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玲
【摘 要】学习中“放”,使学生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尝试、探索、体验,既培养了他们自觉,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又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对学生提出的普遍解决不了的难点,或领悟不到的难点要点,要有针对性地“扶”,引导学生及时突破重点,在突破中注重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关键词】学习中的放;精巧的扶;扶放结合
长期以来,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我们常常习惯于从教师的角度去理解、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至于学生是怎样认识这个学习内容的,根据他们的认识会碰到哪些问题,教师应该提出哪些问题等等,教师很少考虑,甚至根本不考虑。教师常常自以为是地向学生倾销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学习、自主学习的热情越来越淡漠,自信心越来越不足,学生习惯于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创造性学习的潜能被无情地扼杀了。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把握教学中的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如何巧妙地学习理解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下面做一些简单阐述。
一、大胆的“放”
“放”就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放”中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只有大胆地“放”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去练。只有大胆地“放”,学生才能带着教材走向老师。因此在每节课课前我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凭借旧知识探索新知识,找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比如我讲《山行》,《风桥夜泊》两首古诗时,课前让学生再收集几首描写秋景的诗,这样学生就能更多地接触、阅读描写秋景的诗。方便在课堂上学习,感受作者的诗景中有情,景中有声,景中有色,景情声色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的写作技法。感受作者对秋景的观察、描写和感受,更多地体会文章的情感美与自然美;从而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拓展与延伸。这样在课堂中学生带着自学成果,带着学习方法,自信地向老师展示自己的成功;带着学习中的问题,主动地得到老师更有针对性的帮扶,更重要的是大胆地“放”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自主意识,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为主体”真正得到落实。
二、精巧地“扶”
“扶”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放”之后的“扶”才是有针对性的,才是学生所需要的。“扶”要扶的精巧,教师要“扶”在学生的难点处。“扶”不但要帮助学生弄懂“是什么”,还要引导学生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更要点拨学生弄清“怎么知道是这样”,即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例如,我为了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我在课堂上做了个游戏:转十圈,把名字写在黑板上,同学们看着他的名字写的歪歪扭扭,都哈哈大笑起来,之后我没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后来我告诉他们这是空军训练的一个项目。孩子们都向往军旅生活,趁着他们的热情,我又给他们讲了一些观察人物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写话学生积极性高,有话可说。这样从人物的动作,神情去观察,逐渐渗透习惯,把写作难当作一种乐趣去做。
三、“放”“扶”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有“放”有“扶”,“放”“扶”结合。在“放”中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扶”中培养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只有大胆地“放”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去练;只有精巧地“扶”,学生才能带着教材走向老师。例如,在讲课文《做一片美丽的叶子》时,我设置了以下四个步骤:①欣赏叶子的外形美。课前让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树叶,看谁能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比较做“一片叶子”与做“一片美丽的叶子”有什么不同,把课题补充完整。②体会叶子的外形美。用彩笔画一片叶子,看谁画得美丽、逼真。读课文,把描写叶子外形美的句子读出来,大声地读,响亮地读,反复地读。在读中感受文本语言,在朗读中欣赏,在欣赏中朗读。这样在各种“放”的训练中渗透情感体验,为领悟作者思想感情做好铺垫。③感悟叶子的内在美。边读边悟:叶子美在哪儿?仅仅是因为叶子的外形美吗?有了树叶,大树才这样“茁壮”,这样“葱绿”,冬日飘零,落叶归根,叶子把最后的爱都“奉献”给了大树,这种“奉献”要结合课文体会,感悟叶子不仅美在外形,更美在内在。④思考人和叶子有什么相似之处?既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像叶子一样普通而又美丽的人,又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这片叶子可能是学生、教师、医生公司经理等等,他们一样高尚,一样闪光,社会离不开这些叶子。有了他们,大树才“茁壮”,才“葱绿”。这样联系生活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解决问题所获得的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自身学习的潜能。这样“放”“扶”结合,学生就能带着学习中的问题,主动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变成快乐的事。更重要的是“放”“扶”结合,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自主意识,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得到落实。
在学习中“放”,使学生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尝试、探索、体验,既培养了他们自觉,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又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对学生提出的普遍解决不了的难点,或领悟不到的难点要点,要有针对性地“扶”,引导学生及时突破重点,在突破中注重教给方法,培养能力。学生这种在课前,课堂上被激活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必然延伸到课后,在广阔的语言环境中继续自主地学习、训练和运用,这会影响学生将语文同自己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学语文,真正让学生时时学语文,处处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