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
关于爱,人们有着无尽的话题,如大爱、博爱、关爱、疼爱、溺爱等等。授之于鱼是关爱,授之于渔也是关爱……
盛夏赶路,坐上有空调的公交车,是一件让人十分惬意的事。然偶见发生在爷孙之间“爱”的一幕,“惬意”悄然离去,而关于“爱”的问题,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在我的前排座位上,坐着两位年逾花甲的老夫妻,带着一个幼儿园放暑假的小孙女。一会儿,小孙女喊渴,奶奶便拿出一盒酸奶和一根吸管,小孙女接过去说:“奶奶,这次让我来扎管!”说着便动起手来。奶奶急忙阻止了她的行为,说:“你不会扎,把管子弄坏了,就喝不成了,让爷爷给你扎。”于是,管子和酸奶交到了爷爷的手中,爷爷自然是一击而穿,小孙女接过去便喝了起来。
这一场景在生活中并不少见,然而,能有几位爷爷奶奶们认真思考过其中深藏着的哲理——实践出真知呢?
在一次学生家长会上,听到了一件“有趣”的小事:初一某女生中午放学回家,将早晨带的鸡蛋交还给奶奶。奶奶问:咋没吃?孙女答:皮子没剥,让我咋吃?
我想,有“能喝上酸奶”的教育,必有“吃不了鸡蛋”的结果。孙子在奶奶如此关爱下长大后,生活能力不会比别人强;当处处遭人嫌弃,甚者找不到对象,成不了家。她回想起当年奶奶的关爱,还能算作是“爱”吗?
首先要说,该奶奶的行为只考虑眼下如何把酸奶喝进嘴里,没有考虑孙子成长的问题。而站在我的职业角度来说,是个教育理念问题。
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说法,说孩子们的心志普遍比较脆弱,听不得一点反面意见,家长说几句就想跳楼,老师批评一下就要自杀。用民间的话说,是惯坏了、宠坏了。其根本原因,仍然是人生基础教育的缺失。国家的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而对孩子的基本教育普遍放松了。孩子们衣食无忧的生活,家长们大包大揽,孩子连应该犯的“错”都没机会了。优越的生活环境极易助生孩子们的虚荣心,以及好面子的心态。少了逆境和挫折的历练,自然就少了面对困难的勇气,也少了面对复杂问题时的睿智;面对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自然就减弱了。当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时,自然会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却有几位家长能将其中的道理化为行动呢?我呼吁,为了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全社会都来关注孩子的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
其次要说,该奶奶的做法剥夺了孙子“犯错”的机会,也就是剥夺了一次增长知识的机会。
人都有自身的成长阶段,法律上将十八岁之前定为未成年,是从智力和行为能力两方面考虑的。在现实生活中,脑子聪明而且动手能力强的人将提前走完未成年阶段;相反,不大聪明且生活能力差的人将延长这个阶段。天下的爷爷奶奶们,哪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孙子不比别人的孩子强呢?孩子的能力难道不是大人一点一点的培养出来的吗?人自出生后一直对世间的事物在不断的了解,在不断的认识。孩子的家长,学生的老师,都是在教孩子和学生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处理问题时有一个正确的方法。那位奶奶她不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吗?然她的“爱心”却超越了理性,根本不考虑大人不在身边的时候,孙子怎样才能喝到酸奶的问题。在人类社会里,长辈教授晚辈生活的知识,培养生活的能力,可以说是一份天职。
人对事物的好奇和探索是与生俱来的,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尽量放手让去做;从做不好到做好的过程,就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不要害怕挫折,在人生的路上,不知要遇到多少挫折。挫折是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有了挫折才能历练人的心志,提高战胜各种不幸的能力;挫折可以丰富人的社会阅历和经验,从中可以体味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必须明确一点:挫折决不等同于失败。
在此,我要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我就读过的高校里,有位洪姓老师,他对孩子的关爱是全面培养孩子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有年暑假,他让读小学三、四年级的两个儿子徒步120公里,身无分文,用两天时间回到家乡。当年的小学生,现已成了知名的企业家。他们常对人说,父亲的“放手”是成功的主要因素。
话说回来,该奶奶如果鼓励孙女扎管,扎成功了会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若没扎成功,可以让孩子在挫折中学会正确的方法,让孩子在实践中掌握技巧。心灵了,手就巧了;知识多了,错误就少了。所以说,不要怕孩子犯“错误”,而帮助孩子在犯“错误”后总结经验教训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前面说了,挫折不等于失败,然两者都是成功之母。事不亲为,焉有错犯?若无错败,焉有成功?
小小一件事,引发深思考。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无微不至的关心,可能会让孩子少犯很多错误,少走很多弯路;然将缺失对克服困难勇气的培养环节和机会。一个人若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那他成功的机率是十分渺茫的。
在道家文化里有一个理论叫“无为而治”,不妨试着用在教育方面,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是:家长静观孩子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过程;看着孩子在挫折中成长,在逆境中前行;必要时鼓励一下、提问一下、指点一下。这也应了那句歌词——有一种爱,叫做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