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守红+翟红伟
【摘要】 目的:分析心率及心率波动对双源螺旋CT冠脉图像质量的影响,总结双源螺旋CT操作经验。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
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常规路径进行双源螺旋CT冠脉成像,将图像交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双盲法评价,检查时计算患者扫描过程中心动周期内心率均值,标准差定义为心率变异,分析心率及心率波动与双源螺旋CT冠脉图像质量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检查顺利完成,扫描时平均心率为(55.2±3.9)次/min,平均心率变异(1.5±1.1)次/min;共检查1637个节段,其中4分节段为884段、
3分为442段、2分为109段、1分为202段,平均(3.32±0.28)分,一致性检验k=0.95,图像质量评分与平均心率呈相关性(r=0.27,P=0.012),与心率变异性的差异不相关(r=0.11,P=0.320)。结论:冠状动脉成像整体质量与心率呈相关性,心率在55.2次/min基础上每增加1次/min,图像质量评分在3.32分基础上下降0.11分,即心率不应超过67.2次/min。
【关键词】 冠心病; 冠脉病变; CT; 心率波动; 图像质量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6-0053-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26.02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类型之一,随着疾病的发展,冠心病可累及众多器官。有学者指出早期诊断冠心病并给予干预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冠状动脉造影术是针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但检查风险高、价格昂贵、创伤大,不宜作为冠心病筛差方法[1]。近10年来,多层螺旋CT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有研究显示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敏感性为74%~99%,特异性为93%~99%,是一种理想的诊断冠脉病变技术[2]。但需注意的是检查中患者心率和心率变化直接影响CTCA图像质量。本次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心率及心率波动对双源螺旋CT冠脉图像质量的影响,总结双源螺旋CT操作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并行双源CT冠脉成像的1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4例、女52例,年龄44~82岁、平均(63.1±9.0)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5.3±3.7)kg/m2。纳入标准:(1)术前经心电监护等检查确诊为心律不齐;(2)生命体征平稳;(3)无急性、慢性感染表现;(4)依从性较好,可配合屏气。排除标准:(1)颅内压增高;(2)哺乳期与妊娠期女性;(3)严重的呼吸伪影,合并气流受限性疾病,如COPD;(4)未进行过心脏介入术治疗。
1.2 操作方法
1.2.1 扫描方法 禁水食4~6 h,若有需要在医师指导下服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扫描前硝酸甘油扩张冠脉,缓解心肌缺血,1次/片。择期检查者若心率≥65 bpm,口服美托洛尔降低心率,检查前1 h服用,根据基础心率与体重调整剂量在25~100 mg[3]。检查前20 min进行碘过敏试验。肘前静脉注射碘海醇(350 mgI/ml),注射后,以相同流率注射生理盐水40 ml。采用对比剂示踪法对主动脉根部层面选择感兴趣区域监测CT值,触发阈值100 HU。先行钙化积分序列扫描:(1)先去正侧位图像,确定扫描范围,采用前瞻性心电门触发技术;(2)确定对比剂注射方案与延迟时间;(3)CTCA扫描:120 kV、400~420 mA,管电流根据患者体重选择,体重越大管电流越大,获取28%~78%心动周期时相数据,进床3~4次;(4)数据上传至工作站,先行容积再现(VR)获取最佳重建图像,而后对感兴趣的支冠状动脉进行处理,进行MIP、CPR。
1.2.2 研究方法 检查时,计算扫描过程中心动周期内心率均值,标准差定义为心率变异,心率波动为扫描过程中心率变化最大值。
1.3 图像质量评分
采用AHA法,分段冠状动脉,由心内科的2名主任职称放射影像学医生单独读片,取平均值:(1)优秀,4分;(2)良好,3分;(3)一般,2分;(4)差,1分[4]。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8.0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Cohen K检验,平均心率、心率变异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心率均控制在65次/min以下,检查顺利完成。扫描时,平均心率为(55.2±3.9)次/min,<60次/min者120例。平均心率变异(1.5±1.1)次/min,取值0~6.2次/min。126例患者共378支冠状动脉1637个节段,其中4分的节段数为884段,3分442段,2分109段,1分202段。患者图像质量平均分为(3.32±0.28)分,值域为2.30~3.78分。一致性检验k=0.95,结果良好。平均心率、心率变异性与冠状动脉总体图像质量的Pearson相关分析指标分别为r=0.27、P=0.012,r=0.11、P=0.320,提示冠状动脉成像整体质量与心率变异水平无相关性(P>0.05),与平均心率呈相关性(P<0.05)。
3 讨论
流行病学显示我国冠心病的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冠心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第一死亡疾病[1]。目前临床上确诊冠心病的“金标准”是冠状动脉造影,但是其在临床操作上的适应证狭窄,首先冠状动脉造影为有创检查,有出血风险,其次每次操作时均有辐射剂量,经济费用高。而且美国SCAI数据显示,有25%左右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正常。近10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突飞猛进,多层螺旋CT因逐步在临床上推广,从4层发展为320层,扫描范围越来越大,扫描增厚越来越薄。同时也提高了冠状动脉CT的诊断能力。
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多,如心脏大小、心轴方向、血管走行等,其中心率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心脏运动加速,舒张期缩短时间较收缩期更明显,最佳成像时间窗缩短。有学者发现针对高心率、心律不齐或心率失常患者进行检查时,冠状动脉成像质量难以保证[1]。有学者进行统计此类人去的左回旋支和右冠中段的显示分别下降67%、56%,可能是血管走行与扫描层面垂直,受心房舒缩的影响有关[4]。因此在进行检查时可以通过口服美托洛尔、地西泮镇定镇静、心理暗示、扫描前做3~4次瓦式(Valsalva)呼吸等方式控制心率波动。
研究结果证实,在严格的CT冠脉成像操作基础上,在心率控制在65次/min以下后,冠状动脉成像整体质量与心率呈相关性,与心率变异性无相关性,心率在55.2次/min基础上每增加1 bpm,图像质量评分在3.32分基础上下降0.11分,据此计算即心率不应超过67.2次/min,否则图像质量<2分,不可用[5-7]。此控制水平略高于心率控制标准,提示该控制水平可满足实际需要,95%以上的患者分值应在2分以上,而本研究实际结果是不合格节段为19.00%(311/1637),提示不合格节段集中在少数部分患者上,即不合格患者不合格节段数较多。此外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心源型休克的患者不适宜做CT冠状动脉成像。
参考文献
[1]陈步星,马风云,温智勇,等.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价值的比较[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36(3):223-228.
[2]蒋瑾.影像学的发展对冠心病检查的意义与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6(3):137-139.
[3]郭进利,高传玉,李牧蔚,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判定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J].心脏杂志,2010,22(2):255-257.
[4]薛华丹,张竹花,金征宇,等.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的标准体位[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12(5):324-327.
[5]王涛,王锡明,武乐斌,等.多层螺旋CT在评价冠状动脉支架中的 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2(10):1489-1491.
[6] Hong C,Becker C R,Huber A,et al.ECG-gated reconstructed multi-detector row CT coronary angiography:effect of varying trigger delay on image quality [J].Radiology,2011,220(3):712-717.
[7] Brodoefel H,Burgstahler C,Tsiflikas I,et al.Dual source CT:effect of heart rate,heart rate variability,and calcification on imagequality and diagnostic accuracy[J].Radiology,2013,247(2):346-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