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与传统换药技术治疗深度烧伤的临床效果比较

2016-11-30 03:07何梦龙梁志和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26期

何梦龙+梁志和

【摘要】 目的:对比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与传统换药技术治疗深度烧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6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深度烧伤患者3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18例患者,对照组应用传统换药技术治疗,研究组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VAS评分、治疗费用、植皮成功率以及细菌培养阴性率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优良率是94.4%,对照组优良率是72.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度烧伤患者应用VSD技术治疗临床效果要显著优于传统换药技术治疗,能够明显加快创面愈合,改善患者疼痛,减少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 传统换药技术; 深度烧伤

中图分类号 R6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6-0037-02

深Ⅱ度与深Ⅲ度烧伤的创面处理困难程度以及对皮肤美观和功能的影响程度相当,为了避免瘢痕增生与挛缩,通常会把面部、手部、颈部以及关节功能处偏深的深Ⅱ度创面作为深Ⅲ度创面治疗,临床上统一将深Ⅱ度、深Ⅲ度以及混合度烧伤归为深度烧伤[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比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与传统换药技术治疗深度烧伤患者的临床效果,特选择笔者所在医院36例深度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内容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4月-2016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深度烧伤患者3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18例患者。研究组18例患者中,男11例,女7例;患者年龄19~57岁,平均(38.4±3.5)岁;致伤原因:火焰烧伤患者5例,热液烫伤患者2例,电烧伤患者4例,热压伤患者3例,化学烧伤患者4例;创面部位:四肢8例,双手6例,躯干4例。对照组18例患者中,男9例,女9例;患者年龄17~56岁,平均(38.2±3.1)岁;致伤原因:火焰烧伤患者4例,热液烫伤患者2例,电烧伤患者5例,热压伤患者4例,化学烧伤患者3例;创面部位:四肢10例,双手5例,躯干

3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1.2.1 入选标准 (1)均满足深Ⅱ度与Ⅲ度烧伤诊断标准;(2)Ⅱ度烧伤面积未超过烧伤总面积的30%,Ⅲ度烧伤面积未超过烧伤总面积的9%;(3)患者均签署此次研究知情同意书,获得笔者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2]。

1.2.2 排除标准 (1)伴有心、肝、肾等脏器严重功能障碍患者;(2)并发糖尿病与其余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3)患有肿瘤、严重皮肤病以及血液病患者;(4)严重感染或是手术失败患者;(5)总烧伤面积超过40%患者;(6)无法积极配合或是中途退出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18例患者采用传统换药技术治疗,具体方法:首先把烧伤创面的坏死组织、分泌物以及异物彻底清理干净,再于创面上湿敷碘伏敷料,并予以包扎,一天替换一次敷料,换药过程中对创面的分泌物应当引流干净;2周后多次开放换药,当创面出现新鲜肉芽组织且全部覆盖创面后,实施二期植皮或是皮瓣转移修复,封闭创面。研究组18例患者采用VSD技术治疗,具体如下。

1.3.1 材料组成 由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VSD敷料,由英国S&N公司提供的半透性粘贴薄膜与负压源;敷料内置有两条引流硅胶管,长度约30 cm,为多侧孔引流管,且可以选择多种规格,实际应用时要按照患者实际状况予以修剪;负压源是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或医院中心负压装置,维持负压为125 mm Hg。

1.3.2 操作方法 (1)彻底清创:将创面的坏死失活组织、分泌物以及异物予以彻底清除,对创面予以止血处理,对创面和周边皮肤用生理盐水、浓度为3%的过氧化氢以及碘伏彻底冲洗。(2)放置VSD敷料,用干纱布将彻底清洁后的创面及周边皮肤擦拭干净,按照创面大小与形状修剪VSD敷料,修剪成合适形状后贴在创面上,保证和皮肤充分接触,用丝线缝合VSD敷料,将其固定在创缘皮肤,在创缘3 cm部位引出硅胶引流管。(3)粘贴半透性粘贴薄膜:将半透性粘贴薄膜粘贴在VSD敷料和硅胶引流管上,保证整个创面封闭,并且半透性粘贴薄膜的覆盖面积最少要大于创缘3~4 cm,还要保证创面周围皮肤和薄膜的密封性,以免漏气;粘贴半透明薄膜时,切忌对VSD敷料与硅胶引流管产生挤压,防止敷料内液体渗出到创面周围皮肤上,使得薄膜粘贴受到影响,还有可能导致引流管堵塞,使得引流分泌物受到影响;引流管要在创缘3 cm的薄膜处引出,粘贴好薄膜后,连接负压源前,要使用医用胶水或是采用系膜法暂时封闭引流管,以免引流管漏气。(4)负压吸引:回到病室后,将引流管连接好病床床头的中心负压吸引装置,维持负压装置负压为125~450 mm Hg,以能让VSD敷料收缩变硬且引流出液体时的负压为最佳;负压吸引装置进行持续负压吸引时,要密切观察吸引管的吸引状况,注意有无发生管道堵塞或是持续有效,一旦出现异常要马上进行处理。(5)持续负压吸引大约1周后,打开VSD敷料,观察创面肉芽组织的形成情况,如果创面变小且良好生长时,可实施植皮操作;此外引流管道每天还应用肝素予以冲洗,防止管道堵塞。

两组患者均采取适度对症支持治疗以及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植皮前均予以常规创面细菌培养。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疼痛评分、治疗费用、植皮成功率、细菌培养阴性率以及临床疗效。运用VAS视觉评分模拟法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评分为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重。对患者创面渗液予以细菌培养,计算统计细菌培养阴性率。

1.5 疗效判定指标

优:创面完全愈合,所有植皮或皮瓣良好生长,基本状况良好;良:创面大部分愈合,大部分植皮或皮瓣良好生长,基本状况良好;可:创面部分愈合,部分植皮或皮瓣良好生长;差:创面、植皮、皮瓣均未良好愈合,或是并发感染[3]。

1.6 统计学处理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处理所有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治疗指标对比

研究组18例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VAS评分、治疗费用、植皮成功率以及细菌培养阴性率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优良率是94.4%,对照组优良率是72.2%,组间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971,P=0.001),见表2。

3 讨论

烧伤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外伤类型,主要是因为热液、火焰、热金属以及蒸汽等热力原因导致,其患者皮肤与其余组织都有可能发生程度不一的损伤[4]。临床将深Ⅱ度、Ⅲ度以及混合度烧伤统称为深度烧伤,此类患者创面一般难以愈合或是愈合速度慢,常累及神经、肌腱、深部血管甚至骨骼等,较易出现感染,通常由于缺损面积大而不能实施皮瓣修复[5]。其通过清创换药、磨痂、加快肉芽组织生长以及移植皮片等常规治疗方法,虽能够加快创面愈合,但是愈合速度极慢,使得患者病程延长,需承受较大痛苦,且创面通过以上治疗后会遗留增生的瘢痕,严重影响患者皮肤功能与美观,所以怎样有效提高深度烧伤患者皮肤美观度、功能以及创面愈合率是临床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6]。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近些年临床推出的创面处理技术,应用该技术治疗深度烧伤患者可以显著改善创面周边组织水肿,加快创面愈合,还能减少创面愈合部位的色素沉着[7]。VSD技术有效解决了引流管堵塞和引流不畅等现象,通过用泡沫PVA包裹多侧孔引流管,用半透明粘贴薄膜封闭被引流区域,让其和外界隔绝,连接高负压源构成高效的引力系统[8]。负压引流结合冲洗,维持了伤口部位相对干净的环境以及引流的畅通性,明显减少了创口细菌量,更有助于创口肉芽组织的形成,明显减少了感染率[9];并且还有助于改善创口肉芽组织肿胀,加大局部血流量;均匀的负压吸引作用力,更有助于创面周边组织紧密贴附,促进创腔愈合[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VAS评分、治疗费用、植皮成功率以及细菌培养阴性率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优良率是94.4%,对照组优良率是72.2%,组间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深度烧伤患者应用VSD技术治疗临床疗效要显著优于传统换药技术治疗,能够明显加快创面愈合,改善患者疼痛,减少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洪,徐文举,郭蕾,等.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与传统换药技术治疗深度烧伤的临床疗效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8(1):122-124.

[2]谷松坡,付智慧,范友芬,等.老年深度烧伤行负压引流对创面修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9):2223-2225.

[3]曾国庆,陈爱宝,郝钊,等.封闭负压引流在骨科感染性损伤创面中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2):3021-3023.

[4]朱越,于晓雯,安智全,等.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地震伤后四肢复杂感染创面[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0,12(3):237-241.

[5]刘拴,杨洪平.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感染性骨折伴皮肤缺损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76-77.

[6]刘君,刘兴邦,陶圣祥,等.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创面血管化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2,29(11):2280-2282.

[7]蔡振存,李晓辉,朴成哲,等.封闭负压引流合并骨折固定术治疗伴软组织缺损的小腿开放性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2,14(4):367-368.

[8]赵丽,简玉洛,张俊峰,等.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修复四肢复杂创面25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6(5):802-803.

[9]郑敏,甘秀妮.局部氧疗(TOT)联合封闭负压引流(VAC)干预豚鼠Ⅲ期压疮创面的优化实验[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3,40(3):298-302.

[10]郑敏,甘秀妮.局部氧疗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对豚鼠Ⅲ期压疮创面愈合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7):91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