,捏造虚假事实,迷惑日本甚至是全世界的民众。媒体成为国家宣传法西斯的工具,而不再是社会的公器。对南京消息的控制,对媒体舆论的监管,此时的新闻事业出现了空前的一致性,让人极容易产生一种事实就是这样的错觉。日本媒体的法西斯化就此达到了高潮。
日本媒体的法西斯化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的,早在自幕政府时期,尝试媒体作为宣传的工具开始,媒体与政府的关系就变得尤为密切。1868年明治维新后,明治政府非常重视报纸的巨大影响力,把报纸看作“仁慈力量的代言人”。②此时,日本媒体的法西斯化已经开始发芽,二战期间这一法西斯化的新闻体制达到了极致。
第一,特殊的政治需要,使媒体与政府站在同一条线上。在日本,这种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极权主义不断扩张和渗透,出现在了新闻传播的体制中。同时由于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性,更加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再加上一些民间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人们更加的忠君,媒体与政府的一致性可以说既代表了广大民众的心声,更奉承了政府的统治。
日本的新闻事业可以说是与日本的党派斗争紧密相连。随着党派之间斗争日益加剧,日本政府并没有忽视媒体这一强大的宣传/鼓动力量,而是把它当作了操纵局势的“门阀”。③日本朝野关于政治问题的不同,逐步出现了不同的派别,各种报刊也同时加入了党派斗争中来。之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压制新闻自由思想的政策,在多次的“矫正”后,日本新闻事业对自由的渴望逐步成为奢望。
第二,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对舆论进行管控。1932年开始,日本政府对各种出出版物进行检查和取缔,严格控制新闻事业独语日本国内舆论的传播。同时为了强化对舆论的管理还在1932年
成立了日本情报委员会,1940年又将内阁各省和军队各兵种的情报部门合并为统一的新设“情报局”,对所有涉及传播的载体进行直接控制。这个机构凌驾于与传播业相关的各个部门之上,制定了一些列的“指导方针”和“纲要”。至此,日本法西斯从思想到体制,编织了一场完全笼罩新闻传播的庞大而严密的罗网。④
第三,各大报业竞争的需求。在各大报业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查封以后,对于政治的谈论更是小心翼翼,这种谈论政治的政论性报刊为了生存只能改头换面,重新调整发展模式,所以商业化的报纸就应用而生了。做报纸需要盈利,政治性的硬新闻又不敢轻易炒作,那么只有关心民众所关系的事情报纸才能增加发行量,加大收益,但是那些小事谈论的久了就没有新意可言,几乎每家报纸的内容都有雷同。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对政治性的硬新闻的炒作又开始了,报业主动顺应政治趋势,炒作对外战争,着不仅引起了举国民众的关心,报纸大卖,同时还赢得了政府的支持。就这样,一种心照不宣的合作诞生了。各大报业对战争的报道一直秉持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势,可以说助战的观念深知超越了当权者。极少数的反战报刊也受到同行的排挤,在报业中难以生存下去,因此也被迫转向了主战方。在这种大的舆论趋势下,日本政府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外侵略战争,报刊也也为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不断向前发展。
日本媒体在二战中的法西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这一时期中,媒体的力量可谓是空前巨大,在独特的政治背景下,根据战情与舆情需要,日本畸形的新闻传播制度在政府高压下迅速生成,“国家干预、政府控制”的新闻理念在战争中被逐渐强化。⑤媒体作为社会的公器,不应该被政府或某些个人所持有利用。在整个事件中日本的媒体不仅是指扮演着宣传的角色,同时还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刻意地制造舆论,给民众一种错觉。有时甚至是先于执政者作出决定,迫使执政者在强大的舆论环境下作出与舆论相符的事件。日本媒体的这种做法是自私的,他对中国甚至是亚洲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
注释:
①《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对新闻舆论的控制与利用》;经盛鸿开云;南京师大学报;2004年11月第6期;p132
②《二战时期日本政府对舆论的调控》;王晓露;军事记者;2008年10月;P42.
③《“二战”时期日本媒体法西斯化初探》;刘颖;青年记者;2006年第2期;P32.
④《论日本媒体"二战"时的法西斯化》;陈力丹;国际新闻界;2001年3月.
⑤《二战时期日本舆论的调控研究-兼论当下对日信息传播策略》;崔磊;军事记者;2010年12月;P53.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202-02
作者简介:毛静龄(1993)山西省吕梁市,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2015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