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忠于
今年8月,贵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召开,核心要义是深学笃用五大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会议的召开,掀起了全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潮。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最新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作为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意所向、发展所趋,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体现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传统文化精髓。
对平坝而言,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始终坚持“生态立区”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思路,守牢“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四条生态底线,加快建设生态产业示范区,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厚植生态文明优势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类文明进步发展大趋势,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由之路;也是厚植贵州后发优势,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迫切需要;更是推进供给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培养经济发展新动能,增进民生福祉、加快脱贫攻坚的必然选择。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就是守住社会发展生产力、守住人民群众幸福感。
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概论,一方面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根本上并不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加快发展又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强保障。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是底线,从西方一些国家的发展中不难看出,为了发展破坏生态环境得不偿失,付出的代价更是教训深刻。生态环境作为贵州最大的优势,必须划清保护红线,保护好这一优势,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聚集,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重要保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为了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有利于推动绿色惠民,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生态、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促进人民群众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意识。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常态下,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目的是促进发展模式从低成本要素投入、高生态环境代价的粗放模式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双轮驱动模式转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其中孕育着无限的发展新动能,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牢固树立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推动绿色发展
努力建设“绿色平坝”
近年来,平坝始终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环保设施建设、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和农村环保设施体系逐步建立,功能逐步完善,完成营造林1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46%;城区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9.9%;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正在加快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6个乡镇获省级生态乡镇命名,5个村获省级生态村命名,31个村获得市级生态村命名。接下来,平坝将着重从以下方面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绿色平坝”。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拧紧“生态保护阀”,打好大气、水、土壤防治攻坚战,全面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积极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环保农业生物技术、农艺技术,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深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认真抓好机关、院落、村寨、小区、山头等区域的绿化工作,不断做大城市“绿量”,提升城市“绿质”,力争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3.2%以上,把平坝打造成黔中经济区的“绿色家园”。
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广扩大清洁能源使用范围,优化能源结构。改变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利用型产业、循环高效型产业、低碳清洁型产业、环境治理型产业等“四型产业”,积极促进企业小循环、行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实施“绿色+”行动计划,将生态建设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推进绿色科技创新,强化绿色金融服务,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大力推广绿色交通、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着力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污染全防全控。深入开展“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四大行动,加快乐平、齐伯、十字、羊昌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建设,实现每个乡镇都有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200个乡村生态型污水集中处理站,提高城乡污水处理能力。完善城乡和旅游景区垃圾转运站等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推行垃圾分类回收,提高无害化处理水平。
促进绿色成果共享。因势利导建设绿色家园,把生态元素体现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加强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建设,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依托独特的山水脉络等自然生态,全面提升生产效益、生活品质和生态效益,打造绿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升级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把大生态与大扶贫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易地搬迁、绿色产业、生态补偿等有效措施,促进贫困地区生态修复,最大化发挥生态效益,既让贫困地区富起来,又让贫困地区绿起来,力争到2018年实现33个贫困村2.6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